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需问得有效

2019-10-21 13:52钟佰春
大东方 2019年3期
关键词:提问阅读

钟佰春

摘 要:提高课堂45分时间效率,研究有效性的前提就得先认清语文本身特征。因此,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性就要先认清语文学科特点及动态历史演变过程。

关键词:阅读;效性;提问

俗话说得好:事半功倍,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隐含着事物都有其内在结构和规律。而磨刀不误砍柴工则说明准备工作和人的能动性也很重要。这两则俗语都告诉我们做事要讲究效率。讲究效率也就是有效性问题,探讨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性就不应该局限于时间概念,简单理解为只要提高课堂45分时间效率就是有效阅读课堂。难道做任何事,上任何课就不需要讲究有效性吗?研究有效性的前提就得先认清语文本身特征。因此,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性就要先认清语文学科特点及动态历史演变过程。同时,还要辨清其他学科的不同点才能识其庐山真 面目。

一、学科特点——已知到未知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风,他的教学风格不仅自由民主,而且富有人情味,但在封建专制思想一统天下的封建文化孕育下的私塾教育,老师的至上权威被推崇到极致,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为明证。在此思潮影响下,满堂灌的教育应运而生。哲学家说,存在即是合理,满堂灌在古代信息有限的农耕文明教育传播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到了近代却成为语文教育的桎梏。从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方式到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新型课堂,这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但在现代知识爆炸式增长学科背景下,学科分门别类日益精细化,传统阅读课堂已走入死胡同。近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召唤有效语文阅读课堂的到来。

二、当前语文课堂的现状

语文在学校和老师及学生三维视角下,都处境尴尬。目前甚至以后想当长的时间内,此种状况难于改变。不管是在学校的学科设置还是课时安排上,语文都处于小媳妇的地位:在一些一般校师资紧缺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老师都可以乘虚而入,华丽转身;而在学生心目中语文也是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小丑角色,语文对人生心智的启迪往往被父母“立竿见影的功利化”价值观击得粉粹,甚至在和其他的学科相比,也使人觉得“高不成低不就”(拉分不大)。此种境地,这既有现实因素也有学科本身特点,但作为语文老师还要反思我们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有效高效,还是无聊无趣?

作为母语教育,学生从小就能说会讲,面对课本,他们并无恐惧感,阅读起来更不费事,即使在遇上难字生词也就翻翻新华字典就能迎刃面解,而隐藏在课文当中的难点疑点和矛盾点,如果语文老师不加以点拨和阐释,以学生的学识和人生阅历是不可能自我领悟透彻的,其他自然或外语学科老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僵到僵,从未知到已知的基础上,语文没那么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感的末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学生恍然大悟,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百无聊赖继而呼呼大睡.无聊无效的语文阅读课堂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

语文老师既要有过人的专业知识背景也要有对生命的独特领悟和探索及发现(自然或英语老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都公认的)。若不具备这种条件,那就采用 蒙的方法,在课赏上在文本外天马行空,说东道西,场面热间非凡:不然,就假借课改旗帜,又说又演又唱又跳,蒙混过关。

三、问得有效:内容到形式

不管是从新型课堂师生互动角度,还是从语文学科特点而言,发问设疑是老师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触,听课就是听老师如何设问。其中的奥秘在于,文学是人学,而人学就有感情逻辑,而感情逻辑不同于事例逻辑或现实逻辑,同时,人在文章中表达的存在形式是语音文字,语言的多义性和文章作者的表达形成矛盾,更为重要的是,文喜看山不喜平,作者的表达或含蓄或曲折多姿。任何好文章都是好内容好形式相融合的典范。因此,深入研究文本是每一位有追求的语文老师基本素养,但矛盾点在于,研究文本是一码事,能否把这种研究成果或心得有效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言语使中学生易懂易学又是一码事。

新课标昭示,新型课堂就要考虑学生的参与性,设问提问是重要的标志之一。但从未知到已知的知识传授过程,自然学科或英语学科的设问从本质上看是引导和辅助手段,比如,1+1等于多少,我们可以以实物展示和生活化体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思维模式在于用理性思维去推动辑概括推理。而语文思维则在于感性思维和人文性和人性化。因此,1+1可能大于2,比如一个好汉两个帮。但这还不是语文,它也可以历史和哲学方面的解释,语文则是语言和文字及人文的融合,从语言文字到人的情感的潜移默化隐含中人类文明积淀,因此,在和自然学科或外语学科比,語文的设问不仅是形式和手,而且是内容问题,语文阅读课堂的设问既是内容本身又是形式技巧问题。设问可分为于重难点处设问和于无处设问。

(1)于重难点处设问。重点本身是内容问题,而设问则在于激起文本的潜在矛盾,从促进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从内容到形式的有机结合才构成语文的人文性,而过度的情感性和人文化有害自然学科的严谨性科学性。以鲁迅的《祝福》为例,长工说,样林是死的,老师可以以此设问“样林真得是饿死的吗?到底谁是手?”这设问就带有内容与形式问题,从作用而言,则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老师解决文本的重点难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果,若具把提问简单看成是形式问题,那么,东一问西一问则问题分散,没能抓住主

要矛盾点。而或默式提问则淡化了其悲剧性,再成者从生物学进化论角度解读课文则和文本内活背道而驶,再或者从医学病理学角度理解则更显冷漠。因此,语文阅读课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与设问息息相关,问得有效,事半功倍。

(2)于无处设问。温故知新,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背景提出新的知识,这是自然学科和语文学科入课的常用手段,这符合人的认识事物规律。但语文课中,在某些看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想示生存的困境则更有震和警示启示意义,在中学阶段,生活化的科学原理并不是中学生要深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任何教学方式方法都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生存检验成长的,任何方式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有认真研究学科特点和语文文本,洞察学情及分析老师个人特点,才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诸种方式方法中,设问显得举足轻重。有效语文阅读课堂只有问得有效才有可能学得有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琅岐中学)

猜你喜欢
提问阅读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