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9-09-10 03:46刘巧玲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行为特征校园欺凌影响因素

刘巧玲

[摘 要:校园欺凌行为在如今的小学校园中频繁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学生直接或间接遭受到了校园欺凌,使其出现了危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危害,甚至由此留下的心理阴影会影响到其今后成长中的人格养成。基于此,文章将主要针对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简要提出有效预防对策。

关键词: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特征;影响因素]

小学校园本应该是学生的成长的象牙塔,但是以小欺大、持强凌弱的校园欺凌事件却像一根毒刺一般在校园内肆意生长,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对受害人的身心带来巨大创伤,同时会对其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养成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小學生校园欺凌行为提高重视,对其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深入探讨,才能够为预防措施的提出提供依据与参考。

一、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特征分析

欺凌行为属于一种攻击、暴力行为,会对他人身心造成伤害,并且有着直接与间接之分。一般来讲,直接欺凌主要为对受害者进行身体上的攻击以及语言谩骂等;而间接欺凌则是背后说坏话、无事生非、集体孤立等。

具体来讲,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主要有如下几点特征:①形式多样性:作为常见的欺凌形式为谩骂、讥讽、捉弄、起绰号、诋毁、恐吓、勒索、殴打及心理伤害等等;②行为反复性:小学生之间的开玩笑、小捉弄十分平常,但如果上升为欺凌行为,这些行为便会反复出现,而受害者不敢将情况告知家长或教师,进一步导致欺凌行为反复发生;③行为普遍性: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小学校园中约有9%的学生会不时受到其他同学的欺侮,同时也有6%的学生会参与到欺侮行为中,其中“每周至少一次”受到欺凌的小学生占据总人数的10%,可见欺凌行为的发生极为普遍;④行为不平衡性: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力量不平衡性,一般为以大欺小。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发生欺凌行为的比例会下降,也侧面反映出了低年级小学生更容易受到高年级学生的欺凌;⑤行为隐蔽性:通常欺凌行为难以被发现,并且欺凌场所会选择隐蔽地点,所以许多家长、教师、路人都很难直接看到学生被欺凌。

二、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1.自身因素。一方面,因为小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在面对学校与家庭中的压力时,极易产生负面情绪,而这种情绪无处宣泄,便会将其转嫁到身边同学,进而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也会直接导致校园欺凌行为发生,比如敲诈勒索便是违反了邓家佳哦远患者,殴打谩骂更是对主体人格的践踏。此外,部分小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方面处在缺陷,在校园生活中容易被孤立,在这种状态下成长会导致其社交能力缺失,容易育人发生矛盾,所以也更容易遭受欺凌。

为了应对自身因素所导致的校园欺凌,一方面我们要向学生灌输积极自我的概念,使其具备较高自信与自尊,在日常生活交往与学习中,不仅要认识到自身缺点,也要发现同学有点,并且给予由衷祝贺;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从而掌握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学会倾听与尊重,让他人对自己有更好的了解。

2.家庭因素。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学生家长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而变得虚荣、浮躁,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发育产生影响。比如经济条件较好但家教缺失的小学生,往往会因为内心空虚而出现极端行为,容易给他人带来伤害;而家庭经济条件欠佳的小学生耳濡目染家庭中的负面情绪,对社会产生不满,容易出现暴力抢劫、敲诈勒索等欺凌行为。此外,家庭氛围中缺乏民主气氛、父母地位不平等、亲子关系较差等都会对学生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也是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

为了应对家庭因素所导致的校园欺凌,一方面,家长要对孩子友善品质进行培育,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与性格,在学校便能懂得以友好方式与同学相处,避免了攻击暴力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重视强化,家长要与孩子形成良好亲子关系,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及时了解,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独立交往能力与面对欺凌行为的勇气。

3.学校因素。一方面,乏味的课堂教学及教师对考试成绩的过度重视,会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而校园欺凌群体主要为学业失败者,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之下便会出现逃学、逃课现象,沉迷于网络游戏、打架斗殴,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便会通过暴力手段去实现;另一方面,小学校园治安还存在缺失,安保力量较为薄弱。比如学校对校园欺凌或其他安全事件的防范机制不够完善,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处理不够合理等等,加害者在长期放逐下导致行为愈演愈烈,直到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后果后才会得到重视。

为了应对学校因素所导致的校园欺凌,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将欺凌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其次,通过阳光快乐集体文化的创建,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让学生懂得通过运动、竞赛的方式去宣泄压力,疏解负面情绪,并且在体育运动中渗透互帮互助的道德教育,使其道德品质得到提升;最后,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反对一切以分数论英雄的功利教育思想,通过法制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开展去抑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4.社会因素。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也侧面反映出了小学生欺凌者与社会联系的削弱,正因为这种社会关联的断裂,才会导致部分学生行为示范,出现倚强凌弱的暴力手段。文化传递理论认为,人的所有越轨行为都是其在文化环境中社会化过程,因此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与社会环境因素关联极强,许多网络游戏、影视文学中出现的暴力场面会被缺乏辨识能力的小学生所模仿,也就导致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出现偏差。

为了应对社会因素所导致的校园欺凌,一方面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督促学生成长为懂法律、守规矩的好学生;另一方面,更要对学生展开正面引导,强化学生的辨识能力,在发生矛盾时要懂得用积极、和平的方式解决,及时寻求帮助。

综上所述,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由于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日渐增多,所以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一刻也不能放松,而要想实现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要政府部门与学校的高度重视,还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采取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予以预防,还学生一个安静、阳光的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戴婧.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研究——以北京市B小学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8,(29):73-74.

[2]麦清,曹瑞,赵丽霞.我国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现状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2):36-40.

[3]乔媛.中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解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33(5):24-26.

猜你喜欢
行为特征校园欺凌影响因素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校企合作中企业培训的行为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