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研究

2019-10-28 12:15胡丹
理论观察 2019年8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改革开放

胡丹

摘 要: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得出,中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重点:第一阶段奠定了城乡之间经济贸易互通的物质基础;第二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城乡产业融合;第三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使我国改革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的阶段;第四阶段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开启了城乡产业现代化融合的新局面。

关键词:改革开放;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8 — 0059 — 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产业、文化、社会、人口等各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要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要以经济的融合和产业的融合为先导,巩固好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经验,对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巩固和完善城乡融合的经济基础,实现城乡发展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与城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城乡之间经济贸易互通的物质基础初步奠定

1978年至198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推动城乡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浩浩荡荡的改革开放的的序幕就此拉开。这一阶段党以农村改革为突破,以建立健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初期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再逐渐将经济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上去,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拉动农村增产增收的同时,极力推动城市企业改革的破冰之旅,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了我国工业现代化的步伐。

(一)以农村为突破口,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农业发展的基础

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一张盖满了18个红手印的“包产到户”的字据开启了全国家庭联产承包的实践〔2〕9。1979年3月,国家农委召开了座谈会,专门讨论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改革问题,会上多数人仍然反对“包产到户”,认为多数地方还是以“包产到组”为佳,但是一些偏远地区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包产到户”〔2〕12。5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项有力措施》一文,充分肯定了“包产到组”的生产形式,“包产到户”只有在小范围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步得到发展〔3〕。1980年中央75号文件的发布打破了许多地区不敢实行“包产到户”的僵局,也保护了已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区农民的利益,并为“双包制”提供了合法地位。

1982年1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作为中央1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4〕。这个文件的发布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实质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地位。这年年底,在全国506万个生产队中,实行“包干到户”的占了97.8%,农业也实现了大丰收〔2〕19。农业的增产增收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并且还可以余留大量的农副产品和农村经济农作物,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和城市的经济贸易往来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商品经济的大门逐步打开,城乡之间经济往来的关键纽带——集市贸易逐渐恢复

1982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解决了解放农村生产力的的问题,但是农产品流通不畅的问题又一次阻碍了农村生产的发展。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第二个农村改革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提出要“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 〔5〕。这个文件放活了农村商品生产的条件,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1号文件公布后,一批批的小城镇不断兴起,乡镇企业等各种形式的经济体也不断涌现,成为连接城乡的经济纽带。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闲置状态下解放出来,发展多种门路的商品生产,农业商品率提高到了59.9%〔6〕。1984年底,《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报告发布,报告提出:要建立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2〕120。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发布,该文件取消了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同年,国务院在多数城市放开了肉类、蔬菜等产品的供应价格,此时,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快速成长起来,乡村合作组织、个体商户和多种类型的农村经营组织迅速发展,成为连接城乡之间商品流通的重要中介。

自1978年开始,我国就着手恢复集市贸易,到1980年底,全国农村集市贸易有3.7万多个,大中城市的农副产品市场有2900多个〔2〕62,集市贸易的发展为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提供了关键的场所,农村为城市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粮食和后备资源,城市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也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生产生活用品,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城乡互助、农业补给工业发展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形态已初步形成。

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乡产业互动增强,城乡产业的现代化变革加快

1986年至1997年是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最突出了特点便是乡镇企业迎来了自身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互动明显增强,城乡产业融合速度加快。同时,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中心城市建设、区域城市群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促进了城乡之间产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城市企业的现代化变革、农村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乡镇企业在复苏期后实现高速发展,成为城乡产业融合的关键载体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开始进行大调整。198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社队企业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若干规定》〔2〕26,对社队企业进行了一定整顿,1984年中央1号文件为多种经营和经济联合形式提供了政策空间,同年,《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正式将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并号召各级政府和党委积极引导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到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达到606.52万个,总收入为1537.08亿元”〔2〕27,乡镇企业实现了全面复苏。

1985至1991年,我国乡镇企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乡办村办企业、合作企业、个体企业等多种形式竞相发展,加工业、手工业、服务业等产业部门在农村也得到了政策和城市工业的扶持,城市利用农村与乡镇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农村利用城市的技术和资金等优势,城乡优势结合,企业联合越来越多。

自1992年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报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等文件来推动乡镇企业的改革,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在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行业、原材料工业、第三产业等行业部门的投入加大,城市工业与乡镇企业配套发展,形成了新的流通产业链,城乡产业融合的发展局面逐渐形成。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城乡产业的现代化、市场化变革加快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8〕打破了一直以来人们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而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党的十四大更是明确提出我国接下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构建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7〕801,对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城乡市场紧密联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2〕198自1994年起,由国有企业牵头,我国私营企业、混合制企业等都卷入了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的浪潮中,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城市产业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也进入了探索市场化改革的第二阶段,向产业化大步迈进。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199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九五”时期和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文件都明确地将农村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产品市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在这段时间里,城市企业的现代化改革和农村产业化战略同步推进,城市工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带动农产品现代加工业发展、加快新型乡镇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产业带动农村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三、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国家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改革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的阶段

1998年至2011年是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乡镇企业经过调整、改造,多发展为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个体企业,经历市场选择后的“乡镇企业”褪掉了其原有的特色,向着现代化和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迫使我党将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配套制度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飞速发展的城镇化成为城乡融合的又一重要形式。

(一)乡镇企业实行改制,非公经济飞速发展

1997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农业部<关于我国乡镇企业情况和今后改革与发展意见的报告>的通知》发布,该文件精神表明了我国乡镇企业未来市场化和股份制化的发展倾向。为使我国乡镇企业向着现代企业转化,“大量的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关、转、并、停,成为了个体、私营或合资企业”〔9〕。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以一种新面貌和新姿态迎接来自国际和国内市场的挑战,在期间虽有低沉期,但在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下,在国家的金融扶持和政策支持下,我国乡镇企业在不断调整中实现了发展。在这一阶段内,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有赖于国家的政策扶持,还在于乡镇企业能够在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产业重组和扩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程度。此外,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向乡村延伸的趋势日趋明显,城乡产业融合进一步加深。

为更好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乡产业之间的联系,我国着力打造非公经济发展的新格局。2005年2月,“非公36条”发布,该文件强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0〕,2010年“新非公36条”出台〔11〕,拓宽了民间投资的渠道,放开了民间资本在各个领域的投资权限,2011年3月通过的《个体工商户条例》〔12〕更是推动了城乡个体经济的飞速发展,民营企业在2005年之后迎来了发展的繁荣期,逐漸填补了城乡经济之间的鸿沟,成为了城乡产业互动的关键载体。

(二)统筹城乡发展成为经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命题〔13〕,2004年中央1号文件更是将党从政策上扶持、从体制上保障农业发展的精神落到了实处,同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中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14〕。这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都说明: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协调发展局面。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阶段。此后,我国在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城乡统筹配套改革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经过前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工业担当起了辅助农业发展的重任,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不断完善。

四、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

2012年至今是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我国接下来的改革发展明确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史一个历程碑式的跨越——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核心任务之一。

(一)进一步推动城乡产业融合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之道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7〕992,接下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15〕統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我国深化改革阶段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

要解决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首先要从经济入手,推动城乡产业进一步融合。城市产业改革必须要发挥创新精神,在科技开发、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战略性产业上铆足干劲,力争上游;同时也要辅助农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价值链。”〔16〕同时,为实现各种资本在市场中平等竞争的目标,自2013年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还放宽了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并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在整个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入发展,乡镇企业释放活力,城市工业与农村产业成为一条条交错融合的生产价值链。

自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发布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向着健康发展的方向迅速推进,卫星城、专业特色镇、综合服务性小城镇的发展更是为我国的城镇化提供了多种发展模式。新型的小城镇成为连接大中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桥梁,对于加快我国的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实现乡村振兴是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从高速度的增长转为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其中乡村振兴必须要以产业振兴为先导,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光靠农村内部动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城乡两头发力,城市工业帮助农业农村早日实现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也要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基础,用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果来推动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构建。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要建立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城市和农村双动能共同发力,建立工农互助的新型经济体系,使城市产业改革和农业结构转型呈现融合并进之势,实现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迟福林.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实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7.

〔3〕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项有力措施——关于广东农村实行“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的调查〔N〕.人民日报,1979-05-20.

〔4〕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2,(08):316-326.

〔5〕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J〕.新华月报,1983,(03):70.

〔6〕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08.

〔7〕中共中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9〕王盛开,吴宇.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特点与政策取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04):87.

〔10〕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02.

〔11〕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10-05/13/content_1605218.htm.

〔12〕个体工商户条例〔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1,(13):06-08.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25.html.

〔14〕中共中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16〕政府工作报告传递2017中国发展八大信号〔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7-03/05/content_5173787.htm.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