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职院校现状及路径分析

2019-10-20 13:41丰元林
商情 2019年43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丰元林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和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当代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在培育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传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分析,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发展困难的问题原因,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进高职院校的路径分析。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现状及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对文化发展、人民进步起积极作用的中国文化。[1]近年来,一些出版社删除了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部分耳熟能详的名篇及诗文,引起广泛的社会争议。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在学校中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而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体现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的高度重视。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其精神内涵、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美学精神,培育学生的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一、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现状

(一)传统文化课程相对较少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更多强调的是技能的掌握与熟练,重视的是实践教学和技能大赛。因此,在教学安排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从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设置来看,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占比较低。虽然开设的专业多样化、课程科学化、内容合理化,但在普通话、语文课程、传统文学艺术及礼仪等课程的开设上却少之甚少,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未能全面的深入学生、影响学生。

(二)传统文化教材不易理解

我国古代经典作品,语言凝练典雅,内容博大精深、门类丰富多样,是高职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但我国古代经典史籍多为文言文,在学懂弄通上需下功夫、有耐心。在高职院校,多为理工科类学生,他们文学功底较差,传统文化知识匮乏,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水平也较低,有的甚至缺乏耐心。从而对优秀的经典史籍难以理解,降低了学习的兴趣,未能从中感悟到古代先贤的智慧和经验,未能学深吃透,入脑入心。

(三)传统文化活动较为单一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发展中追求的是在专业上能够打造出特色,在实训室建设上打造出国家级、省级开放。从顶层设计上对传统文化课重视度不够,仅认为文化课程为国家规定所必需开设的课程,而不得不开设的,甚至在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要求不高。使得传统文化课程还处于灌输式的学习模式中,教学活动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老师也没能主动去创新教学方法,开设新的传统文化活动,使得传统文化活动单一。加之学校对传统文化教学设备投入不够,没能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四)传统文化学习效果不佳

高职学生文化功底较差,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学生录取分数线较低,大多是通过高考但分数较低的学生、中职推优或单报高职以及分类招生进入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文学功底弱,基础差,但凡说起传统文化,就容易联想的是古文、古诗词等内容,容易犯困,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当前“互联网+”时代,电子游戏占据着大多数同学的时间,更是缺乏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即使开设了相关传统文化课程,也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优秀传统文化进入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不足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主要培育学生熟练掌握主业技术,侧重于实际应用,以至于毕业后也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在这样的培育目标下,学校未能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顶层设计上也未能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中,仅仅认为传统文化课程是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从而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变得可有可无,却没能认识到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对传统文化意义认识不足,导致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較低,未能得到广泛的开展和合理充足的教学。

(二)传统文化优质师资匮乏

课堂教育是当前我国多数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所以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显得极为重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文化素养。只有专业的文化理论教师才能深刻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价值所在,但目前的现状是一些高校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的优质师资匮乏,尤其是高职院校,多为理工类等专业课教师,传统文化课教师更少,有的也仅仅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及其他外聘、兼职教师。而且个别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所授课程不匹配,传统文化功底相对薄弱,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深层次的学习需要,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无法更好的深入到学生,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难以理解。

(三)传统文化教材校本化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教材基本使用的是全国通用教材,针对的对象多为本科院校学生,供高职院校使用的传统文化教材较少。通用教材注重的是教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开发周期长,缺乏灵活性,教材未能考虑到校地生实际,也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及接受程度的特点,不能够适应各层次学生需求。但是,当前因为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师资匮乏,且对教师自编教材在政策、资金上支持力度不够,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基本上使用全国通用教材,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掌握。

(四)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理论基础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在高中、中职学习上,理论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接受力差,成绩一般,所以才会到高职院校进行学习,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开展困难。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仍处于高中或中职以前学习的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古文等层面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在思想流派、戏曲音乐、书法国画、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认识严重不足,这使得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展不甚理想。

(五)传统文化教学手段较为传统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课堂教学方法多为黑板和PPT讲解,关注的是形式化的教育内容。教学多以学生能够考试及格为教学的目的,至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是否理解不以深究。对传统文化的教学缺少翻转式、混合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利用以“互联网+”为手段的网络教学和互动教学;缺少利用传统节日、实地参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方式进行教学。这让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片面化、碎片化,没有真正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三、优秀传统文化进入高职院校的路径分析

(一)强化传统文化育人理念,提高传统文化育人效果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上是专科层次,学生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要想立足社会,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支撑。香港城市大学前校长张信刚认为“在中国,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修读“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这样才能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高职院校要重视对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监督与反馈等方面加强指导,提高“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认识。因此,高职院校要开设符合学生需要的传统优秀文化必修课程和精品课程,拓展选修课。使学生能够自主接受相关传统文化知识,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与意义,自觉提高人格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着力培育和提高综合素质,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爱心、有理想、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加强教师学习培训,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育人先达己,方可为人师。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效。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着力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学校要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培训班,加强教师学习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公派教师到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院、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文人名人故居等培训考察学习或邀请国内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著名学者到校进行培训或讲座,以提高学校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上的理论功底和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专业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学校特色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名师。

(三)整合校地生实际,实现教材校本化

学校要从政策上、资金上鼓励教师要结合本校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编写校本教材。教师要整合现有通用教材,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及传统,深挖本地特色,攫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化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助推传统文化在学校、学生中的影响力,发挥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价值。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全方位灌输教育

在当今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时代,传统教学已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需要,手机、平板电脑、新技术手段等平台高职学院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载体。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和特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化,使之与当代文化需求相适应、与现代阅读习惯相协调,创造多元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形式[2]。开发网络课程平台,利用微课、慕课、手机“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授;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室,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新媒体教学中,使同学们深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也可在微信公众号、易班网、学习强国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开展灵活多样,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将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全方位进行教育。

(五)精心设计有效活动,春风化雨受教其中

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课堂教学是传播、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环节[3]。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要结合高职学院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有创造性的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可利用学校的校史馆和当地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及艺术馆等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其内涵价值和内在之美。也可以通过开展组织学生观看“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利用节庆日活动、举办诗词大赛等,使学生能够都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讓学生春风化雨受教其中。

(六)促进学生文化体认,至达知行合一之美

优秀传统文化对强化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价值,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豪感和民族认同。基于此,更应该坚持兼容并蓄、文化多元多样、和而不同、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基本立场,以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引导、甄别、认同。进而形成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当代大学生发展潜力无限,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又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至达知行合一之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果实,不能只让其躺在书斋里、活在书本中,不能让其随着时代发展而湮没,需要让其走入校园、走进课堂、进入人心。通过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发挥其滋养心灵,哺育成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接续相传。高职院校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任务和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的需要,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豪感、自信心,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孙淑萍.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2:5.

[2]马俊.“互联网+”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策略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7).

[3]阮春晖.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堂教学:关系、内容与样式[J].邵阳学院学报,2017[4].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