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高中微电影课程心得

2019-10-21 07:12张梦玥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特色课程微电影

张梦玥

摘 要:快节奏的生活使“微”字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主体,从长篇小说到微小说,到微博140字能讲述一个故事或是心情。许多领域都出现了类似的发展。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新时代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内容,我校开展了学科融合的微电影特色课程,结合了音乐、美术、信息、语文等学科。画面是微电影的基础,是导演向观众叙述故事发展的主要方法,探讨电影与绘画之间的联系,用美术语言讲故事。

关键词:微电影;美术语言;特色课程;画面构成

科技时代的发展,视频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很大部分,现代生活中我们不再仅限于看文字,更多的是使用手机、上网、看视频、看书看杂志等,其中视频发展尤为突出,这些年新兴起微电影及各大平台制作的短视频,这些新的视频形式受到年轻人极大的追捧。

一、取景与构图

所谓电影的美其实是指绘画美,在固定的画面内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作者想法,美术作品是一种静态的美,一个瞬间就能说明一个故事。在拍摄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想为观众展示什么?这个问题或许有些突如其来,对于完全没有拍摄微电影经验的高中学生会感觉到茫然。那么换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校园报纸的摄影师,你需要拍摄一张跳高运动员的照片,你会选择哪一个瞬间?是助跑?是起跳?是跃杆?还是落地?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跃杆的瞬间。由于微电影是依靠视觉元素,更是一种连的视觉讲述。如何在十分钟内讲明一个故事,表现导演的想法,能讲出故事重点,又不会使故事变得特别拖沓和冗长?这点需要参考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强调的内容,写作文一定有一个切入点,并能把人物或者是事件写的特别的饱满。导演在取景上就必须要考虑到在观众的眼中他只能看到一个矩形,在这个矩形中上演的故事,哪些是你想让观众看到的,哪些是你的重点。根据笔者课前让学生准备的照片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景色与人物等能出现在取景器内就可以了。其实我们可以营造处更深层次的画面,即在二维的荧幕上表现出三维的空间。课堂上以英剧《傲慢与偏见》为例,分别讲述大远景、全远景、中远景、中景、特写、大特写等镜头。通过案例的分析以及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发现该影片每一帧截取出来都可以是一幅完整的画面,这也就是该影片为何如此吸引人的原因,能够体会到微电影与绘画美的关系。

二、色调与光线

色调是美术语言的基础,但微电影和绘画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在单幅绘画中我们很容易统一色调,而微电影由于场景会不断切换,想要统一色调还是比较复杂。其次,色调是个很复杂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时尽量做到简化。虽说学生从中学就打下基础,只是未考虑到在实际拍摄操作中的现实问题,使用色调知识起来缺乏灵活性。课堂上以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帕丁顿熊1》为例,展示剧中多次出现布朗先生一家在餐厅里的场景。布朗先生终于接纳帕丁顿成为家庭的一份子时,整个餐厅的色调是温暖的黄色,犹如阳光撒入让人内心充满温暖。当帕丁顿决心不再给布朗先生一家添麻烦而离家出走时,家里人因小熊的离开每个人都内心复杂,餐厅立马陷入灰白色的氛围。同一个地点,不同的色调给人带来的内心感受是不一样的,观众的心情会随着色调的变化而变化。除了气氛的渲染,色调还可以体现出人物个性,对导演表现的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例如选景、道具等,大部分学生要改变视频色调都是依靠软件调色,没有考虑到拍摄的原始视频的色調,软件调整后就会造成很多部分出现颜色失真,使观众缺失了影片带入感。

遇到此问题时,为学生提供的解决方法为多利用光线。例如高2021届学生拍摄《黎明》,在昏暗的场景中感到前途迷茫的小明采取侧光表现,若隐若现的表情表现出小明内心的纠结和挣扎;小明在与幻想中的引路人——“神”对话时,“神”形象采用的是逆光处理,增加了“神”的隐秘感;当小明终于想开了后,光线由侧光变成了正面补光,使人豁然开朗。《黎明》微电影整个电影都处在昏暗环境中,对于色调的要求不是特别强烈,导演采用了不同位置的光线,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以及小明心情变化前后的对比,是目前较为成功的拍摄案例。

三、留白与延伸

在诗词或是国画当中很讲究意境美,许多东西不会直白地跃然纸上,拍摄微电影也是如此。根据以往五届学生的拍摄题材来看,学生热衷于拍摄悬疑、恐怖、青春校园这三类题材。这三类题材均有看破不点破,需要观众去想象的部分。例如高2019届学生拍摄《消失的奖杯》(悬疑片)中,大家费尽心思再找的奖杯一直未曾出现;高2018届学生拍摄《柒月半》(恐怖片)中,那个一直跟随着主人公的黑影究竟是好是坏;高2018届学生拍摄《春天的熊》(青春校园片)中,两颗懵懂的心有没有走到一起。这些都是导演为观众留下的小悬念,需要由观众自己补充。高中生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想突破别人对他们还是孩子的定义,总是在小小年纪展示出一份幼稚的成熟,总是把“你们不懂”挂在嘴边。对此,我们是要摒弃传统观念,仔细的审视他们的作品。在电影节颁奖的准备阶段,音美信组的老师会把学生的作品反复看,在此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其实很有想法,他们经常喜欢用一些留白的方式,例如恐怖片最后的戛然而止,青春片中关于青春的念想,引导观众去看去想。镜头中能表现的故事是一部分,镜头外的故事就需要观众踩着导演的脚步自己走下去,仿佛就是一个分叉口,每个人都有对结局的不同的猜测与看法。

课程的时间是短暂的,但与学生的讨论是无法画上句号的。笔者在这几年的课程中对微电影也有了新的认识,微电影是用美术语言讲故事,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故事,用音乐情感烘托渲染故事。画面不是直白地放在取景器内,而是要求导演结合美术画面的特点,运用美术语言,把最精彩的画面展示在有限的屏幕上。微电影课程充分体现出高中美术课改的要求,将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方面与生活、科技、发展紧密结合,也为学生提供了更高更广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孙玲,丁宁,马阗,侯琳.影视片创作基本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英]罗伊·汤普森,[美]克里斯托弗·J·鲍恩.镜头的语法[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公司,2017.

猜你喜欢
特色课程微电影
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整合音乐课程的研究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探索乡土资源特色课程,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