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光辉闪耀在艺术的自信之中
——漫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2019-10-24 13:55朱律
剧影月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电波舞剧消逝

朱律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根据同名谍战电视剧改编而来,讲述的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李侠潜伏在日本最高情报机构76 号,用高超的间谍手法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舞剧,这一使用肢体语言进行舞台艺术表达的样式,面对这样的命题作文,首先要解决把故事讲清楚的难点。譬如,整个剧作的核心密电码如何表现?在国共两党复杂的人物线和漫长的故事中,如何选择主要人物以及服务于剧情的次主要人物,同时怎样抽出一条故事主线,使其不至于太过繁琐却能够清晰表达情节?最后便是如何定位舞剧的艺术基调,使其避免因为着力于“说清楚”而丢失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因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一道不仅需要解密电码的谍战难“题”,还需要解1937年上海这一特有“风情”的题。

一、静水流深:舞剧不是舞蹈的话剧

在观剧之前,听闻这部舞剧好评如潮,冠名为“革命现代舞剧”“革命谍战舞剧”等,心中不禁打起小鼓有一丝担心:害怕编导因为高难度的叙事变成为一部迷失于情节叙述而无情调可言的舞蹈哑剧,看到序幕九个主人公的“自报家门”之后,我便放心了。编导选择了九个有戏剧性、人物关系突出、矛盾鲜明的人物:

反派特务“柳妮娜”——潜伏在报社的密探(反);

裁缝店掌柜老方(正)和《星报》报社摄影记者阿伟(反);

黄包车车夫阿勇(正)和裁缝店学徒小光(正)——线人关系;

卖花女七月(正)和报社姚社长(中立)——群众与干部关系;

八路军政委李侠(正)和丝绸厂女工兰芬(正)——夫妻关系、同事关系

上述人物角色的选择已经预示了剧中可能产生的关系纠葛,一方面是国共两党正反面人物关系的确立,另一方面是人物命运与情节的牵引。在演员进行身体语言自报家门时,有一些可以明确判定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有一些却是让观众不知所以的,而正是这些不知帮助舞剧营造了“谍战”身份的扑朔迷离,使得剧情更加神秘、精彩,另一方面在随着案情推进情节曝光后,带给观众转回开场的无限遐想。至于人物出场时候的字幕,我认为不是编导的“无招”,而恰恰是简单明了的聚焦——能说明白的事情就一笔带过,突出后面的浓密重彩。

这一点在开场的“行人伞舞”里被充分印证了,这段舞体现了编导的态度,即编导作为上帝视角对于事件本身的描述。雨夜,二十多位黑衣人的紧张穿梭铺垫了上海滩的氛围,紧张、神秘、人人自危、互生敌意,这是一个黑色旋风即将来袭的年代,行人都被灰暗的心情笼罩,裹缩在宽大的黑衣之中,一场密如细毛、充满“密电码”的大雨告诉我们“风雨欲来”。这个视角,就是编导态度,编导选择说话的方式,编导的预示。而站立在人群中身份清晰的李侠与兰芬,仿佛是那黑夜中的白昼,带给人宁静与光明,他们有着与这黑夜恶魔厮杀的勇气,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正义的执着,这是编导“亮明身份”的政治态度。

舞剧作为一种高级的舞台艺术形式,重点在于通过相关的戏剧情节表达艺术情感、人生领悟和创作态度。舞蹈通过肢体语言、重回母体的记忆调动出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情感,不需要语言却可以沟通心意。因此身体的语言是复杂的,它的信息仅仅传递我们今天能够欣赏的“美感”,更趋向于如宗教仪式般推动人类生命繁衍的神秘力量,身体表现出的全部形态源于身心的独特感受,它有独立的语言性,舞台艺术会使用一些所谓的“技艺”使今天人们的眼睛更能够接受,因为人们很难去接受一些从未见过,或者偏离以往审美经验太多的画面或者形态,这会在交流中产生障碍。因此,我们今天看到中国舞台上的舞剧表演,经过编导、演员、观众层层筛选之后已经带有鲜明的民族烙印和中国基因。因此《永不消逝的电波》有关于谍战形态的选择,是符合大众审美的。

二、男人肩上的女人:海派文化对女性的描绘

提起东方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上海旗袍是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韩真和周莉亚对于全剧女性形象的选择,也定位在旗袍,还原老上海“真正具有生活味道的女性形象,体面、优雅和干净”[1]的总体印象。为了打破大家对于“旗袍”风尘气质的认知,他们与造型师贾磊合作,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有关于当时的流行打扮,观察黄柳霜、胡蝶、林徽因这样的时代女性是如何诠释东方审美。这一点用心不仅在人物的服装造型中可以观察到,并且贯穿了全剧所有女性群舞及舞段的语言设计。其中,显得尤为突出的是运用《渔光曲》改编的女子群舞《凳子和蒲扇舞》。婉转哼吟的曲调仿佛穿越了上海的旧时弄堂,那些陈年旧事像泛黄老照片被翻了出来,阴雨绵绵、素雅的旗袍、女子的心事,将时代与上海的心事重合到了一起,焕发出“栀子花、白兰花”独有的香气,空气中弥漫着暧昧、挑剔、精致、慵懒、勤快、讲究的上海味道。蒲扇的选择与阴雨的天气搭配在一起产生了舞台的化学反应,这段渔光曲中有江南茶叶的香气,仿佛暮暮昏黄中,每一个女子都有着自己的秘密,她们或许是在等待自己的丈夫,这些丈夫中有共产党员、有军统的高官、有拉黄包车的车夫、有静静能干的掌柜子,可是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她们在等待的,是一个关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未来。在这段舞蹈中,所有的女生都是可爱的,她们各自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家户户的烟火,是身为女子的时代身份,更或者说时代也并不重要,重要的仅是“女子”而已。这样的画面是美丽的画卷,编导“造境”“造情”“造势”,给予了人性和情感的描绘。

同理,还有那段发生在裁缝店的“旗袍大战”舞蹈,舞蹈本身隐喻出多种意义:旗袍本身风尘的味道在攻于心计的柳妮娜身上演绎得很完美,勾引、性感、狠毒的气质符合反派特务的人物预设;朴素、老实、机警的兰芬是有大爱情节的女人,可以为了心中那片更加宏伟的事业而撑起娇弱的身体,在强势的压倒中不畏艰险、佯装镇定,为了她的“他”(李侠)去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传递珍贵的情报。编导在塑造兰芬的时候是融入大情小爱的,不仅有舍生取义的家国担当,更源于对那个“假戏真做”丈夫的爱,支撑她的勇气是一半一半的,这使得人物的内心更加细腻、合理。小女子的爱是偏执的,但在某个时刻却显得那么的明亮与耀眼,因为这与她娇弱性格的预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对比。从某种程度上说,柳妮娜的精明、狠毒与妩媚就是为了衬托兰芬的“玉兰”气质而存在的,在强大的黑暗面前,那一朵白色的兰花更令人爱怜,她所爆发出的强大气质更令人震惊。这在之后的剧情中得到印证,首先在裁缝店柳妮娜咄咄逼问的盘问与观察中,兰芬表现出了临危不乱的镇定;在裁缝店老板被杀,身份败露乘坐黄包车逃走的危机时刻,又能够当机立断开枪处决间谍阿伟。黄包车上兰芬的害怕、无助、惊恐,蜕变成了一个战胜自己的虚幻泡影,这是自我命运改造的斗争,她开枪的那一刹那仪式性地完成了真正地下党员的转变,能够直面流血牺牲,她也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女子,那朵娇嫩的“玉兰”花苞已经怒放了,之后剧情的发展正如里程碑式的英雄颂歌,她在丈夫李侠牺牲之后,生下他们的孩子,将这种爱和革命的火种延续下去,成为一位伟大的母亲,撑起保护未来的希望。

与此同时,还有那个在弄堂口卖白兰花的小姑娘七月。看起来单纯、可爱的她心里跟明镜一般,不搅身剧中而是在旁边默默观察,每天靠卖花维持平静的生活,一朝一夕间对裁缝店的学徒小光产生爱意,可是这份还没有来得及说出口的爱意却在转瞬间破灭了。小光为了保护李侠被枪杀,七月的内心受到了剧烈的震荡,这也使得她与原本中立的群众身份划清了界线,在计划暴露国民党追捕李侠的紧要关头,她毅然指错了方向选择了相反的道路,李侠成为一种“默契”在人民群众中被保护起来。红色的围巾在群众中间传接,这仿佛是星星之火,亦是闪闪的红星,人民群众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和炽热的红心保护党组织。这样的传递,表现了全民皆党员的精神。在百姓中间有抓不完的党员,打不死的精神!人人都是共产党员,人人都愿意牺牲,电波一直在传递!这个时候,我们能够抓住那个紧扣的主题——永不消逝。其实是谁将卖花姑娘七月推向了保护李侠的群众?是她自己的选择,只因为那份羞涩、来不及说出口的爱情,在摇篮里被扼杀了。七月在保护党员李侠的同时,也是在捍卫自己拥有爱情的权利。所以小姑娘七月的反击是合理的,对于共产党的拥护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选择。这,也是编导的态度。

三、不忘初心:脱去“红色标签”才是最真实的样子

信念、真诚、对于理想的追求是去标签、去口号的。当众人给《永不消逝的电波》冠名“红色文化”的时候,这不是韩真和周莉亚的初衷,他们寻求的是那一代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思所想。每一个普通人都在努力营造自己的理想生活,并为之奋斗,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只是恰好,那些生活在曾经的“我们”遭遇了战争,这就是故事的逻辑遇到了情感的逻辑,当两条并行逻辑相遇的一刻,每一个人物都选择了各自的命运,所以《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件平凡的小事。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汇入历史的长流中成为若干个微小的红点,《永不消逝的电波》关注的是人生,只是恰好对于亲人、孩子的保护使这些人成为了红色的小点,在不同的时空中布满了历史事件这一坐标的星空,在某一时刻的闪耀成就了他们的红色人生。他们的牺牲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那些孩子恰好就是今天的我们,他们保护的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此《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会让今天的每一个孩子动容,它早已用一种情感基因符码的方式,唤醒了沉睡在我们身体里的历史记忆。

李侠和兰芬的爱情故事,是从一个小家庭开始的,它是千万个共产党员家庭中的一个,却铸就了“苦难的辉煌”。对于两人缘分的开始,我想起了电视剧《潜伏》中的主要人物余则成和王翠平,“假戏真做”的共产党员夫妻好像都有着历史命运的共通性。在那样一个艰难的年代,有一种患难与共的爱情悄悄的生长了,彼此支撑对方获得心理慰藉的强大动力。演不好,命就没了,那么就全情投入吧!关于李侠和兰芬的爱情,我们也是在后来蒙太奇情景的舞台表现中了解的,四对男女双人舞,同台表现了他们爱情路上的四个阶段,这是舞剧的点睛之笔。

从“假扮夫妻——互生情意——珠联璧合——相濡以沫”,李侠与兰芬的情感热度成为不同场景的叙事主线,每一段双人舞的设计有鲜明的主题和核心语言,从不接触拘谨的身体到最后情感的交融,一步步带领观众同台体验那微妙的变化,这是一种沉浸式的舞台设计,充分发挥了中国美学中的审美“留白”,每一段双人舞都点到为止,传递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之美,爱情的美妙让观众参与到想象的体会之中。我们看到舞者肢体末梢的情感传递,兰芬的脚尖、指尖、身体不同线条表达出来对丈夫的接受与心理依恋;也体会到李侠对于男女身体分寸的把握,是出于组织对同事的关怀,还是内心洋溢出对妻子的保护欲望,这些细节是编排和演员的功力。在双人舞的编排上,同样体现出来海派的特点“讲究”二字!演员每一次的站位、接触姿态、节奏的把握都让我们陶醉在那个粉红色的爱情故事之中,观众随着解读剧情的深入而陷入美好的陶醉世界,编导悄悄把我们引进梦想世界的大门,然后转身关门,开始痛击观众对美好的依恋!因为,观众处于与戏间离的状态,他们分明知道这两个人要离别了,有人要牺牲,可是究竟是哪一个?越是美好的东西,在分秒的失去间越是心痛。舞台上分明摆着两条平行的主线:一条是越来越火热的情感线,一条是观众清楚演员不清楚的心理线——他们要出事了。时间好像成为唯一改变不了也拽不住的小偷,偷走了舞台上的美好瞬间,也偷走了观众的心!所以,我们被感动了,我们开始流泪了,导演和演员成功了,观众也满意了!

这,就是剧场艺术的魅力吧!当观众坐在剧场的那一刻,就是希望被导演和演员欺骗,希望今晚能够共度一个爱恨生死的精彩故事。能够成功欺骗观众的舞剧,是一部好舞剧!跳一段爱情的舞可以让人荡气回肠,因为我们都移情为对各自人生的理想,这是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艺术家就是告诉你:你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是在日常中每天经历着苦难与压抑,但是每一个人都在坚守,因为,要活下去!与其说这部舞剧是红色文化,更不如说它关注了人生的话题。

四、光影阡陌:舞剧的真实与隐喻

全剧采用了线性叙事的方式进行情节推动,从身份伪装——第一封密电码的发出——智斗敌人——主人公李侠壮烈牺牲,但是全剧的核心不在于情节,关注点是人性和情感,并通过“造势”“造境”“造情”的艺术手法来强化对于核心的描绘,这样的剧情描写是直白的。

然而对于人生意味和情感的投射是隐喻的。每一个小人物的选择身后都隐藏着某种原因,我们在舞台人的身上看到了戏剧性的自己,在不同的场合你、我、她似乎都会成为剧中的某一个人。但是李侠、兰芬、七月、老方好像在牵引着我们要走向一个光明的方向,为了一种更伟大的目标,柳妮娜、阿伟和战战兢兢的人群似乎又让我们读到黑暗中宽慰自己罪恶的行径的借口。《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绝对的正义和罪恶,没有绝对的坏人和好人,所有人物设定恰好是在某种命运推动下忠于自己理想的选择,只是可能那个理想是错误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读不到红色革命中喊口号式“假大空”的人,剧中的九个人物是多面立体的,我们相信这个故事。舞剧关照到了剧中人物的心理现实感和情感现实感,当李侠面对同伴的牺牲、家庭的温暖、组织的信任,有痛苦、有自责、有犹豫、有选择,他是活生生的血肉,是同事、丈夫更是战士;兰芬作为一名女共产党员,同样拥有害怕、无助、犹豫、依赖、坚强、失去、恨、坚强等一切普通成年人的权利。

在表现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时候,舞剧通过灯光的设计来参与舞台叙事和氛围渲染。光影的多重组合,在勾勒充满阳光的街道、老弄堂慵懒的清晨、暗藏特务的陷阱等[2]现实场景的同时,也预示了情节的发展;在色彩的使用上,《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美也非常讲究,譬如红色隐喻了流血、牺牲,在多场景的反复使用创造了舞剧特定的符号语言,不同人牺牲时候红色的反复运用使人印象深刻,增添了为革命付出生命的悲壮色彩,这也使得牺牲成为人性的闪光点不断回放,观众在接受多次的心理暗示的同时不断向伟大的英雄致敬!因此,灯光、色彩、音乐成为一种隐性语言将试听融合到舞台叙事之中。舞剧音乐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渔光曲》的改编,音乐是可以看见的画面,舞蹈是可以听见的旋律,全剧通过“声光电”的打破与重组,隐约、片段化地再现了发生在上海的老故事,色调是庄重、冷峻的,气氛是剑拔弩张的,一切如电波一般转瞬即逝。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当代人对于历史事件的重读与凝视,化简于繁是创作组的总体追求,用多媒体拓展舞美的多种空间叙事的功能性边界,为舞台注入转瞬即逝的流光溢彩,从而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舞蹈本体之美,而舞蹈语言设计体现了“绝不废话”的决心,让位给了情感,所以我们忽略了舞台上所有的一切,跟随剧中人物跌宕在各自的命运与心绪之中。

套路,是艺术创作的大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展现出了摆脱套路的决心,鲜明亮出对价值观、海派样式和人物关系复杂性追求的底牌,使舞蹈更具有哲思性和社会普世价值。综上所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具有国际视野,带有中国特色的舞台艺术作品,在描写人性的过程中依然保持了自信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猜你喜欢
电波舞剧消逝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百科全书舞剧
永远的红色电波
The Speed of Light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加拿大侦测到来自外太空的神秘电波
电波跨越大西洋
消逝的打麦场
30年,光阴的故事——消逝的记忆
即将消逝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