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担当意识培养的途径

2019-10-21 05:25雷冬海王贺
西部论丛 2019年28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新时代

雷冬海 王贺

摘 要:十九大报告指出: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中国共产党要在新时代担当起 “实现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需要培育和弘扬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注重强化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意识培养。

关键词:新时代;担当意识;培养途径

一、必须与高校的自身建设和发展相结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办好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党员领导干部。高等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在政治上坚定,在责任上担当,在作风上正派,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熟悉学校工作规律。”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意识培养必须同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强化担当意识,弘扬担当精神,发挥引领作用,带头实践创新,完善教育方式。只有始终坚持将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意识同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才能在高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彰显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意识优势。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应自觉信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是党员领导干部担当意识的核心内容,也是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教育问题的思想保证。当今我国高校时有一些急功近利、贪污腐败、学术不轨、品行不端的领导干部出现,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些事例所对应的根本问题就是党员领导干部欠缺担当意识、自律精神和全局意识。所以,要有针对性地提高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担当意识,就要以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为基点,要保证高校教育教学方向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准,就要增强领导干部的担当意识和领导能力,同时坚持专业水平与思想政治素质并重发展。

二、加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业务能力教育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培育高校党员干部担当精神的前提。因而,培育和弘扬高校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需要首先唤醒并持续强化高校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使这种意识植根于他们的头脑中,并升华为他们的一种自觉修养。意識是人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的形成过程一般要经历感知、认知和认同等几个阶段。因此要重视学习和教育在高校党员干部担当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督促高校党员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从思想上认识到担当精神是一名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应当具备的品质,是完成党的事业和使命的现实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觉悟和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在真懂真信的基础上,强化身份意识和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强化高校党员干部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提升。担当意识的形成固然和一个人的理论修养有关,但我们不能因而弱化学习业务知识的重要性。有些高校党员干部担当意识匮乏并非是因为思想觉悟不高,而可能是因为业务知识不足、业务能力不强,缺乏担当的本领和能力,长此以往,必然会因为不能担当而导致不想和不敢担当。因此,注重高校党员干部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培育,是强化他们担当意识,进而培育他们担当精神的重要路径。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我们为此培育有利的政治生态环境,也需要我们发挥好学习和教育的作用。

三、完善促进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担当的体制机制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十分注重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相继出台、修订了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近百部党内法规。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现有的制度建设中还存在供给不足、体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促进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担当的体制机制:首先,进一步完善具有刚性问责性质的担当约束制度。制度的价值和权威在于严格地被执行,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于工作中不担当的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无论涉及到谁,都应依规依法严格追责,让违反制度的人员付出必要的代价,通过制度问责使担当成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准则和自觉行为。其次,重视并引导担当激励制度。要通过激励制度引导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想担当敢担当,把担当和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晋级晋职挂钩,使敢于担当的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受到重用。再次,建立起具有人性关怀性质的容错纠错制度。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容错纠错机制,明确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犯什么错可以容,什么错不可以容,对敢于担当的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既要有一定的约束,避免无原则 “容错”,又要关爱保护他们,为担当负责的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解除后顾之忧。最后,还要建立严密的监督制度。对于拥有权力的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党的纪检监察机关既要监督他们是否有 “越位”和“错位”的问题,又要监督是否存在“缺位”的问题,把对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方面的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重视党外监督,加强服务对象和广大师生对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评议与监督,构筑起科学严密的监督制度体系。

四、营造助力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担当意识培养的党内政治文化环境

高校党员干部担当精神的形成和内化需要营造良好的党内环境,要在全党范围内形成想担当、敢担当和能担当的政治生态,使党员干部在这样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受到熏陶。培育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第一,抵制高校党内不良亚文化的侵蚀,涤除影响担当之“弊”。形形色色的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和潜规则等党内不良亚文化,是侵蚀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健康肌体的病毒,也是销蚀担当精神的重要诱因。因而,辨明不良亚文化的实质和危害,抵制其对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侵蚀,是培育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担当精神的必要条件。第二,弘扬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筑牢担当之“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执政之基,要时刻教育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和初心,将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内化于心,并外化为担当之行。高校党员干部只有把师生放在心上,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理念,遇到危难险急的情况时才能敢于担当。第三,增强政治观念,强化担当之“要”。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布局并摆在首位,明确了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战略定位。通过政治建设培育并强化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观念,使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原则,弘扬正气,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袭,敢于为党的教育事业担当负责。第四,推进理论武装,铸就担当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最新成果,是涵养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担当精神的根本指针,加强这一思想的学习与实践,才能铸就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担当精神之魂。第五,树立纪律意识,规范担当之“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担当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纪律观念的养成和纪律的刚性约束。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使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树立纪律意识,在高校党内形成人人敬畏纪律的风气,是规范担当之“矩”的必要路径。

作者简介:雷冬海(1969-09-),女,辽宁锦州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副教授,从事高校党建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贺(1995-03-),男,辽宁沈阳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注:2019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强化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担当意识研究(2019DJ0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新时代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