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媒体中的“黑天鹅”与“灰犀牛”:概念整合—语料库视阈下的风险隐喻研究

2019-10-25 06:00
关键词:汉英黑天鹅犀牛

杨 诚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深,以美国次贷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为主要代表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影响范围及破坏力不断加大[1],著名的风险隐喻——“黑天鹅”与“灰犀牛”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成为近几年来国内外媒体的新闻热词。“黑天鹅”一般指难以预测,但突然发生时会引起连锁反应,有巨大负面影响的小概率事件。而“灰犀牛”一般是指概率大、冲击力极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见、潜在但是常常被忽视的风险[2]。其两类隐喻形象地刻画了不同金融风险的特征,使之从抽象的学术概念具体化为易于理解的形象描述。现有“黑天鹅”与“灰犀牛”研究集中在金融领域和国际政治领域,如骆晓强等对中国经济中“黑天鹅”与“灰犀牛”进行了深入分析[2],刘瑞、刘宏振强调要对其严加防范[3-4],丁冰则认为西方“黑天鹅事件”的频发凸显了资本主义的衰落[5]。然而鲜有学者从语言学视角对其认知生成机制和在媒体中的传播影响力进行探索。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隐喻意义的建构具有强大的解释力[6]。同时,语料库的检索和分析功能可为隐喻研究提供充足的语言素材,有助于开展共时和历时研究。有鉴于此,研究首先从概念整合视角分析“黑天鹅”与“灰犀牛”风险隐喻的认知机制,并基于汉英报刊语料库,对比汉英媒体中“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隐喻的使用频率和搭配词的变化,最后对其普遍性和差异性进行解读,以期管窥两类风险隐喻的发生趋势和对国内外社会产生的影响,为引导大众警惕和防范此类风险提供有益参考。

二、概念整合理论与“黑天鹅”“灰犀牛”风险隐喻的认知机制

(一)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又称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由Fauconnier基于心理空间理论发展创建而成[7]。Fauconnier指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而构建的小概念包[8]87。各心理空间在人们言语交际过程中具有动态的相互联系关系。概念整合理论即一种不断即时建构心理空间的思维认知活动[9],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一个合成空间(blend space)。各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projection)进行连接。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形成普遍结构;合成空间除了包含类属空间中的普遍结构外,还包含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selective projection)的特定结构,以及合成空间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或细化(elaboration)而建立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10]。概念意义由此完成构建,体现了概念整合的创造性。

图1 概念整合理论模型

(二)“黑天鹅”“灰犀牛”风险隐喻的认知机制

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力强,应用范围广,尤其可用来阐释隐喻的认知机制。黑天鹅的风险隐喻义源自西方传说:17世纪以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澳大利亚黑天鹅的发现,这个不可动摇的认知被打破了[11]。而黑色在西方文化中带有负面含义,如“黑色星期五”在基督教信仰中意味着“倒霉的日子”,“黑马”意为“出人意料的优胜者”。因此黑天鹅寓意难以预测且出乎意料的重大稀有事件。图2为“黑天鹅”风险隐喻的认知建构模型。输入空间Ⅰ描述了黑天鹅的主要特征,包括罕见性、出人意料以及黑色外表等;输入空间Ⅱ为风险事件主要特点,包括突发性、偶然性、难以预测以及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等。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其共同特征映射至类属空间内,即“罕见性”“突发性”和“偶然性”皆为黑天鹅和风险事件的出现频率,“出人意料”及“难以预测”是基于人类情感体验对二者的评判,而“黑色外表”和“严重负面影响”则源自西方传统文化中有关黑色的负面内涵。基于类属空间中,两个输入空间内元素被选择性地映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即经过组合、完善和细化等认知过程,输入空间Ⅰ中的“罕见性”和“出人意料”与输入空间Ⅱ中的“突发性”“偶然性”“难以预测”以及“严重负面影响”被选择性映射到合成空间内,而其他成分如“黑色外表”则被舍弃,形成了隐喻义——黑天鹅是具有罕见性、突发性、偶然性,出人意料且难以预测,并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风险事件。

图2 “黑天鹅”风险隐喻的认知建构模型

灰犀牛原是生长在非洲草原的大型动物,它体型笨重,反映迟缓,很容易被视为温顺无害,然而其巨大的攻击爆发力却能使人猝不及防而被扑倒。灰犀牛的隐喻义即为大概率、冲击破坏力强、在某种程度上可预见、潜在但常被忽视的风险[2]。图3为“灰犀牛”风险隐喻的认知建构模型。输入空间Ⅰ为灰犀牛的主要特征,如身躯庞大、反应迟缓、看似温顺、冲击力强等;输入空间Ⅱ为风险事件主要特点,如大概率、可预见、潜在但未被重视、破坏力惊人等。两个输入空间内元素一一对应,抽象化后映射至类属空间中,即“身躯庞大”与“大概率、可预见”分别描述了灰犀牛和风险事件的显著性;“反应迟缓、看似温顺”及“潜在但未被重视”是基于二者危险性的评判;“冲击力强”和“破环力惊人”则为二者的影响性。基于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被映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通过组合、完善、细化,即“大概率、可预见”“潜在但未被重视”“冲击力强”和“破环力惊人”被保留,而其他元素如“身躯庞大”和“反应迟缓、看似温顺”则被舍弃,从而完成了“灰犀牛”风险隐喻的认知建构过程。由此可见,动物的具象性有助于人们对抽象风险事件本质的认知。黑天鹅和黑犀牛作为动物的特征与不同类型风险事件的特点之间具有映射相似性,其可通过组合、完善和细化等认知建构过程,整合形成相应新兴风险隐喻。

图3 “灰犀牛”风险隐喻的认知建构模型

三、基于语料库的“黑天鹅”“灰犀牛”风险隐喻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1)“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隐喻在汉英语料库的频率有何差异?呈现出怎样的历时特征?

(2)中外媒体中“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隐喻的搭配词有何特征?

(3)如何理解中外媒体中“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隐喻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二)语料库的选择

研究拟采用中外主流新闻媒体的在线语料库。汉语语料来自BCC汉语语料库报刊子库以及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BCC汉语语料库报刊子库总字数约20亿字,收录《人民日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1946—2017年全文,提供便捷的检索、词频统计、下载等功能。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由人民网制作,收录《人民日报》1946年创刊至今的全部文章报道,可供复制、下载、打印。英语语料出自NOW网络新闻语料库(News on Web Corpus),目前容量为71亿单词,收录2010年至今来自19个国家或地区的主流媒体发布的英语网络新闻。语料覆盖领域广,包括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层面,且更新速度快,语料上线时间短,平均每月更新1.4亿~1.6亿数据(约30万篇文章)。其检索和统计功能强大,可按国家和年份检索语料,亦可观察词汇在语料中的出现频率、历时变化、搭配情况等。借助在线新闻语料库,可以避免人工检索语料的繁琐工作,有利于快速了解国内外社会热点与媒体观点。

(三)研究步骤

根据研究问题,本研究将按以下三个步骤:(1)在汉英语料库中分别检索“黑天鹅”“灰犀牛”及“BLACK SWAN”“GRAY RHINO”,得到对应的频数。根据检索结果,人工筛选出涉及风险隐喻的索引行。并通过统计汉英“黑天鹅”“灰犀牛”隐喻在2010—2018年各年出现的频数,绘制频率历时变化图。(2)寻找“黑天鹅”和“灰犀牛”隐喻在汉英语料库中的搭配词。处理汉语语料时,在BCC报刊语料库下载2010—2017年涉及“黑天鹅”和“灰犀牛”隐喻的索引行,并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下载2018年涉及“黑天鹅”和“灰犀牛”隐喻的文章。将语料通过SCWS(Simple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中文分词器处理后载入AntConc 3.4.3,计算“黑天鹅”和“灰犀牛”隐喻在跨距4∶4内搭配词及其频数和MI(Mutual Information)值。使用NOW语料库时,由于黑天鹅的非隐喻用法较多,因此研究将“黑天鹅”隐喻的检索词设置为出现频率最多的“BLACK SWAN EVENT”。网络程序会自动计算在跨距4∶4内搭配词和“BLACK SWAN EVENT”“GRAY RHINO”的共现频率、在整个语料库中的频率、在整个语料库中的百分比以及MI值。(3)总结中外媒体中“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隐喻的普遍性与差异性,并结合索引行及索引行所在的语料文本开展定性研究。

四、汉英“黑天鹅”“灰犀牛”风险隐喻的统计与分析

(一)汉英“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隐喻频率对比

如表1所示,汉语语料库中的“黑天鹅”风险隐喻使用频率显著高于英语语料库(52.1%>9.2%)。在英语语料库中,“黑天鹅”的非风险隐喻用法远远高于其风险隐喻用法。而汉英“灰犀牛”隐喻频数和频率无显著差异,汉英语料库中检索词“灰犀牛”皆为风险隐喻用法。

其实,他哪里知道我的心意。我是他想象中的那种狗男人吗?他错了,确确实实错了。我是喜欢他母亲那样的女人,但仅仅是尊重,却绝没有要欺辱他们母子的丝毫恶意。他一定是听信了某些人的闲言碎语。这世界的人真是都他妈的把眼装在了屁股上了。他们压根就不喜欢你去做一丁点儿有利于别人的好事。我想帮助小六子母子做点事,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去他妈的那些狗日的烂舌头!

由于西方文化长久以来就有天鹅的传说,例如在希腊神话中,天鹅是文学与艺术保护神阿波罗的神鸟,因此天鹅常被用以比喻文学和艺术作品。天鹅临死前婉转的悲歌极为动听,西方人也以“天鹅之歌(swan song)”比喻已故作家、艺术家等的临终作品。又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白天鹅与黑天鹅分别象征纯洁与邪恶。因此英语语料库中“黑天鹅”一词在于电影、小说等文学艺术领域均广泛出现。而“黑天鹅”风险隐喻义源于2007年美国经济学家Nassim Nicholas Taleb著的《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12]一书,近年来随着全球各种频发的“黑天鹅”事件被作为新闻热词广泛传播,尤其在汉语语料库中,“黑天鹅”风险隐喻用法占到一半以上(52.1%)。“灰犀牛”的隐喻义由美国经济学家Michele Wucker于2016年在其著作《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13]中提出,由于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迅速被人们接受,伴随着同样具有严重破坏力的“黑天鹅”风险广受中外媒体关注,因而其全部为风险隐喻用法(见表1)。

表1 汉英“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隐喻频数及频率

(二)汉英“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隐喻使用的历时特征

图4为汉英语料库中“黑天鹅”风险隐喻使用的历时特征。由图可发现,英语NOW语料库中“黑天鹅”隐喻在2010—2018年中均有出现,且分别在2012、2014、2016年出现三个峰值。而汉语语料库中的“黑天鹅”隐喻频率在2016年之前普遍偏低,在2017年却出现了大幅度增长。通过观察峰值出现年份的语料及具体语境,可以管窥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向,对该隐喻的本质拥有更清晰的了解。

图4 汉英“黑天鹅”风险隐喻使用的历时特征

【例1】The Universa BSPP attempts to provide increasingly greater returns as the applicable index moves further downward during a Black Swan event. During such significant market declines, revenue generated from the Universa BSPP, if any, will be reinvested into the equity portion of the Black Swan ETF’s portfolio. (2012-05-29, CA, Canada Newswire )

例1报道了2012年Universa投资公司在“黑天鹅”频发、市场大幅下跌的背景下推出一款投资组合,以减少投资者的损失。这一现象在金融领域十分普遍。国际范围内的“黑天鹅”事件频发,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由于出乎市场预期,投资者无所适从,进而倾向于增持避险资产。在面临未预料到的负面冲击时,投资者通常会增持美元、黄金等避险资产,减持大宗商品、新兴市场货币等风险资产,从而对金融市场造成了冲击[14]。

【例2】One of the “Black Swan events” that the current budget did not anticipate is the falling oil prices. (2014-10-29, MY, The Malay Mail Online)

例2描述的“黑天鹅”即2014年著名的油价暴跌事件。自2014年6月伊始,一向坚挺的原油价格一路狂跌,从100美元/桶一路下跌至26美元/桶,几乎跌穿所有产油国的原油成本价。这次原油价格暴跌主要是因为OPEC、美国、俄罗斯等产油国产量的增加和全球经济疲软下需求的萎靡。一时间,以石油为支柱型产业的产油国经济备受重创,甚至引发了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和地区战争的频发。

【例3】Flight MH370 and the Ukraine air crash of Malaysia Airlines Flight MH17 were “black swan events”. They are unusual, unforeseen events that are not things. (2014-12-12, IE, Irish Times)

例3所述为2014年震惊世界的马航坠机案。当马航MH370失踪后不久,另一架马航飞机MH17在乌克兰边境再遇空难,空难激化了美俄矛盾,使乌克兰危机再度升级。伴随着每一次“黑天鹅”事件,全球风险资产都会遭遇一轮猛烈抛售,国债、黄金等避险资产则受到追捧,且由于此前市场长期处于超低波动性的环境中,风险事件的爆发会引起市场更加剧烈的动荡[15]。

例4列举了2016年著名的“黑天鹅”事件,如英国脱欧公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金融全球市场因此受到重创。在英国脱欧公投事件中,全球金融市场反应迅速且剧烈,英镑兑美元汇率闪电崩盘,跌幅超过1000个基点,触及198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英国首相卡梅伦随后宣布辞职。11月8日,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击败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此事件出乎了主流媒体和分析人士的预测,同样对金融市场造成了猛烈冲击。投票当日黄金价格一度暴涨超过50美元,随后由于投机性买盘消退,转头一路暴跌。除此之外,同年12月5日,意大利总理伦齐在公投结束后宣布宪改失败,并提出辞职。受公投失败消息影响,全球市场震荡。欧元兑美元下跌1.3%至1.0534美元;欧元兑日元则下跌1.5%至119.38日元。以上事件堪称2016年三大“黑天鹅”事件,2016年也因此成为“黑天鹅”事件最频发的一年[11]。

【例5】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人民日报》2017年7月17日)

例5为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的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16],强调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事件。“黑天鹅”与“灰犀牛”正式进入中国经济词汇,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例6】“党中央非常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始终要求守住底线,特别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一局局长王志军表示,“黑天鹅”和“灰犀牛”都有可能冲击金融风险的底线,要以不同的思路和办法应对防范。(《人民日报》2017年8月7日)

例6体现了国家对中国经济中的“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事件的高度重视。中国经济历经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增长后,自2012年开始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受前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及经济下行的影响,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显著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三番五次强调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017年7月14—15日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2017年11月8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担任委员会主任[2]。如此种种,展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领域中的系统性风险。

图5为汉英语料库中“灰犀牛”隐喻使用的历时特征。2016年,美国学者Michele Wucker出版了畅销书《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13],使“灰犀牛”风险隐喻迅速为世界所知,因此汉英“灰犀牛”隐喻的使用集中在2017和2018年。

图5 汉英“灰犀牛”风险隐喻使用的历时特征

【例7】The gray rhinos are a herd of Chinese tycoons who have used a combination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raw ambition to create sprawling global conglomerates. Companies like Anbang Insurance Group, Fosun International, HNA Group and Dalian Wanda Group have feasted on cheap debt provided by state banks, spending lavishly to build their empires. (2017-07-23, US,NewYorkTimes)

例7为《纽约时报》之《“灰犀牛”大企业威胁中国经济》的报道,其将“灰犀牛”的概念具象化为“中国大企业”,以安邦保险集团、复星国际、海航集团和大连万达集团为代表,称其共同特征是享有国有银行提供的廉价贷款、负债高、交易多、经济关系盘根错节。这种“灰犀牛”风险即对外投资政策监管风险。在人民币汇率风雨飘摇的动荡期,在人民币“对内单边贬值,对外单边升值”的状态下,防止大规模非理性对外投资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举措。跨国公司依靠大量贷款为海外交易筹资,一旦交易不顺,中国银行业将面临风险。因此党中央采取了打击资本外流和“不良债务”增长的紧急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稳定。政治和监管环境的迅速转变,使得相关企业遭遇一系列变故和业务阻力,部分中国跨国民营企业形象因此受到打击。但从有效遏制金融风险的角度,外媒评论针对中国采取系列监管措施防范“灰犀牛”、强调金融稳定持肯定态度。

【例8】对“灰犀牛”风险隐患,如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问题,应当摸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和影响程度,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灰犀牛’是大概率、可感知的风险事件,应该成为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重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7日)

例8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一局局长王志军厘清了“灰犀牛”的中国定义,盘点了国内潜在的“灰犀牛”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重点。文章通过概念阐释对国内经济做出了自我诊断,表达党中央直面风险、坚定改革的决心,也彰显出中国面向世界拿出中国方案的能力和信心。“灰犀牛”一词也在中国不断走热,并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

总而言之,由于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突发政治事件、新政策的实施以及金融危机等状况极易引起市场的连锁反应,因此无论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都倍受国内外关注。若能及时发现此类风险并充分重视,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防卫,便可化潜在危机于未然,这对保卫国家金融和经济系统具有重大积极意义。此外,“黑天鹅”与“灰犀牛”隐喻使用频率的增加也和“频率效应”(frequency effects)有一定关系。频率效应这一概念源于心理学研究,也被借用于解释语言习得中,即高频词汇在心理上更容易被认知和习得[17]。在“黑天鹅”与“灰犀牛”理论提出之前,人们并未使用它们来描述经济。频数效应使“黑天鹅”与“灰犀牛”隐喻思维逐渐固化,并延伸到了政治[18]、气候[19]、医疗[20]等领域。

(三)汉英“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隐喻的搭配词特征

如表2所示,汉语“黑天鹅”隐喻的搭配词中,名词多用以描述黑天鹅事件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动词强调此类事件“频发”,并需要严加“防范”。形容词出现较少,用以描述其造成的不良影响。英语“黑天鹅”隐喻的搭配词中,名词多指具体的黑天鹅事件及金融贸易相关词汇,如“Brexit”“demonetisation”“index”,体现英语国家对各类黑天鹅事件较高程度的关注。形容词用以描述和解释该隐喻的特性,如“rare”“unforeseen”;动词出现较少,仅表示此类事件的发生。

表2 汉英“黑天鹅”风险隐喻的搭配词特征

如表3所示,汉语“灰犀牛”风险隐喻最常与“黑天鹅”成对出现,其余名词多用于描述“灰犀牛”带来的“风险”与“隐患”。动词同样强调对此需要严加“防范”。形容词较少出现,描述其“大概率”的特性。英语“灰犀牛”隐喻搭配以描述其普遍性的形容词为主,如“obvious”“popular”。名词包括介绍“灰犀牛”理论及描述其带来的风险(risk)和冲击(shock)。动词出现较少,提醒人们注意规避(avoid)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媒体也多次提及中国(China)的灰犀牛事件,可见中国的灰犀牛事件已引起了国际性的关注。

表3 汉英“灰犀牛”风险隐喻的搭配词特征

总体而言,汉语“黑天鹅”与“灰犀牛”风险隐喻的搭配词体现了中方对金融领域风险的高度重视,对其各种消极隐患做到了充分认识和警惕。而英语多集中描述二者的特性和具体的风险事件,并涉及专业的股市和经贸术语。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对待经济的不同态度,即英语国家更加注重经济自然发展和增长,而中国较多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1]。

五、结语

研究首先从概念整合视角分析“黑天鹅”与“灰犀牛”风险隐喻的认知建构机制,并基于汉英报刊语料库对比二者的使用频率、历时特征和搭配词的变化,最后对其普遍性和差异性进行解读。研究发现,黑天鹅和灰犀牛作为动物的特征与不同类型风险事件的特点之间具有映射相似性,其可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等认知建构过程,整合形成相应新兴风险隐喻。此外,英语国家对于“黑天鹅”事件在近九年来都给予了普遍关注,而中国仅在近两年才对“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严格防范的措施。搭配词的差异还体现出英语国家注重经济自然发展的态度,而中国则较多强调宏观调控参与经济发展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隐喻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22]28。对投资者来说,理解“黑天鹅”与“灰犀牛”隐喻有助于其认识和预测某一经济现象,判断经济形势,规避各类风险,从而开展正确的投资。对政府而言,清晰地认识到“黑天鹅”与“灰犀牛”风险可化潜在危机于未然,使国家金融和经济系统免受冲击。

猜你喜欢
汉英黑天鹅犀牛
黑天鹅格里布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小犀牛的梦
除了“黑天鹅”“灰犀牛”别忽视了“大白象”
“灰犀牛”“黑天鹅”
小区里的黑天鹅
暴脾气的犀牛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
犀牛哥哥道歉
汽车德汉英图解词典(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