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最优化”教学 构建“最高效”课堂

2019-10-06 03:28蔡逸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最优化课堂气氛课文

蔡逸华

“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首卷上的一句话。

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情画意的,或悲或喜的,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整堂课几乎只有一种声音。学生们都很努力,但教学效果始终达不到预想的目标。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出在哪?怎样才可以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呢?怎样才可以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构建最高效的课堂?

所谓“最优化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的尽可能大的成就,而师生用于课堂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所规定的标准,我们认为,最优化的基本标准就是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消耗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这是 20世纪60至80年代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创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的一段话。其实说的通俗点,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最大最多最好的成效。

于是,在“最优化”理念的指引下,我积极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经过这几年的探究,在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课堂效率的提高上有所收获,现整理如下。

一、氛围,让想象成为一种思维

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活动的欲望会被激发起来,表现欲大大增强,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的氛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语文课上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给予他们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如我在讲完了《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在班上开展了以“金钱和亲情”为主题的辩论会,在论辩过程中,正反双方唇枪舌战,谁都毫不示弱,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风采。

二、动情,让情感成为一种共鸣

《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唐代白居易《庭槐》诗有云:“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但凡那些优秀的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也只有这些真挚的情感才能真正敲打开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灵一旦得以触动,课堂教学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让学生动情,使书内外情感成为一种共鸣?

人的情感必定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必须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在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激发爱国热情,上课前我特意播放了一段中国近代史的视频资料,渲染课堂气氛,烘托中华民族所经历的重重磨难,人民英雄所付出的血的代价。学生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课堂气氛顿时肃穆起来。我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掀起波澜。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我要说:“读书百遍,其情自见。”如果一个学生能把一篇文章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那么这个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的内容,更深入了课文的情感。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为了使学生细细体会作者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或齐读,或分读,或范读,或听读,就这样,在读书中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感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领悟能力自然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质疑,让学习成为一种渴望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唤醒和弘扬学生天性中蕴藏的探索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也是激活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之一。学生只有在心中有疑,坐立难安,迫切想解惑时,才能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有的时候一堂课的亮点往往就是学生提的问题。

在做课外阅读《湖心亭看雪》时,学生就提问了,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明明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还要用明朝的年号?国家已亡,仍用年号,可见作者对故国是多么的留戀。对这个问他的探究,笔者让学生对张岱这个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又有学生提问,“独往湖心亭看雪”用一个“独”字,可后来却写“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惊讶于学生的洞察力,这是本文的难点。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理由,课堂气氛达到了最好的状态,文章主旨也得以一定程度的揭示。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去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质疑,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课文,让课堂成为思辨的竞赛场,让学习成为学生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望。

四、合作,让交流成为一种成长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实质归根到底在于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极积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去讲解,去总结。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班级适当交流取得共识。学生探究研讨的过程,就是教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我们在学习古文时,翻译课文,针对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当然,小组合作也不是无组织纪律的,一定要有效安排,合理分配,做到学习主体的“最优化”。学生在合作中成了知识的研究者,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我。

实现“最优化”教学,构建最高效课堂是永恒的课题。教学过程是否“最优化”,会在学生活动是否的最优化中得以印证。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地优化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才能达到教学过程中的最优化,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而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要想改进教学、提高效率,只有不断反思。

猜你喜欢
最优化课堂气氛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浅谈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