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三大误区与对策

2019-10-16 04:10王艳梅王从华
江西教育B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例指向文体

王艳梅 王从华

导  读:

在小学阶段,朗读教学普遍存在三种误区:缺少目标指向;不区分文体;走向表演化和程式化。通过对朗读内涵的辨析和上述问题的分析,朗读教学走出误区的主要对策是:(1)朗读活动设计要指向特定的目标:理解和文本意义的建构;(2)区分文体,分别进行标准语音朗读指导和表情朗读指导;(3)打通朗读与吟诵的通道,为鉴赏与表现性阅读奠基。

朗读是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活动形式。朗读活动既是“将文字符号转变为有声语言”的读书方法,又是达成阅读目标的表现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关注前者的功能定位,通过朗读的方法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却忽略后者,即把学生的朗读活动表现看作教学目标。另外,由于文体的独特表现形式,如古诗“声韵传情”的特点,仅用朗读的方法,或仅达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程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对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兼评岳乃红老师的《清明》课例和廖秋玲老师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例,提出走出朗读教学活动误区的对策。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内涵探析

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朗读的理解主要有三种:1.朗读是教学活动。《心理学大辞典》对朗读的解释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通过喉头、声带和嘴唇的发声动作读出词和句子的阅读活动。”[1]2.朗读是教学方法。《教育大辞典》认为,朗读是通过“读者眼看文字,大脑接受文字信息,指挥口发出声音,再接受有声言语信息,进行积极思维,达到理解和记忆”[2]。这一层面的朗读是“语音呈现”“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三者内外交互进行的学习方法。3.朗读是教学目标,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表现性目标,侧重于课文理解和意义建构的“语音呈现行为”。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第一条。

当然,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语境下的朗读不同于社会性朗读。“社会性朗读的轨迹是从理解指向再现理解、表演理解”,而“朗读的轨迹是从不理解指向理解”[3]并表现为达成理解和意义建构的朗读行为。如小学语文名师王崧舟的课例《长相思》中的朗读活动就包含以上三层含义。这节课主要有三个环节,都安排了朗读活动。第一环节“借助注释,读懂词意”开展了八次朗读活动:1.自由朗读《长相思》。2.个别朗读。3.读两遍。4.再读,注意停顿。5.齐读两遍。(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6.自由读,个别读。(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说说脑中留下的印象。)7.默读,讨论“身在何处,心在何方”。8.自由读,齐读。(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第二环节“展开想象,读出词情”开展了三次朗读活动:1.师配乐范读。2.生齐读。(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3.学生画画并交流后,个别朗读,齐读。 第三个环节“互文印证,读透词心”组织了四次朗读活动:1.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2.生问读。(问……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3.学生默读、齐读。(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4.师生合作朗读。朗读活动贯穿整堂课,其中第一环节的活动(8)、第二环节的活动(3)以及第三环节的活动(4)都属于教学目标层面的朗读,是“意义建构”的外显行为目标,其他活动则属于指向“理解目标”的“学习方法”。

二、小学阶段朗读活动设计的误区

(一)有朗读活动,但缺少目标指向的方法指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最常见的教学活动。对于新手教师而言,最常见的问题是朗读活动丰富多样,但缺少目标指向的方法指导。如某位老师的《伯牙绝弦》朗读活动安排: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个别朗读课文;3.全班齐读课文;4.听教师示范朗读;5.配乐齐读课文。在这节课上,语文老师组织的朗读活动比较充分,但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即朗读指向的目标不清楚,并缺少朗读方法的指导。

(二)不區分文体,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语篇,从功能类型的角度也相应地分为两大类:1.文学文体,如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小说等。2.实用类文体,如导游词、科学小品等。语文教师在设计朗读活动的时候,不区分文体,一律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如《长城》这篇课文,属于说明介绍性的文类,其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平实”和“精确”,但教师花了很大力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反复读自己有感受的、印象最深的句子。2.听教师有感情地范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3.配乐朗读。这些朗读活动的意图是指向“感情的理解与体验”,显然与实用文体的读法是不匹配的。

(三)跳过朗读,直接走向“美读”和“吟诵”

最近十年来,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美读”和“吟诵”等教学互动。如陈琴老师的“选文中心”的经典素读课程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古诗词具有声韵传情的特点,“诵”“吟”“歌”是我国古代特有的读诗的方式。《周礼·大司乐》言:“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周礼》郑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说文·言部》说:“诵,讽也。”《墨子·公孟》指出:“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用读古诗词的方法读古诗词,就需要超越“有感情地朗读”,学习 “诵”“吟”“歌”的读诗方式。但是,这种倡导复归传统的读诗方法,又陷入新的误区:吟诵教学活动表演化和程式化,出现了所谓的“吟诵腔”。

三、小学语文朗读活动设计的对策

(一)朗读活动设计要指向特定的目标:理解和文本意义的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仅仅是把文字转换为“语音呈现”的阅读活动,还是经过“内部信息加工”,促进并转化为“文本理解”和“意义建构”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活动的教学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1.通过学生的朗读活动,探察学生对课文的认读和理解情况;2.通过教朗读的知识,如读音、节奏、停连、语气、轻重音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3.通过朗读行为达成表现性的教学目标,即外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意义建构。如前文提到的《长相思》课例,就很好地体现了朗读的三个教学价值,成为朗读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经典课例。

(二)区分文体:分别指导标准语音朗读和表情朗读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体系,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 “推论性符号体系和表现性符号体系”[4]。1.文学文体属于“表现性符号体系”,这类文体“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听的形式”[5]。2.实用类课文属于“推论性符号体系”,其文体特点是“语意固定和明确,有明晰的逻辑结构”。前一类文体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者把内部情感的体验和外部语音呈现关联起来,深化对课文传递情感的理解、体验和呈现。诗歌和散文朗读的目标指向是体验和分享“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小说、童话、寓言等文体的朗读目标指向是体验和分享“叙述人”的“情感节奏”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验”。而剧本这一类文体朗读的目标指向不应止于体验和分享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验”,还应该指向“表演性的朗读”,读出“剧场感”。实用类课文,如科学小品、解说词、导游词等,承载的是思维构成物、“逻辑意义”,则适用“标准朗读”,即运用“标准语音”呈现内部的“认知加工”。如薛法根《雾凇》朗读教学活动颇值得学习,在环节二“理解雾凇形成的经过”开展了以下朗读教学活动:1.第二段话每人读一句。(边读边思考:这八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想一想,如果这八句话中只要留下一句最重要、最核心的话,应该是哪一句?如果你读的那一句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那么请坐下。)2.读通顺重要的句子。(这是一个长句子,要注意停顿,师范读,要求学生读三遍并背下来。)3.反复朗读、背诵。(你们读的句子都是写的雾气,有什么不同吗?作者的比喻,背后藏着感情,读一读,要把它缓慢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 上述三个朗读活动循着学生对课文由浅入深的理解,分步指导,不仅完成了对这一段话的“认识加工”,而且通过朗读活动,呈现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打通朗读与吟诵的通道,为鉴赏与表现性阅读奠基

前文已经提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这一类选文,不应止于朗读,尽管通过朗读可以达到“理解与鉴赏”的学习目标,如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例,但是,诵读、吟诵、吟唱是读诗词独特的展读方式,要倡导“常态的阅读取向”,即用读古诗词的方式读古诗词,就必须打破“有感情地朗读”的局限,引入诵、吟、歌的读诗方法,并教会学生以诵、吟、歌的方式呈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意义建构。在这一方面,岳乃红老师的《清明》课例和廖秋玲老师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例做了有教学价值的探索。《清明》课例伊始,岳老师播放了《橘颂》和《二十四节气歌》吟诵视频,让学生直接体验古诗文是可以吟诵的。环节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了解诗歌的吟诵传统”,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好停顿,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后,再播放吟诵视频,引入诗歌吟诵的知识。环节三“讲解格律知识,根据平仄练习诵读”分为四个教学步骤:1.讲解平、仄的读音知识;2.用“.”“横线”和“竖线”画出“入声”“平声”和其他“仄声”字的读音;3.教师根据平仄格律来示范诵读;4.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诵读。环节四“学习吟诵,体会诗歌情感”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岳老师示范吟诵,反复练习吟诵,抓住关键字词如“清明”“雨纷纷”“欲断魂”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誦,并通过吟诵活动外化对诗人独特情感的理解。廖秋玲老师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例,与《清明》课例相同之处是,打破了古诗“有感情地朗读”的限制,引入吟诵的读法;不同之处是教学的落点是通过朗读、吟诵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感情,而没有达成“通过吟诵活动外化对诗人独特情感的理解”的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二、三学段阅读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分别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小学古诗文教学必须打破“有感情地朗读”的制约,在朗读体验的基础上,运用“诵读”的方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验情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15.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30.

[3][4]代顺丽.语文朗读法的本质及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6,(06):91-96.

[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

猜你喜欢
课例指向文体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课例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文体家阿来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