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质量标准研究探索与实践

2019-09-10 07:22汪章勋檀根甲宛琼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质量标准课程

汪章勋 檀根甲 宛琼

摘要:《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是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继《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之后开设的提高课程.本文根据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教学的实际,我们课程组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及学时分配与课程考核等方面完善并形成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进一步依据该课程质量标准进行了实施运行;讨论与分析了依据课程质量标准实施教学的效果,为相关专业其他课程建设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植物病害流行学;课程;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3-0157-03

植物病害流行学(The epidemiology of plant diseases)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及病害管理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既具有基础研究学科特性,又具有应用学科特征.目前,我国多数农业高校植物保护专业均开设了《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或《植物病害流行学》课程;相关专业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病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可促进其对群体病害的直观认识以及掌握群体病害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进而完善相关的知识体系.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我校从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奠基人之一杨演教授以来的几代教师一直从事植物病害流行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也与国内一直从事植物病害流行学教学与科研团队保持交流合作,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马占鸿教授团队.因此,能够不断地了解、把握更新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植保领域科技进步、时代变化,进一步提高《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教学质量,《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质量标准的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多年来我校《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质量标准一直是以教学大纲以及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虽然我们近年来对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课程教学大纲所涉及的课程目标,所关注的重点仍然是知识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上教师讲授偏多;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上仍是以教师、课堂和书本教材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得到充分体现;课程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对教学程序要求不够清晰,未体现新时期学习方式的变革,重视结果性评价,轻视过程性评价.因此,《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急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并用于教学的实践;以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的主体责任.

1 课程质量标准设计的思路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是我校植物保护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提升课,与后续的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因此,《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质量标准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提素质为依据,明确该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优化该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规律、预测和最终管理策略为主线,具体内容包括:植物病害流行学的性质与任务、植物病害为什么会流行、侵染过程与定量流行学组分、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病害流行系统模拟、病害预测和损失估计以及病害管理策略.该课程期望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分析,拥有植物病害管理的概念,从而形成相应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2 课程质量标准的构建和实施运行

2.1 课程质量标准的构建

根据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教学的实际,我们课程组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及学时分配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完善并形成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具体如下三点:(1)根据2014和2016年修订和完善的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案设计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相关的理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等.(2)根据我校植保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及教学目标的新要求,我们课程组制定了《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并以此为初步课程教学的质量标准,从课程的内容标准、目标定位以及最终的质量考核等方面不断优化完善,将来拟依据该标准对《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的教学水平进行评定.(3)根据初步制定的《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质量标准,利用学院成立院级教学督导组指导和数名(至少两名)教师共上一门课的协同上课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后续的课程教学实践提供服务;从而切实提高和保障《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的教学质量.最终,通过《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质量标准的实施,希望学生能够学习掌握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以及学会分解、分析影响病害流行因素的方法;掌握植物病害在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学会掌握病害预测预报技术与病害综合治理策略及措施的制定;进而拓宽学生对植物病害的宏观认识和提高对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和宏观管理的基本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掌握的相关最新信息并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又了解相关的研究动态和进展,从而能较好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践性与先进性的结合.

2.2 课程质量标准的实施运行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质量标准以安徽农业大学2014、2015级植物保护专业以及2015、2016和2017级植物保护(专升本)专业学生授课为例,已经成功运行近3年.在这3年的实施运行过程中,针对该标准,我们发现需要重点关注重要的三点:(1)对关键质量控制点—教师质量实施保障来确保课程质量标准的落实.《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质量标准的落实保障包括教师、相应制度、物质条件等,其中核心是教师的质量保障,即也需要强化教师教学的主体责任.《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组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教学观摩、名师讲堂等活动,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師积极搭建相互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例如,于2017年10月组织一名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了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首届全国植物病理学教学研讨会(期间主要参与植物病害流行学相关的教学研讨).此外,加强课程组教师对我校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深入了解,了解学生需求以及已有学习经验基础,从而实现该课程的质量目标.(2)建立实时动态评审更新制度.学院本科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以及课程组成员需要对照《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质量标准,并结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针对该课程质量标准进行年度审核,跟踪监测与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调查了解学生学习体验与感受以及其他相关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此为依据不断地更新《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的课程质量标准.(3)建立更加有效的考试考核机制.《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实施质量标准后,具体的考试考核采用期末考试(60%)与平时成绩(4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特别是,对于平时成绩中课堂研究性学习的ppt幻灯片汇报,课外最新专业文献翻译的学生进行额外加分,以激励多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和更新植物病害流行的国内外进展动态;与此同时,对于教师也就需要更加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植物病害发生的新情况(例如,特别是安徽省近年的小麦赤霉病以及水稻中后期病害的发生特点)以及新植保技术应用进展(例如3S技术、无人机精准施药的应用).更值得的注意的是,针对卷面考试,课程组教师应根据课程质量标准要求来决定命题方式、题型与评分依据;课程组教师在评阅试卷、研究性学习的课堂ppt幻灯片汇报以及课外最新专业文献翻译的点评时应更多着重知识以及知识更新的考核而不过分强调对基本理论概念的掌握.这样才能在保证学生相关专业水平与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和实践需求的认知.

此外,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需要进一步注意的是:在《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质量标准实施过程中,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因为一方面《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许多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例如需要运用较多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该课程又需要结合相关实践知识.目前,本科生(其中专升本学生,很多同学是跨专业考入植物保护专业,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实践知识相对欠缺,流行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相对抽象,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面对此困难.在将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生需要排除畏难情绪,克服心理困难;教师需要多引导,多花时间和精力.

3 依据课程质量标准实施教学的效果分析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质量标准通过近3年的实施以后,从学生和老师处分别获得的信息来看: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有了明确的课程质量标准以及有效的考核机制,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此外,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植物病害综合防治设计和技术推广能力.另外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大家表示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组织条理清楚、逻辑严密,重点突出,课堂师生互动相对较多且融洽.特别是,在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年轻教师擅用科研、创新能力强、外语水平高、信息化手段多样化等优势,不断丰富教学实践的知识和经验,提升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总之,通过对《植物病害流行與预测》课程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实践,与时俱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体责任,促进了学生以及教师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我们此前的研究在《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一定探索并获得了相应的经验.针对该课程的质量标准建设,是作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这一重要工作的一部分.以此为基础,将来《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的教学仍需要进一步落实并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教师教学的主体责任,从而不断提高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1〕范立新,蒋胜永,黄龙军.高校课程质量标准建设新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170-172.

〔2〕彭济根,朱旭,许晓革,等.制订课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六个要素[J].中国大学教学,2010(09):34-36.

〔3〕杨演.植病流行学的性质和任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80(01):1-7.

〔4〕曾士迈,杨演.植物病害流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1-9.

〔5〕王海光,马占鸿.《植病流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01):257-258.

〔6〕张立新,檀根甲,吴冬梅,等.植物保护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09):46-49.

〔7〕张立新,檀根甲,汪章勋,等.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质量标准的探索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47-51.

〔8〕耿月华,高巍.植物病害流行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44-245.

〔9〕汪章勋,李淼,檀根甲.对植物保护专业植物病害流行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312-313.

猜你喜欢
质量标准课程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浅谈高层剪力墙结构免抹灰施工技术
腰痛康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关于涉外护理质量标准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镇咳宁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