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自然教育,让孩子远离自然缺失症

2019-09-17 07:59华菁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孩子

摘 要:大自然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当今社会许多孩子由于种种原因与大自然疏远隔离,产生了“自然缺失症”,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文章以微调研的方式考察了家乡南京的青少年自然缺失症状况,提出全社会应该共同发力加强自然教育,让孩子们尽情感受自然之美,以美启德,树立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自然缺失症;自然教育;孩子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希望。2019年春节期间,和亲友们相聚时谈论最多话题的莫过于孩子的教育。

谈论中,好友说到,亲戚家一个正在上初二的孩子疯狂地迷恋玩电子游戏,因父母的阻止竟然向父母拔刀相向,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因长时间玩游戏,出现了手指僵化、情绪极不稳定等状况。经诊断,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现住进南京脑科医院,需要长期治疗!

虽然知道网络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孩子们沉溺于电子媒介,喜欢宅在家里,不愿意到大自然中去玩耍体验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这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件,仍然让我感到触目惊心。在电子产品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引导孩子,如何充分利用大自然无穷的资源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如何避免自然缺失症对孩子的危害,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春节期间借着走亲访友的机会,我对家乡南京的青少年自然缺失症与自然教育状况作了一次微调研。

一、自然缺失症与自然教育的概念

“自然缺失症”是美国的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描述当下儿童与自然关系疏远的概念,它并不是医学上的病症,而是一种现象,该现象表现为儿童和大自然之间的疏离,并由此引發儿童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事实上,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去自然化”的生活与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

自然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人类最好的老师。18世纪,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核心是人应当向大自然学习,教育应当让学生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和自由的展开。古今中外,诸多先哲大贤及学者专家对自然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动了自然教育的发展。理查德·洛夫提倡的自然教育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当人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受到大自然之美,就会从中获得无穷的灵感和生命的力量。

二、自然缺失症的危害与自然教育的疗效

孩子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得到的深度滋养和巨大影响不可估量。但是根据有关部门对4-6年级260名学生的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对电子产品存在着较多的依赖性,不太愿意去户外接触自然,每周户外活动的时间大部分都在6小时以内,达到6小时以上的人数仅占18.4%。当问及其是否喜欢外出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否,仅有44.6%的学生选择了是。此外,从其外出旅游机会看,77.5%的学生都选择了不多,可见其接触自然的机会甚少。“去自然化”正在成为孩子生活的常态,由此产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在生理健康方面。宅、久坐、缺乏运动加之不健康的饮食等导致孩子肥胖症日益增多。同时,由于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近视眼低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现在我们经常看到,只要孩子哭闹,即使是婴幼儿,家长都会随手递过去手机,让手机成为孩子的兴趣中心,我经常遇到盯着手机屏幕看的婴幼儿。春节期间,我竟然看到一个已经戴着眼镜的小学生在行驶着的电动车后座上捧着手机玩游戏,一双眼睛就快要碰到手机屏幕了,当时的阳光非常刺眼,手机屏幕的亮度很难满足正常的用眼需要。我很难理解这位正在驾驶电动车的家长的心理,孩子已经近视了,为什么还不重视,还听之任之?

在心理健康方面。由于户外活动缺失,孩子们失去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长此下去会产生孤独脆弱、暴躁易怒、抑郁症、注意力无法集中等问题,而多动症最为常见。调研中,南京市青少年宫长期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张松奎老师介绍了一个通过自然教育诊治多动症孩子的案例。

8岁图图是一个多动症患儿,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他都是上蹿下跳,爬上爬下,不听劝,不服教。他的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带着他参加社交沙龙的时候,他旁若无人地冲上主席台,在幻灯片屏幕前张牙舞爪做鬼脸,甚至往主席台的桌上爬,抢主持人的话筒,严重干扰沙龙讲座。他的家长窘迫尴尬,在座的嘉宾瞠目结舌,他却毫不在乎。张老师深入了解了他的生活和家庭教育情况后,精心设计了适合他的自然教育方案,单独带着图图走进了大自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教育体验,图图有了大幅度的改变,张老师为他打开了一扇神奇的自然之门,让他在大自然中发现一片崭新的天地。现在,他能安安心心地观察大自然里动植物,甚至可以静下心来兴趣盎然地观察一只正在羽化的中华虎凤蝶,而这只刚刚从蛹壳里爬出的蝴蝶足足花了近2个小时才晾晒好翅膀振翅起飞。图图在近期的沙龙上为嘉宾们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小诗,让嘉宾们大跌眼镜,难以置信。

在智力和性格发展方面。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人的一生被划分为10个时期,而18岁之内就占了6个时期,也就是说,18岁之前,人的变化是最大的,可塑性最强。其中12岁之前是依恋期,是教育孩子最关键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孩子很弱小,他对抚养人非常依赖和依恋。依照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自然环境会刺激儿童几乎所有感官,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来体验自然环境,会使儿童智力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认知体系得到很好构建。在自然中游戏或玩要,儿童能主动地探索发现信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社交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自然缺失症会影响儿童智力和性格的全面发展。调研中,浦口区中华虎凤蝶保护协会的叶亚东老师讲述了一个案例。

11岁的小天性格内向封闭,遇事胆小退缩,曾在幼儿期就被怀疑有自闭症倾向。根据小天的特殊情况,叶老师和一位蝴蝶专家精心设计了自然教育方案,带小天到句容宝华山乌龙洞探险。这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天然溶洞,深约400米,洞里伸手不见五指,悬崖陡峭,行走攀爬异常艰难。途中,小天头戴头盔和头灯,腰系登山绳,因为腿短踩不到登山梯杆,体胖且臂力不足,被悬挂在一个垂直陡峭的崖壁上攀不上去。两位老师一个在崖上拉登山绳,一个在崖下让小天踩在自己的大腿、肩膀和头顶上的头盔往上送,小天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才爬上了悬崖。探险结束后,平时写作文如挤牙膏的小天洋洋洒洒写下了2400多字的作文,完全超出了一个五年级孩子平时的写作能力。他不仅把探险中的艰难险阻写得生动有趣,而且在结尾处写道:“我很幸运这次能跟着两位老师出来探险,我经受了一次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这次探险不仅锻炼了我的体力,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在艰难险阻中一定要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要坚持不懈,要能吃苦,要对自己有信心,这样才能走向成功!”这次自然教育的成果令人惊喜!这篇作文发布在小天的博客后,很快被宝华山景区官方博客转载。

三、对加强自然教育的思考及建议

罗伯特·迈克尔·派尔说:“体验自然是把人性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一种方式,是进入一个更广阔世界的通道。”在自然界中,让孩子去体验远远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当今社会飞速普及的电子产品让孩子们难以割舍、家长们对自然教育的认知不够、社会各界对自然教育的引导和推动力度不足等因素造成了自然缺失癥的泛滥。我认为,全社会应该共同发力加强自然教育。

加强自然教育要发挥家庭的教导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父母的作用特别显著。目前很多家长还是凭着感觉、本能或老辈的经验来养育孩子,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子方法,存在着“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家长要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榜样,要主动腾出时间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要懂得给与孩子最好的爱就是付出自己的时间。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带领孩子在大自然中观察、体验、感受、分享,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在野地里观察小鸟、在树林里寻找蝉蜕下的壳、在小沟里掏龙虾、在水稻田里拾田螺、在夏夜里寻找萤火虫、甚至看蚂蚁搬家,都会是孩子童年最珍贵的体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就是鲁迅先生童年在大自然中体验的美好记忆。

加强自然教育要发挥学校的指导作用。中小学要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关于自然观察体验课程,要充分利用春游、秋游和课外活动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情感。教师要对接触自然富有兴趣和热情,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目前南京有多所中小学设立了自然观察体验的课程,例如凤游寺小学、双塘小学等学校开设了观测蝴蝶的课程。南京市高淳区桠溪中心小学建立的“蝴蝶社团”还带领孩子们走进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录制了“中华虎凤蝶密码”节目。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为倡导走进大自然的教育理念,特意为该校一名初二学生举办了该生个人的野外鸟类摄影展,被《金陵晚报》整版报道,取得较大影响。

加强自然教育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引导作用。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参与到自然教育中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广泛宣传走进大自然的教育理念,形成合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体验自然的机会,同时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下保护大自然环保意识。目前南京有关政府部门和一些社会团体如南京市环保局、浦口区中华虎凤蝶保护协会、守望自然科普中心、江苏观鸟会等都会不定期地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开展辨认植物、观鸟赏蝶、观测江豚、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夏令营等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喜爱。2018年开展的南京中华虎凤蝶同步调查活动,更是吸引了十多所中小学近200名的孩子踊跃参与。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普及自然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真心希望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多重关爱和培养下,孩子们能远离自然缺失症,能在大自然中能尽情感受自然之美,以美启德,树立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洛夫.自然之友译,郝冰,王西敏审校.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范燕燕,章乐.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及其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8(05):67-71.

[3] 汤广全.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危害及教育干预[J].当代青年研究,2017(06):116-122.

[4] 李惠芳.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J].科技资讯,2016(18):99-100.

[5] 董雪娟.自然缺失症防治导向下小学环境教育户外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6] 李玫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J].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堂.

作者简介:华菁(1974.01- ),女,汉族,江苏无锡人,高级政工师,党群办主任,本科,研究方向:党建、教育。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孩子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