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发展历程研究

2019-09-10 03:16石峰
炎黄地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大学生

石峰

摘 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这就给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培养与战略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将创新创业列为大学生必修课程和不断增强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历程

二十一世纪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型,科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增长和更新以及社会结构的迅速变更,迫切要求社会成员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从而成功获取并不断创造出新知识,满足个人的成長需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回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历史召唤,肩负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使命的高等驾驭,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因此,当代高校教育必须在内涵中注入科学技术元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创业元素,着力培养学生能适应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素质和科技创业文化,发展学生的科技创造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独立的创新精神和创业人格,从而提高学生服务创新型国家的综合素质,满足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促进知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旅行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重大的影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这就给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培养与战略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而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将反作用于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实现。

1 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

从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正式提出了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了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的启蒙与发展阶段。先是经历了在少数高校开展“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教育课程”以及支持政策研究的萌芽阶段,后又在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作为试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一系列模式与体系的研究的探索阶段,现在又进入了在全国高校全面推进的快速发展阶段。

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有600多所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90%以上高校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100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近85%的高校建立了各种规模的创新创业基地。随着我国到2020年将建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提出,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日益提高到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

2 将创新创业列为大学生必修课程

2012年8月17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基本要求(试行)》。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政策层面要求各高校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专门计划,提供有力教学保障,确保取得实效。从措施层面要求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明确要求高校结合学校实际,把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自我评估和检查,并体现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中,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 不断增强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

2014年11月28日,教育部发出了教学[2014]15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总而言之,从国家层面颁布的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文件看,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全球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科技革命引领时代发展、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时代需求、国家需求、个人需求紧密相关的。然而,尽管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但由于起步较晚,至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形成共识;在实践中表现为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的泛化、误读和错解,呈现出粗放型发展的趋势;创新创业实践的理论研究未达统一,作为创新创业实践主体的大学生意识淡薄、技能欠缺、创业项目科学技术含量较低,初创企业停留在附加值较低的生存型创业类型趋势较明显等等,另外还有高校和社会相互关联度和影响度不够,不能建立科学的互相关系,从而营造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支持体系等,未能形成有机统一的关系链,促进各方协调发展。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高校必须以此为己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教育提出的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创业出现的问题,暴露出传统教育存在的就科技谈科技的弊端;二是社会和学生对创业的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要求。因此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的主要方向,深入研究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以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创新创业社会需求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智库项目(ZK2015034):《协同创新中心风险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型国家大学生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大学生就业趋势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