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薄弱中学落实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困境与策略探析

2019-10-21 07:12庄惠彬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庄惠彬

摘 要:地理学科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作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方向,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找准课程内容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创设符合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设计。农村薄弱中学因师资、生源、设备等较落后的原因,在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上,存在一定的困境。本文旨在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分析农村薄弱中学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困境,提出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薄弱中学;困境策略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习者通过地理学习后能够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事象且用地理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内在涵养,它包含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学生要通过地理课程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升华。从素质教育到素养教育,从知识的灌输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素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面,也是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农村薄弱中学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面临的主要困境

1.学校师资不强,教研层次较低

作为农村薄弱中学,教师流动性较强,地理教研组教学名师、骨干教师比例小,对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缺乏高水平教研活动的引领,整体教研水平较低。

2.教师结构年轻化,教研力量单薄

我校地理教研组多以年轻教师为主,缺乏教育教研专家指导,整体师资力量较薄弱,存在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不足、教学设计思路老套,方案陈旧等问题,尚无法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任务。

3.学生生源素质较差,素养养成难度高

学生多以农村生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生源素质整体不高。学生在校时间长,缺乏对现实社会及环境的充分、正确认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低,实践能力不足,学科素养培养难度大。

三、农村薄弱校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策略

1.学校搭建学科核心素养研习平台,普及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1)通过组织研读学科核心素养(解读)专著,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水平,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方向。

(2)开展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展示活动,通过备课、磨课、赛课,总结素养落实经验,促进教研组提升教研实效。

(3)落实“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教师外出研训与邀请教研专家到校讲学相结合,多途径提升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理论和实践水平。

2.教师树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提升自我学科素养水平

(1)创设情境与问题教学结合,教学设计体现人地协调观

以《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为例,在教学设计中以学校周边的“坫头林场”作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如果林场消失将会对我校环境产生哪些影响?”进而将问题迁移至教材中:“雨林要开发还是要保护?”。找到现实生活情境与教材抽象案例之间的契合点,引導学生分析雨林被毁前后的环境效益差异及其对当地经济效益的短期与长期的影响后果,权衡雨林开发与保护的利弊,最终引导学生认识“保护性开发”的合理性,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2)运用探究教学,教学过程融合地理综合思维

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在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制思维导图,结合植被、气候、人类活动等要素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探究水土流失对当地土壤、植被、大气、地形地貌等要素产生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分析“水土流失”的前因后果,提高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能力,学会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3)构建思维板图,区域学习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作为高考的重要考察背景及手段,区域认知能力要求毋庸置疑。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与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去构建思维板图,从空间定位、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着手,综合分析空间位置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让学生学会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践活动落实地理实践力

“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这一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课堂之外,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地理实验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参与、研学旅行等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5)加强教育技术学习,为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技术支持

地理教师通过学习提升教育技术,例如,借助“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加强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利用平台功能丰富师生课内外交流互动方式,提升学习实效,也是教师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手段。

3.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积极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地理兴趣

作为农村薄弱中学,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运用和探究能力比较差。学生应通过教师引导,明确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学习目标,关注身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加以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激发自我素质发展的需求。

(2)探究地理现象,培养综合思维

在课堂上,通过听讲以及探究活动的参与,提高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学会在练习中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去解释地理现象的前因后果,提高对知识的分析应用能力。

(3)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学生通过地理实验设计、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活动提升自身的地理思维、实践能力,并因此增强对自然及社会环境的认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薄弱校虽然在软硬件上有很大不足,但是在学校搭建平台、教师深入教研、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贯彻落实到教研、教学设计、课内外学习实践活动中,一定能够有效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