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品质教育下如何让语文课堂在学生的质疑中变得灵动

2019-10-21 07:46刘韬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课文课堂教师

刘韬

日常教学中,综观各级各类课,不难发现,很多教学的思路是基本相同的:首先教师登场导入课题,出示目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整体进行感知,接着再提供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局部活动探究,最后仍是由教师拓展延伸。

虽然这种思路符合阅读教学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规律,但是如果长此以往使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结果是不容乐观的。因为课堂的问题由教师设计,往往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难以捕捉到学生的兴奋点和动情点,此外,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教师的问题有时过于简单,有时特别枯燥,有时又深奥难以回答。这样,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综上所述,让学生学会质疑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势在必行。

一、爱上质疑,需要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

首先,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人发挥创造力的最佳土壤。我们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同学习、一同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则不如无师。这样,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看法,并敢于向老师、向教材提出疑问、发出挑战。

其次,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吝啬鼓励的语言。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他们的认真思考才发现的,尽管这些问题可能还是幼稚的、离奇的、琐碎的,甚至是荒诞可笑的,但是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表扬为主的原则。在这一点上,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好,好,你的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

“都有道理。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二、方法指点,让学生疑出智慧,疑得精彩

学生仅有质疑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从“不问”到“善问”必须有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我们教师的示范引导。我们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学会提问,形成能力。

1.从文题入手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的体现。有许多文题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在教:从《美丽的颜色》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作者要向大家说什么呢?《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为什么又是“伟大”的呢?

经常引导学生就文题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中心和结构的能力。

2.从关键词入手提问

理解关键词对揣摩人物心理、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关键词提问不容忽视。

①引导学生对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词进行提问。如在教鲁迅《藤野先生》一课中“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标致”一词褒义贬用,作者问什么要这样用?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应引起足够重视。

②从用词的矛盾处提问。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揭示文章中心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针对这句话学生提出“似乎”表示不确定,而“确凿”又表示确定,这样是不是矛盾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这些问题的探究往往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从重点语句入手质疑

在初读课文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语句,尤其是在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中心句、主旨句。可以问这些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如何理解?如《列夫·托尔斯泰》中“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的结尾句等,理解了這些语句,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过程中还应关注精美的或感兴趣的语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学习作者的语言表现手法,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多角度思考、多方位发问,“打破沙锅问到底”,探求隐含在文字背后的美。

其实最重要的,还有学生要对文章主旨、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方面质疑,从这些方面发问,有的放矢,容易操作,此处不再

赘述。

总之,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坚持多引导、多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就能渐渐去粗取精,走向成熟。

三、未雨绸缪,让学生的问题和老师的预设相得益彰

一个班内有近三十名学生,假设每名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就会产生五、六十个问题,这些问题琐碎、杂乱、离奇,课堂上逐个解决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采取小组汇总的尝试:课前当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疑问后,先由小组长组织在小组内初步讨论,解决一部分问题,然后把不能解决的或认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由小组长作好记录交课代表汇总,最后由课代表交给老师。这样就实现了删繁就简、化零为整的过渡。

当然,教师在重视学生问题的基础上,也应不忘进行升华与补充,对学生没有提到的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要提出来,使学生的知识更系统、更全面。我们可以这样切入:“同学们,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也有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这样学生自然愿意接受,当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时,教师故作恍然大悟状又何妨呢?这样一来既做到言传身教,又加深师生感情,还解决了重难点,可谓一石三鸟。

四、直面挑战,在学生的质疑中走向深入,追求完美

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起点,课堂的预设性就大大减弱了,不可预知的因素大大增加,学习成了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不仅对教材本身有比较透彻的了解,还应该广泛涉猎、大量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其次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回避学生的质疑问难,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因势利导、点石成金,及时发现学生在对话中闪现的思想火花,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如果课堂上出现教师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以宽广的胸怀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引导学生课下解决,决不能随意搪塞、错误引导。

猜你喜欢
课文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