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就业状况的比较研究

2019-10-31 04:05李敏蒿楠陈洪捷高耀
高教探索 2019年9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

李敏 蒿楠 陈洪捷 高耀

摘要: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离校调查数据”,比较了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就业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专业硕士的就业率显著高于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在就业竞争中已具备初步比较优势;在就业单位选择上,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差异不大,或是由培养同质化和专业硕士培养规模的扩张导致;专业硕士就业满意度显著高于学术硕士,但尚无法确定就业满意度的差别来自于就业质量的差别,就业满意度或受家庭背景和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影响。可从更加注重差别化培养、落实校外实习制度、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等方面提高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与就业质量。

关键词:就业落实率;就业单位;就业满意度;专业硕士;学术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下,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张,2017年研究生招生较2016年增长2084%。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增长率最高,为2245%,在校硕士研究生已达227万多人。[1]在压力持续不减的就业形势下,选择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成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主流选择之一。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是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两种主要模式,两者的培养定位不同,预期的就业流向也有较大区别。专业硕士倾向于培养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高层次职业型人才,能够直接到行业与产业中进行生产与管理;而学术硕士更倾向于培养和遴选具有学术研究潜力与志趣的学术型人才,到科研部门从事科研工作或进一步接受博士阶段的深造,是学术研究的主要生力军。[2]截止2017年,我国专业硕士的招生占比已由2009年的141%上升为502%[3],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培养已呈现出双足并立的局面。由于能够从事科学研究的硕士生毕竟是少数群体,仅1161%的硕士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4],绝大部分的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都将直接进入就业市场,参与就业竞争。因此,无论是立足于优化我国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还是个体基于就业导向更为理性地选择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都需要对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各自的就业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硕士生的就业问题,在国内外都备受关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发布的《教育状况》(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5]与澳大利亚学习与教学质量评价中心(QILT,Quality Indicators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所开展的高校毕业生去向调查(Graduate Outcomes Survey)[6]均详细呈现了该国家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自2017年起,也开始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去向(Graduate Outcomes),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与统计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期望在2020年春季发布相关统计报告[7]。如澳大利亚的调查发现,课程硕士和科研硕士的就业率分别为817%和757%,且分别倾向于到私营部门和教育部门工作;男性研究生的薪资水平显著高于女性。[8]日本对硕士生初次就业状况的调查也发现,工程类学科硕士生就业率最高,而文科硕士就业率最低,专业技术职业、教员和事务性职业是硕士生初次就业的主要选择。[9]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硕士生的就业问题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别差异、就业单位选择、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及影响就业的因素等方面。如杨钋和史祎美的研究认为,女硕士的就业情况并未因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得到明显改善,劳动力市场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10]岳英的研究认为,女硕士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概率高于男性,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低于男性。[11]于苗苗和马永红等人对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就业质量均进行过研究,认为学术融合和社交融合能显著提高学术硕士的认知性和情感性就业质量,[12]专业硕士总体就业质量趋势略有向好,但就业满意度有所下降,就业质量存在学位类型差异。[13]高耀等人的研究发现,就业单位和岗位性质、学用匹配度、就业指导质量以及就业期望吻合度等因素对学术硕士的就业满意度会产生显著影响。[14]

总体来看,国内外大部分针对硕士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并未严格区分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导致学术界对这两种学位类型硕士生的就业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15];更缺乏对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就业状况的对比研究,使得无从判断两种学位类型硕士生在培养和就业质量上的差异,以及就业市场的偏好与选择;而全国层面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的缺乏,也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因此,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对2017年毕业的硕士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重点关注硕士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比较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在就业结果、就业单位选择及就业满意度上的差异,为优化我国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以及个体更为理性地选择硕士培养项目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由于学术硕士倾向于培养学术后备人才,而专业硕士以培养具备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职业型人才为目标,预期毕业流向分别为学术性单位和行业、产业性就业市场。从理想状态而言,学术硕士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应相对较高,专业硕士进入就业市場直接就业的比例应相对较高;学术硕士到学术性单位就业的概率应高于专业硕士;同时,由于具备应用性优势,专业硕士的就业满意度应高于学术硕士。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相比于学术硕士,专业硕士落实就业的概率更高;

假设2:学术硕士到学术性单位就业的概率更高,专业硕士到非学术性单位就业的概率更高;

假设3:相比于学术硕士,专业硕士的就业满意度更高。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简称“研究生离校调查”)项目,本项目受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北京大学共同实施,以了解研究生的就读体验和就业状况为调查目的。本次研究生离校调查的对象为2017届毕业研究生群体,在调查样本选取上,设定以院校(培养单位)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对抽取出的院校进行全覆盖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研。为此,在院校层次、院校所在地区、院校的专业特色及院校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均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体的抽样原则为:(1)覆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大学、普通高校四个层次;(2)覆盖教育部高校、其他部委高校、地方院校三种类型;(3)覆盖东、中、西三大地区。(4)兼顾综合性大学、有行业特色大学;(5)兼顾研究生培养的不同规模。按照抽样原则确定出100所院校为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院校,最终反馈问卷的高校一共有71所。

本次调查共计回收专业硕士有效问卷16856份,学术硕士有效问卷25270份,共计42126份全日制硕士有效问卷。其中,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为46.2%和53.8%;“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毕业生占35.4%,B类占9.9%,国科大和中国社科大占4.2%,“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占29.5%,普通高校占21.1%;东、中、西部毕业生占比分别为50.3%、25.3%和24.3%;专业硕士中商务类、公共服务类、工程类、法律类、教育文化类和医学类①的毕业生占比分别为15.3%、5.7%、42.2%、8.3%、18.9%和9.6%;学术硕士中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学科毕业生占比分别为13.3%、24.9%、19.6%、32.7%、4.0%和5.6%。

(三)变量操作化

1.因变量

在本质上,就业状况应包含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客观的就业状况包括实际的就业率和就业去向,就业率是群体概念,对个体而言,即为是否落实就业的就业结果;而主观的就业状况指毕业生对就业结果的主观感受,具体而言就是对就业结果是否感到满意。为此,本文的因变量有三个,包括就业结果、就业单位选择和就业满意度。就业结果为毕业生离校之时的落实就业情况,以毕业生“是否有明确就业去向”为判断标准,为二分类变量;就业单位以所有制性质为依据,划分为政府机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私营和三资企业等四类;就业满意度分为“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五个等级。

2.解释变量

本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为学位类型,即专业型和学术型。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控制个体特征、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实习经历和工作特征等变量。具体而言,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家庭背景选取父亲职业和母亲最高学历两个变量;教育背景包括硕士和本科就读院校层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和B类、国科大和中国社科大、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普通高校)、硕士就读院校所在地(东、中、西部)、硕士就读年限(2年、3年、4年及以上)、录取方式(调剂和非调剂)、考试方式(保研和考研);实习经历即为硕士生在校期间是否有校外实习经历;工作特征包括工作地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岗位性质(教学科研、专业技术、企业研发、管理服务)三个变量,工作特征变量用于解释硕士生就业满意度时纳入分析模型。

三、实证分析

(一)就业状况的描述统计

本研究主要从毕业去向、就业满意度、工作地点、工作单位性质和工作岗位性质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就业状况进行描述统计(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16.6%的专业硕士和19.31%的学术硕士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74.1%的专业硕士和69.5%的学术硕士在毕业离校时表示已有明确的就业去向,专业硕士的就业落实率比学术硕士高出近5个百分点;另外,分别有9.2%的专业硕士和11.2%的学术硕士在离校时处于待业状态。对就业满意度而言,若将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视为对就业结果表示满意,则当前有74.5%的专业硕士和59.2%的学术硕士对就业结果的满意程度较高。东部地区吸纳了各六成左右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就业,其次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就业地域的差异不明显。私营和三资企业吸纳的毕业生最多,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均为35%左右;其次为国有企业,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分别为28.6%和26.3%;另外,有20%的专业硕士和19.6%的学术硕士在事业单位(包括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专业硕士到政府机关就业的比例为9.7%,学术硕士为8.0%,两者相差1.7%;而学术硕士到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等学术性单位就业的比例为9.5%,专业硕士为6.3%,两者相差3.2%。专业技术岗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分别有52.1%的专业硕士和44.6%的学术硕士从事该类工作;其次为管理服务岗,分别有25.7%的专业硕士和28.8%的学术硕士选择该类岗位;从事教学科研和企业研发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均较少。

(二)就业结果的比较

为了更好的解释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在就业结果上的差异,将已落实就業和尚未落实就业的毕业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探讨。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个体特征、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实习经历等变量的情况下,专业硕士落实就业的概率显著高于学术硕士,是学术硕士的1.208倍。由此,验证了研究假设1。在控制变量中,性别、院校层次和校外实习经历对落实就业的影响显著,而年龄、民族和家庭背景等变量对就业结果无显著影响。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高于女生,这一差别在专业硕士中更为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是女生的2.090倍。不管是硕士院校还是本科院校,基本呈现出学校越好,落实就业概率越高的趋势;不同的是,本科院校层次对专业硕士的影响更为明显,而硕士院校层次似乎对学术硕士的作用更大。而硕士院校所在地域对就业结果的影响表现为东部地区院校找到工作的概率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院校找到工作的概率高于西部地区,这一影响对学术硕士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有校外实习经历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落实就业的概率分别是没有校外实习经历学生的1.384倍和1.777倍,且校外实习经历对学术硕士的影响更大。

(三)就业单位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明确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在就业单位上的差异,本研究将私营、三资企业及其他单位设为参照组,使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探讨。表3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到政府机关及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的概率差异较为显著,而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私营、三资企业等单位就业的概率差异并不显著。专业硕士到政府机关工作的概率是学术硕士的1.278倍,到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的概率是学术硕士的0.735倍。即:专业硕士到政府机关就业的概率更高,而学术硕士到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学术性单位就业的概率更高,部分验证了研究假设2。在控制变量中,性别、父亲职业和校外实习经历对就业单位选择影响显著。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政府机关、高校或科研机构、事业单位等公有制非盈利性单位就业,而男性更趋向于到国有企业、私营和三资企业等企业类单位就业。父亲职业对就业单位选择的影响非常显著,父亲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办公室普通职员和业务人员的子女,进入政府机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劳动者(服务性人员、农林牧渔、生产运输、体力劳动者等)的子女。有校外实习经历的学生到政府机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的比例分别是没有校外实习经历学生的1.272倍、1.148倍和1.244倍。院校层次对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的效应并不十分显著,但是对于一流大学的硕士生而言,似乎更愿意到私营、三资企业等单位就业。从地域来看,东部地区高校的学生更倾向就职于政府机关单位。

(四)就业满意度的比较

表4报告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就业满意度的定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专业硕士的就业满意度是学术硕士的1.825倍,专业硕士就业满意度显著高于学术硕士,验证了研究假设3。在控制变量中,性别、校外实习经历、父亲职业和工作特征对就业满意度均有显著影响。专业硕士中男生对就业感到满意的程度是女生的1.273倍,学术硕士是1.195倍,性别效应对专业硕士影响更大。有校外实习经历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就业满意度分别是没有校外实习经历的1.208倍和1.249倍。父亲职业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同样非常显著,父亲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无论在总体样本还是分样本中,均显著高于父亲是普通劳动者的毕业生。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相对较高。无论专硕还是学硕,在政府机关就业的就业满意度均最高,之后依次为高校或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在私营及三资企业等单位工作的就业满意度最低。工作岗位性质对专业硕士的就业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于学术硕士而言,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相对较高。硕士院校层次对就业满意度的效应同样不够显著,但是毕业于一流大学A类高校的专业硕士就业满意度更高,而毕业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学术硕士就业满意度更高。

四、结果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人特征、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和实习经历等变量的情况下,专业硕士就业落实率和就业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学术硕士;在就业单位去向上,专业硕士到政府机关就业的概率更高,而学术硕士到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学术性单位就业的概率更高,但在其他单位的选择上,不存在显著的学位类型差异。那是否可以认为专业硕士的就业质量和市场认可度已优于学术硕士,且两者就业状况的差异来源于不同学位类型的培养差异呢?

第一,从就业落实率来看,尚不能武断的认为专业硕士在就业市场上比学术硕士更受欢迎,毕竟包括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管理硕士在内的部分专业学位需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考生才能报考。这些学生在入学以前就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再次就业能力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提高专业硕士的就业落实率。但其余三十多种专业学位均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且随着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专业硕士仍为应届生,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均需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就业竞争。虽然之前的研究认为,专业硕士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定位不匹配[16],就业情况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17],毕业去向不够明确[18],教育的实际效用不强[19],使得专业硕士的生源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但越来越多的专业硕士涌入劳动力市场且被顺利录用,必然意味着自身素质和能力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虽然目前专业硕士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关注度的提高,不少培养单位正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不断将专业硕士的培养立足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上,如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农业院校在农业推广硕士中推行的“科技小院”培养模式,让研究生深入乡村开展农技服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这意味着培养单位的不断探索与改革初显成效,专业硕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性和职业性为目标的培养特色正逐步提高与凸显,应用性人才培养所带来的职业优势正逐渐被劳动力市场发现与认可,专业硕士在就业竞争中正逐步摆脱传统认知上的弱势地位,初步具备比较优势。本研究的发现可以被看做是对培养单位不断改革专业硕士培养的一种肯定。

第二,从就业单位选择来看,专业硕士到政府机关就业的概率更高,学术硕士到高校或科研院所就业的概率更高。但这种差异的出现不能证明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有显著的学位类型区别。换句话说,这种差异不一定是由不同学位类型的培养特色与质量决定的。从样本量来看,到政府机关、高校或科研院所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在两种学位类型中人数最少,占比均不足10%,并不具有代表性,且专业硕士到政府机关工作的部分毕业生很有可能来自于原先就在相关部门工作的生源。对占比超过80%的毕业生,就业流向是没有显著差异的,即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私营和三资企业等单位的毕业生比例在两种学位类型中的占比基本一致,绝大部分专业硕士和学術硕士的就业单位性质趋同。究其原因,可能还是由于培养的同质化造成的。虽然不少培养单位都在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但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大部分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仍在共享有限的教育资源,师资和课程设置并无明显差异,导致专业硕士培养未能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另外,有研究认为,在某些学科领域,尤其是经管类学科中,学术硕士培养的学术性不强,难以成为学术博士的储备生源,学术硕士培养出现专业硕士化培养倾向,但实践能力又无法与有工作经验的专业硕士相比,这也是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部分高校逐步取消经管专业的学术硕士培养项目,全部转为专业硕士培养的一大动因。[21]同时,人才供需结构发生变化,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求招收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学术硕士直接从事学术性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专业硕士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也冲击了学术硕士的就业市场,加大了学术硕士的就业竞争,从而导致学术硕士不仅在就业市场上与专业硕士相比不占优势,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也难以与专业硕士进行明显的区分。

第三,从就业满意度来看,虽然专业硕士的就业满意度显著高于学术硕士,但从这一研究发现尚无法得出专业硕士的就业质量优于学术硕士的结论。就业满意度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受到个人就业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反映就业质量。且在本研究中,两种学位类型硕士生的就业单位无显著差异,也无法推导出就业满意度的差别来自于就业单位的差别。已有的研究表明,与学术硕士相比,专业硕士的父亲职业更多的集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业主等更有社会地位与资源优势的职业岗位中。[22]父亲职业是衡量家庭背景的主要指标,而家庭背景作为毕业生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将会通过社会资源网络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过程和结果。[23][24]专业硕士更为优越的家庭条件和更为优质的社会资本存量,能够给予专业硕士更高的职业选择自由和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而学术硕士则更易被家庭背景和经济因素所约束,更容易受到职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影响。[25]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发现,无论是就业单位的选择还是就业满意度,父亲职业的影响效应均非常显著。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专业硕士的父亲职业确实更多的集中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私营业主上,普通劳动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学术硕士。在择业首要考虑因素上,专业硕士选择工作自由度、工作地区、专业对口度等非经济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学术硕士,而学术硕士选择工作稳定性、工资待遇、发展前景等与收入和保障性相关因素的比例也显著高于专业硕士。因此,或许是因为专业硕士家庭背景的优越性,才使得专业硕士选择工作时能够更多的考虑自我偏好,从而就业满意度显著高于学术硕士,而对于就业质量的考察,还需要更多的硬性指标进行佐证。

五、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一)结论

通过对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就业状况的实证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就业落实率来看,专业硕士显著高于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在就业竞争中已具备初步的比较优势;2.从就业单位选择来看,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差异不大,或是由培养同质化和专业硕士培养规模的扩张所导致;3.从就业满意度来看,专业硕士显著高于学术硕士,但尚无法确定就业满意度的差别来自于就业质量的差别,就业满意度或受到家庭背景和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根据本研究的发现,针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和就业,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应更注重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差别化培养。在培养过程当中更加注重专业硕士的应用性和学术硕士的学术性,突出不同学位类型的培养特点。如何更加合理的定位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及根据目标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设计课程、配备师资、考核评价等,仍是培养单位必须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2.重视校外实习经历,认真落实校外实习制度。从本研究的发现来看,不论是在就业落实率、就业单位选择,还是就业满意度方面,有校外实习经历的毕业生的表现都要优于没有校外实习经历的学生,这一差别在学术硕士中更为明显。因此,鼓励在校硕士生利用好实习实践机会,积极参与有价值的校外实习活动,或许是扩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3.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养单位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根据专业或学科特点,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的选择范围、就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尽早帮助学生认清就业现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与宣传,增强与就业市场的互动与交流,让潜在雇主对本校相关专业或学科的硕士培养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增加学生被雇佣的可能性;同时,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积极与相关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及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招聘和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三)研究展望

由于数据限制等原因,本研究也存在很多局限性与不足:首先,未筛除具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样本,无法剔除工作经验对就业的影响,从而更为准确的掌握不同类型的硕士生就业情况;其次,对就业单位的划分比较粗糙,无法更深入的探讨不同学位类型的硕士生就业单位的层次、级别与所属行业,从而更严谨的探讨两者的区别;最后,就业满意度是一个主观的概念,无法完全反映就业质量,更为硬性的指标为初职工资,而本研究对初职工资并未进行调查。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针对以上问题改进研究设计和调查,并加入对相同学科背景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就业情况的分析,从而更加深入的探讨两种学位类型的就业差异,为监测和提高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和就业质量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参考。

注释:

①该分类标准见本人已发表论文《专业硕士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6年全国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文章载于《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3][4]王战军.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18)[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陈新忠,未增阳.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改善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48-52.

[5]NCES.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EB/OL].[2019-01-06].https://nces.ed.gov/programs/coe/.

[6]QILT.Graduate Outcomes Survey[EB/OL].[2019-01-06].https://www.qilt.edu.au/about-this-site/graduate-employment.

[7]HESA.Graduate Outcomes[EB/OL].[2019-01-06].https://www.hesa.ac.uk/innovation/outcomes.

[8]刘丽平,靳慧敏.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就业促进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5):69-73.

[9]廖湘阳,张晴,孙瑜.日本硕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及其应对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66-71.

[10]杨钋,史祎美.硕士生求职就业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3):62-68.

[11]岳英.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工作单位选择及其性别差异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9):59-71.

[12]于苗苗,包艳华,马永红,刘贤伟.学术融合与社交融合对学术型硕士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14-22.

[13]马永红,于苗苗,袁文婧,包艳华.基于多塔结构的专业硕士高质量就业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8):33-40.

[14][15]高耀,杨佳乐.学术型硕士生初次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3):82-101.

[16][17]朱小嫣,叶设玲.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问题的评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160-161.

[18][19]王晓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0]张宏彦,王冲,等.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小院”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1-5.

[21]阎凤桥,李欣,杨钋,范皑皑.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4):9-15.

[22][25]蒋承,罗尧.专业硕士的就业意愿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4):2-17.

[23]郑晓涛,李旭旦,相正求.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8):20-25.

[24]李黎明,張顺国.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J].社会,2008(2):162-224.

(责任编辑 赖佳)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
《过程监测技术实践》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浅析交叉学科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研究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现状调查及分析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体育学科专业硕士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