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野下整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9-10-10 03:57朱勤玉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整合教学小学数学

朱勤玉

[摘 要]将数学教学置于课程视域下,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诸多问题进行思考。课程视野下的教学整合可采用“学科+”的方式,从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进行推进。基于课程视野,立足知识整体开展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课程视野;整合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46-02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师。立足于课程的视角,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数学”,更要通过数学学科进行育人。将数学教学置于课程视野下,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如此,对教师来说,教材文本只是一种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媒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基于课程视野,立足知识整体,实施整合教学,以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整体育人的价值,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能。

一、课程视野下的打通——重构教材文本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知识点”为教学单位,以“课时”为组织单位的教学。这样的教学,通常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奉为圭臬。数学教学围绕教材转,由此容易造成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的疏离、隔阂。因此,教师要立足课程视野,打破学科壁垒,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重构教材文本。

1.“为什么教”——将教材置于目标中审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应当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整个单元、整个教材、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进行整体、整合设计。只有将教材置于课程目标中进行审视,才能避免数学教学孤立化、单一化、点状化、碎片化。作为教师,必须从课程视野去考量每一个教材知识点所承载的任务,追问“为什么教”。比如“用数对确定位置”(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这一单元的内容,初看是孤立的,但立足于数学知识整体,就会发现它与“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内容相得益彰,前者对应初中数学的“直角坐标系”内容,后者对应高中数学的“极坐标系”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和“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反映着不同的教学目的。

2.“教什么”——将内容置于学情中审视

“教什么”不仅是教学问题,更是课程问题,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一些教师唯课标、唯教材,而忽视了学生的具体学情,由此造成数学教学高耗低效。将教学内容置于学生具体学情中进行审视,能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当学生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研发、设计“直柱体的体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这一学习主题,深化学生对直柱体体积公式的认知。如此,学生不仅能解决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问题,还能解决以三角形为底面的三棱柱、以梯形为底面的四棱柱等形体的体积计算问题。只有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确定“教什么”,才能实现“提升学生数学学力、数学素养”的课程目标。

3.“怎样教”——将方式置于关联中审视

课程视野下的数学教学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并且要“科学地教”。为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更要研究教学方式。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将教学方法置于课程三维目标之下,置于学生具体学情之下,从而实现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双线推进。尤其是规定性数学知识,要展现之所以这样规定的背景、原因。比如,时分、分秒之间为什么是六十进制?大部分的计数为什么是十进制?这些规定性数学知识的背后都有十分深刻的缘由或十分有趣的故事。作为教师,必须自觉追问“怎样教”。如在上述的时间六十进制、计数十进制的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研究数学史,借助数学史助推学生的理解。这里,链接数学史、展现数学史、融入数学史就成为数学教学独特而重要的方式。

二、课程视野下的整合——实践“学科+”的教学

所谓“学科+”教学,就是以学科“数学”为中心,将数学与相关学科、数学与生活世界、数学与技术学、数学与工程学等进行整合。整合教学,有助于克服数学单一学科教学的不足,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整合不是“去学科”,而是用整体性思维取代学科单一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的价值。作为教师,要统整、重组、优化、开发、融合数学课程资源。“学科+”的教学打破了“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课时教学常规思维和惯用做法,对相关数学教学进行内容取舍、价值判断,改变了传统“见招拆招”式的“点状教学”的孤立状态。

1.在“目标+”中凸显核心价值

整合教学首先要进行目标统整,而目标统整要凸显整合教学的核心价值,贯穿整合教学的始终。比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运算律”,主要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从知识上看,运算律的内容各不相同,但从过程上看,却都具有相同的结构,即从学生生活实际素材中抽象出算式,然后提出相应的数学猜想,接着通过举例对猜想进行验证,最后形成数学结论。这样的过程,就需要教师进行目标统整,即凸显“不完全归纳”的方法教学。这里,教师运用“目标+”,将数学同类知识集聚起来,形成数学教学的“类结构”。作为教师,只有进行目标统整,才能彰显教学内容的整体之美、结构之美,才能于凌乱的教学素材中确定教学的方法、路径,从而彰显整合教学的育人价值。

2.在“内容+”中进行整体建构

基于课程视野,教师要对数学教学进行整体建构。通过整体建构,实现整合教学的统整优化。比如,教学四年级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时,要让学生建构出“速度×时间=路程”的等量关系;教学工程问题中的“工总、工效和工时”时,要让学生自主建构出“工效×工时=工总”的等量关系;教学买东西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时,要让学生建构“单价×数量=总价”的等量关系。观察这些等量关系不难发现,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结构,也就是“每份数×份数=总数”。用这样的数学模型,教师就可以將基本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建构,从而让学生获得高观点。这里,教师既可以运用主问题教学,也可以通过设置相同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还可以边教边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用,从而突出数学的学科本质,体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统一性。

3.在“方法+”中发展综合素养

整合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从现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数学+科学”“数学+技术”“数学+工程”等。用“方法+”的策略进行整合教学,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重构、创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实现从“以教为基点”向“以学为基点”的范式转型。比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蒜叶的生长”与科学课中“种子的萌发与生长”中的内容有部分交叉、重叠。基于此,笔者借助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须的生长,并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绘制折线统计图,对统计图进行分析等。这种“数科整合课”更具有价值性、挑战性和融合性,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寻数学与相关学科、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工程技术等的契合点,使之发挥“1+1>2”的效应。

美国教学论专家麦克·扬在《未来课程》中说,我们应该从基于事实的课程,走向基于实践的课程 。数学整合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教学意识,更要具有课程意识;不仅要研究自身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在课程视野下,教师要挣脱课时和知识点的束缚,对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进行创造性整合,集约谋划,连线、勾面、成体,从而形成数学整合教学的大气象、大格局。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整合教学小学数学
一年级“短语、句式”的整合教学的探索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
关于税法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