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创造方式

2019-10-28 01:50郭晓娜霍小琴
人民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深度阅读对话

郭晓娜 霍小琴

【摘要】随着阅读的学科化和功利化,阅读失去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面对阅读文化的式微与碎片化阅读的离散,亟待重建“以人为中心”的阅读新思维。深层阅读是与浅层阅读相对而建立的概念框架,不仅在认知层面实现,而且在人际层面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得益彰。通过深度阅读,让学生获得参与感、意义感和自我感。将阅读的宽度与厚度向深度延展,实现阅读数量和内容的丰富性。转知成智,寓知于情,化知于行,建构文本的意义感,实现知识的创造。

【关键词】深度阅读;生命成长;对话

【作者简介】郭晓娜,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霍小琴,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教育学硕士,(重庆400015)

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阅读的强势卷入,碎片化阅读的离散,亟待重建“以人为中心”的阅读思维,即通过阅读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促进精神生命的成长。深层阅读是相对于浅层阅读的概念框架,它不仅要在认知层面深度实现,更重要的是要在人际、生命层面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得益彰,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完整发展。通过深度阅读,学生获得参与感、意义感和自我感,彰显积极的、更高参与度的、深思性的生态化图景。深度阅读将重新阐释阅读的生命成长价值、深层境界、生活本真,促进学生通过阅读与美好生活、美好生命相遇。深度阅读,还意味着着力于人的长远发展,在人的精神世界建构起有机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阅读者与自己的心灵交流,与自己的生命共成长。

一、当下为何需要深度阅读:正在背离“全人”发展的阅读价值与文化

随着阅读方式的转变,文本阅读素养和数字阅读素养成为受人关注的两大焦点。国际PISA测试将阅读素养界定为:“为达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和发展个人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对纸质文本的理解、使用、反思和参与的能力”。OECD的专家们在PISA的“阅读素养”概念界定中将“纸质文本”删去,这意味着文本的范围涵盖了数字文本。相对于以往,数字阅读逐渐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青少年阅读环境自然应该包含数字环境的建设。然而,阅读素养在可测可评的范畴内,其价值正在被窄化,其旨趣被异化,导致了阅读文化式微,碎片化阅读离散“全人”发展。

从根本上说,阅读有两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吸纳优秀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培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化思想,获得多视角的观点,建立独立的判断力;另—方面,通过阅读,把书中抽象化的信息和知识与具象的现实生活链接,寻找生活的意义,建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阅读文化的式微

曾几何时,阅读为知识所绑架,失去了人的发展的意义。在分科教学的情境下,阅读成为语文学科独有的工作,窄化为语文课内外阅读。我们看到,不同历史时期阅读文化的彰显方式各异:书院教育时期,阅读吟诵领悟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指向人格培育;工业革命时代,人文素养成为科学知识的附庸,阅读出现学科化、考试化倾向;信息时代的到来,重建了阅读素养的概念,全方位指出阅读在知识、社会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价值。在反思教育走向全球共同利益发展的新时期,重构知识的概念、重塑阅读的价值尤其重要。知识可以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通过阅读,如何转知成智,赋知于情,育知为价值观,化知成行,才是阅读文化的本真。

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阅读更多指向技能性、传承型知识,阅读的要求也就止于复制、记忆、重现,重在把文本语言作为既定事实无批判地接受,把文本的多重意义简化为单向度的语言。于是,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阅读就是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技术理性支配下的学校阅读,自然出现了功利化和娱乐化倾向——要么不重视阅读,要么为了考试而阅读。这种倾向的结果表现在阅读选择上便是往往选择肤浅的书籍,有意避开经典佳作;在阅读时间空间上,表现为自主阅读的时间被大量挤占,甚至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阅读应当回归本真的价值,重建阅读文化的本真。阅读文化的重建,不仅在于观念意识上重视阅读,更应该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培育阅读能力。

(二)碎片化阅读的离散

随着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和信息载体发生变化,在看似增加的阅读数量和阅读时间里,阅读变得支离破碎,这也成为了深度阅读的最大障碍。碎片化阅读中,数字媒介为了博取阅读者的喜好,以简单、快捷、浅薄等信息来博人眼球,对文章的思想性等没有作出精心选择,导致阅读者过于追求阅读的速度与数量,缺少深入的思考。在碎片化阅读中,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网络信息,认为阅读整本书的时间不如在手机上阅读一个小时的信息量,甚至误认为获得的知识更为丰富。碎片化阅读缺少体系的建构、知识的联网,更没有结构化,也没有对信息的运用。

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成为个人成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仅包括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更包括通过阅读建立的精神生活来平衡与充实物质极大丰富后带来的精神空虚,这也是深度阅读应运而生的内在原因。

二、围绕“人”的精神生命成长建立有宽度、有厚度、有深度的阅读生态系统

可见,阅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与信息,并将这些知识与信息转化为改变个人生活、社会的手段和途径。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我生活而开展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活动。不同时期,对“自我生活”的理解和需求在不断变化,阅读的形式和内容就会发生相应变化。

而今,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充盈人的精神世界的手段,阅读的目的提升到了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精神生活的追求。追求美好生活成为人类阅读的最高目的。高尔基说,“我所拥有的一切优秀品质,全都归功于书籍”。阅读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大意义,从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认识,本文从知识运用出发,认为阅读具有认识自然世界、建构社会关系、提升自我认知三大意义。

(一)有參与感的阅读

扩大阅读的宽度,不同领域的阅读是认识世界的最好途径。与自然的对话,拓宽视域;与社会的对话,建构社会关系;与自我的对话,提升自我认知。阅读从语文单一学科突围出来,成为全学科阅读。不仅是文史哲的人文阅读,还有自然科学的阅读。提倡泛在阅读,阅读的范围在图书馆、在学校、在家庭,更有对社会的调查和观察。不仅在全学科教学中渗透,更有研学旅行的社会阅读。从根本意义上说,世界即书本,世界就是阅读资源,这也是阅读建构读者参与感的过程。在多样化的阅读文本中,与自然、社会和自我对话,扩大格局,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联系未来无限可能的发展,培养设计创造的能力,培育社会参与的责任感,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有意义感的阅读

增加阅读的厚度,走向文本知识内化,赋予知识以情感,从知识走向价值观的认同。通过阅读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建构文本意义感的过程。阅读他人的经历和经验,积累自己人生的厚度,仿佛是与优秀人物一起亲历社会,建构广泛的社会关系是阅读具有的第二层意义。用一个隐喻来讲,阅读就是与优秀的人对话,与他人交流。在与这些高尚的人谈话时,就是在不断认识周围世界,认识周围的人与事,逐渐建构社会关系。

(三)有自我感的阅读

强化阅读的深度,建构文本与自我的对话,将自我与阅读有机融合,通过文本的阅读获得自我感。阅读随着时间的流逝,文本知识在心中“沉淀”,生根发芽,充实精神发育,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最佳途径。对于阅读来说,阅读的品质及引起思考的程度更为重要。只注重阅读的数量不关心阅读的质量,不是真正的阅读,这也是深度阅读得以提出的原点。

第一,阅读引发思考。通过阅读可以刺激读者自我思考。经过一次次的思考,与作者、与书中的人物反复进行对话,进而引起与自我的深层对话,能够激发起潜藏在自我内心深处的能量,为自我打开新的窗户,为自己的世界增添新的活力,也为自我与世界、与他人的链接新增了联系的路径。

第二,阅读认识自我。阅读是认识自我的最好方式。英国作家汤姆斯说,阅读所获得的最大快乐,是好像透过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心灵。生活中,能够准确评判他人并非难事,但是对自我的认识却往往很难。通过阅读,以书籍中的人物、事件联系自我,情感、思想的对话让我们能够将模糊的自我认识逐渐变得清晰。

第三,阅读成为生活方式。只有将阅读与自我深度融合,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深度阅读才能得以产生。当把阅读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时,阅读就会变得主动,就会成为一种生活乐趣,阅读也就逐渐转变为深度阅读,成为随时可用的自我知识。

三、通过深度阅读的知识创造:人工智能时代为“人”的全面发展赋予重要意义

在学习化社会,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伴随人_生的精神成长过程。从不同层面和不同阶段来看,阅读的目的和价值都不同,有占有式的信息提取,有理解式的文本解读,有意义输出表达式的阅读,有创造性生成新知识的阅读,这是阅读的四重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为占有式信息提取。阅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简单提取书中的信息,这种方式也可称为浅阅读,是阅读的直接目的。这种阅读方式最为普遍,也是常常被提及“阅读后不知所云”。由于只是简单复制、获取信息,没有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自我加工,人脑记忆的遗忘规律导致阅读后很快会遗忘,所以,简单复制式阅读所能产生的阅读效果不好。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曾提到,只知读书而不加以思考,不会有感受和心得;即使对自己所读稍有印象,也只是浅薄的概念,无法在心中生根。

第二重境界为理解式文本解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充分说明了学习与思维的关系。阅读也一样,只有经过思维的加工才能促进认知的发展,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提升阅读的价值。一种是忠实于原文意义的阅读,理解作者的本意,读出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文本表达的真实意义;另一种是在原文阅读的基础上,与原文作者进行深入交流,能够发现隐含在文本背后的特定意义,即引申义。

第三重境界为意义输出表达式阅读。阅读如果止于输入,只是将大量的信息储存于大脑中,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无法彰显。阅读的目的在于表达,通过文本与自我的对话进行知识重构后将新的理解输出与表达。如果用电影导演的阅读来做隐喻,就会明白阅读的表达价值。电影导演阅读时,更多的是思维加工后的表达,如何将自己的理解呈现给观众,这是一种“输出与表达”的阅读取向,更能够体现阅读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思想比较深邃的人,都是善于表达的典范。在阅读了大量优秀的文本后,经过思维重构将这些书中的智慧“输出”,将阅读获得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是与自己、与他人在交流时表达,也可以是在生活、工作中的灵活运用,使书中的知识得以在生活场域中“可视化”。

第四重境界为创造性生成新知识的阅读。如果说阅读的输出是为了将已经阅读的知识信息内化,那么阅读的最高境界“创造”则引起了质的变化。通过对已有书籍、信息的阅读而产生新的知识,不再停留于对原有知识的复制记忆、思考理解、交流运用,而是通过与自己已有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产生更多的知识链接点,生成新的知识信息,从而让自我阅读产生新知识的价值,能够用于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价值。世界各国学生未来技能的培养中,“创新能力”被不约而同提到了首要位置,“创造”与社会、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对个人的需求不再是原有知识的再现,而是需要随时应对新环境、新问题,能够积极采取有创造性的举措解决问题。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通过深度阅读,有意识地将阅读与工作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发现新问题的意识,通过解决新问题而寻找事情发展的规律,形成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知识。

责任编辑 施久铭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深度阅读对话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戴着镣铐起舞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