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主体艺术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2019-10-28 12:15梁光焰
理论观察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民性新时代

梁光焰

摘 要:人民主体艺术价值观是伴随中国社会伟大变革而建构起来的,包括民族利益性、艺术开放性、进步引领性三个维度,关涉社会现实、文化传统、民族发展三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文艺最高的价值规范。新时代,人民主体艺术价值观的内涵是:以现实主义精神书写中国人民的生存智慧,这是新时代艺术之本;以交流互鉴的文化视野铸造中国气派,这是新时代艺术之形;以引领进步的审美指向,重建艺术理想,这是新时代艺术之势。唯此,中国艺术才能以独立的精神形态,成为世界多样艺术景观中的一元。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性;人民主体;艺术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166,J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8 — 0033 — 03

价值观是指主体对于客体价值的评价、判断和择取。艺术并不是纯粹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手段之一,是人感觉、知觉与想象的产物,渗透着主体的价值判断、精神诉求和情感态度等。西方层出不穷的艺术理论,实质上都是某种艺术价值观的折射:形式主义美学把艺术形式作为最高价值;表现主义美学将艺术界定为直觉与表现的价值形式;符号学则把人抽象为“符号的动物”,认为符号是人的终极存在。

人民主体艺术价值观,就是将人民作为价值主体,将人民利益、人民需要、人民理想作为艺术价值取向。它起源于20世纪初期精英知识分子倡导的艺术大众化运动,后由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总结定性,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所主导的“为人民”的艺术理论。人民主体艺术价值观确立后,经邓小平“文艺属于人民”,江泽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阐述与发展,始终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最高精神原则。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中国文艺“宪法”,从三方面构建起人民主体艺术价值观的基本框架。第一,文艺以现实主义精神服务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讲话》特别指出,人民就是人民大众,他们是“最广大的人民”,“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第二,社会主义文艺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开放性。社会生活虽然是文艺的唯一源泉,但源泉并不就是艺术本身,艺术还存在着文与野的问题,艺术家要广泛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艺术形式。第三,社会主义文艺要引领进步,《讲话》明确指出普及是为了提高。概括来说,人民作为艺术的价值主体包括艺术的民族利益、艺术的开放胸襟、艺术的进步引领三方面。

随着文化自信心的确立,民族艺术心态由虚弱主义转向文化自信,艺术理想由国家文化建设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艺术的人民性获得更加丰厚的内涵,它要求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以中国气派、中国梦想引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以现实主义精神,书写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现实主义理解走过弯路,许多人因此心有余悸,甚至把它理解为模仿现实、照抄照搬现实的创作方法,与现代艺术形式相对比,认为是过时落后的东西。这些认识混淆了现实主义观念、现实主义方法和写实表现技法之间的区别。现实主义观念属于思维领域,是世界观,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决定了目标、行动与方法,现实主义方法是操作层面,是对社会现实的择取、概括和想象性再造,两者的统一就是现实主义精神。写实方法则属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与是否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没有直接关系。

所以,现实主义精神的首要问题是艺術主体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问题,即现实主义观念问题。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历史不是由神秘理性或英雄决定的,而是由追求着自己目标的人的活动决定的。它揭示出两方面真理:第一,社会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和把握的;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这是艺术家的立场和观点问题,决定艺术家对于现实如何取舍、怎样判断的问题。自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来,文艺界对于现实主义的表述名目繁多,诸如“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等等,其宗旨都是为了指出现实主义观念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出发点和基础,决定了艺术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是人民主体艺术价值观的保障。

现实主义精神第二个层面就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是表现什么、怎么表现。新时代中国已完成由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人民富强复兴之路举世瞩目,中国人生存智慧、生存方式受到世界关注,艺术家使命自然是扎根于中国大地,专注抒写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与当代体验,记录这个时代奇迹。正像习近平所说的,艺术家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1〕。艺术只有表现人民利益、人民情感和人民需要,才能凝心聚力,戮力同心,唤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那么怎么表现呢?这是艺术家的艺术天赋、艺术修养和艺术形式选择问题。现实主义观念保证了艺术家选择的自由,在处理整体真实和局部真实、主观真实和想象真实时可以自由度量,到底应该是讴歌还是批判,是正面美的展示还是反面丑的揭露,没有禁区,艺术形式到底是现代的还是传统,架上的还是架下,具象的还是抽象,百花齐放。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讲好中国故事”是现实主义精神的时代发展:第一要讲中国故事,是指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问题;第二讲“好”中国故事,说的是现实主义观念问题。讲中国故事,就是要讲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情感和生存,讲“好”就是要讲清楚,讲正确,讲出希望、讲出理想与自信。

二、以交流互鉴的博大胸怀,铸造中国艺术气派

中国气派就是能够彰显中国美学特征、传递中国美学精神,显现中国艺术风格,以交流互鉴的博大胸怀吸纳一切优秀形式的气度与风范。

现代中国艺术必须扎根于本民族传统,续上民族精神血脉,才能以独特的面貌立于世界之林。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说过,我们要建立的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带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从中外艺术发展史看,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无不萌芽于前一时代文化胚胎之中。古代希腊艺术是对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的继承与学习,罗马艺术吸收了希腊艺术的营养,而文艺复兴艺术则是对希腊罗马艺术的开掘与创新。再看中国艺术,最早的佛道人物画受惠于一定时代的宗教信仰,唐代仕女画,阎立本的帝王图,则是由魏晋时代崛起的人文主义精神做营养补给,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精神和图式语言,离不开自魏晋到唐代山水田园诗情,及其自然美的审美理想的滋养。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铸就中国气派的魂魄和元气。

扎根中国传统,也要以交流互鉴的胸怀放眼世界。习近平在阐述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时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丰富的美学思想无法穷尽,就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来说,最典型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和谐美学观、德性文化观,艺术精神中的气韵生动说、意境说、空灵说、逸神妙能说等,与西方的主客二分论、悲剧论、冲突论、理性主义以及艺术精神中的模仿说、写实精神、光影关系论等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可贵的艺术互补关系。

交流互鉴的前提是文化平等,否则就是文化侵袭和文化殖民。平等不是量的均分,也不是质的均等,而是艺术心态的雍容。这就要求交流主体以自信的心态消除对方的神秘性。由于国力贫弱,长期以来我们将西方艺术奉为圭臬,事实上,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艺术是其审美文化与社会政治分裂对立的结果,艺术以实验的姿态,用戏谑、反讽的方法对社会制度与传统文化进行挑战和解构,与中国现代审美文化参与现代社会建构的性质根本不同。所以马克·西门尼斯说,“我们以形式革命来表现各种运动、潮流和艺术趋势,从19世纪中期以来,这些运动、潮流和艺术趋势就与西方几个世纪以来遵循的严格的惯例和规范体系走向了分离。在所有艺术门类中,艺术家门试验着,寻找着革新和新颖的东西,他们与陈旧的教条决裂,试图从学院主义中解放出来”〔2〕。雍容平等的认识态度,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各类艺术形式,以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

认识本民族艺术独特的美学价值,消除西方艺术的神秘性,树立起文化自信,激活传统美学基因,一方面通过优秀艺术作品呈现中华美学特质,另一方面也通过中华美学精神成就优秀艺术作品。既要继承发扬我国古典艺术的超越精神,又要吸取西方艺术的人主义精神及其形式表现方法,让中国艺术获得时代风骨,以铮铮铁骨立足现实,显露出具有中国气派的艺术格调。

三、以引领进步的审美指向,重建艺术理想

艺术理想即是说新时代中国艺术要具备超越性和高贵性的品质,要在人民主体的价值观导引下,从迎合大众的平庸心态中走出来,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己任,起到社会核心价值引导、积极生活态度激发的作用。

黑格尔说:“艺术也可以说是要把每一个形象的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眼睛或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显现出来。”〔3〕黑格尔的意思是,艺术必须是一个通体完整的有机整体,不是自然材料的堆砌,而应该是有生命的,各个细节都能表现出生气。那么艺术里的生气是什么呢?黑格尔认为自然界里的生命服从于骚动、性欲、忧虑和恐惧,是低等的有局限的,只有心灵才是自由的,才能够超越有形的形体,进入无限的领域。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心灵与理念想通,艺术借助外在形象,被灌注生气后,就具有心灵的自由性,能够把理想显现出来,即是他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通俗地说来,艺术要表达人类的最高理想,要有真理性,要在追求真与善中求得大美。

20世纪初期,中国艺术现代化的过程一开始就带有理想性,带有社会责任感,后来由于对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警惕,启蒙知识者的精英身份被消弭了,中国艺术由“化大众”而走向了“大众化”,由于“大眾化”既可以理解为“便于大众理解的通俗化”,也可以理解为“迎合大众的生活化”,再加上建国后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理解的片面性,当代艺术出现了肤浅化和庸俗化倾向,这种倾向在90年代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合拢,成为消费文化的支流,出现以追求庸俗、无聊为目标的价值观。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对高尚精神生活的需要,包括以艺术文化为纽带民族共同体捍卫,潜在要求艺术走出平庸,唤醒理想,有所担当,以超越性精神引领民众,维护公平正义,塑造国家形象。有人认为,中国艺术好不容易摆脱了政治工具,走下圣坛,贴近民众,走向日常,现在提倡艺术的理想性,是不是艺术观的倒退?凡事不能走向极端,艺术虽然是审美的,但艺术之美包含着高于现实的理想成份,就像格罗塞所说的,美只是一种形式,审美的动机只是处于次要地位,“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专一追求审美的艺术”〔4〕。同样如此,现代主义艺术家杜尚也说,“我总是企图从绘画的物理性那里挣脱出来。在绘画中重建观念”,“我希望使绘画再次为心灵服务。这样一来,我的绘画当然会立刻被认为是‘理性的、‘文学性的绘画”〔5〕。杜尚反复强调要避免绘画中单一的形式上的愉悦性和吸引人性,而要追求文学性和宗教性。理论与实践无不说明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的心灵性的东西,人们之所以需要艺术,就是因为艺术能够以最美的形式、最高的理想、超越性的形象去引导人,给人以希望、慰藉和关怀。

四、结语

人民主体艺术价值观是中国主流艺术观,是与国家价值、政治价值是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点就是人民性。当前在人民主体艺术价值观的规范与主导,中国主流艺术必须根植于中国现实之中,这是当代中国艺术之根,根深才能叶茂,同时还必须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全面反映中国美学特质,这是中国艺术之形,形胜才能质显,最后,当代中国艺术必须有所担当,以积极的价值塑造起到理想引领的作用,这是中国艺术之势,势强才能充满活力。这是人民主体艺术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也是三种价值观念,唯此,当代艺术才能够以其自身独有的价值系统,成为理想的象征,人们才能亲昵艺术,仰望艺术,信仰艺术,才能从艺术中看出自我灵魂的高贵与圣洁,看出民族的神圣与光辉。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15/

c64094-27699249.html

〔2〕〔法〕马克·西门尼斯.当代美学〔M〕.王洪一,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0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8.

〔4〕〔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谢广辉,王成芳,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172.

〔5〕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583.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人民性新时代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回顾与启示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