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国际经验与政策创新

2019-10-31 04:05许长青郭孔生
高教探索 2019年9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

许长青 郭孔生

摘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国际一流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呈现出地理临近、组织临近、文化异质、规模效益、竞争优势明显、产教融合等多重特征。国际一流湾区有层级、有梯度而又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集群强有力地支撑了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体规划机制、健全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建立湾区高等教育品牌提升机制、制定湾区高等教育法律保障机制、实施湾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成为打造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提高湾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政策创新

湾區因具有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地位,“湾区经济”也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综观纽约、旧金山、东京三个世界一流湾区,它们既是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也是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一流的教育成就了一流的湾区,一流的湾区反哺着一流的教育。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粤港澳跨区域合作发展的蓝图正式拉开帷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了由理念到实践的新阶段。《规划纲要》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存在一些短板,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高水平大学的积聚与扩散效应不明显,世界一流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借鉴一流湾区的成功经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全面提升湾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是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集群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意为不同种群在同一栖所的集聚形式和共生关系;集群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集成的通信系统可以起到资源共享、成本分担、高效运行的效应。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符合“核心—外围”理论,其空间分布同样可以产生集聚效应,形成高等教育集群。高等教育集群是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在地域空间上的特殊表现形式,众多大学集聚在一起就会形成区域性大学群落,它既表现为一定量的规定性,也表现为一定质的规定性。高等教育集群具有相对完整的地域性特征,能够集聚大学资源、融合教育要素、共享教育设施、推进互动合作、实现大学规模效应。关于集群发展问题的研究,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认为英国中小企业迅速集聚,谋求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分工与专业化。[1]这种专业化分工理论所蕴含的集聚思想,为产业集群奠定了理论基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称中小企业集聚区为“产业区”,认为中小企业集聚的动力源于外部经济。[2]波特(1990 &1998)最早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认为集群(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区域、某一特定制度下,聚集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产业、供应商。[3]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多产业相融、多机构相联的共生体,某一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该产业集群的规模与程度。[4]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1997)从工业区位视角切入,认为只要产业集聚更有利于节约运营成本,集聚就会产生。[5]高等教育和区域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密切相关,一方面,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支持并对其提出要求、施加影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的同时获取各种资源以实现自身发展。拉里·罗利(Larry L.Rowley,2000)认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城市与大学将会非常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失去了一方,那么另一方将不能幸存。[6]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1999)认为高等教育聚集与合作可以极大地促进物质和知识的有效流动。[7]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关键在于世界顶尖人才的高度聚集。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1993)指出:“从波士顿到华盛顿之间分布的大学和实验室中,可以找到 46%的美国诺贝尔奖得主和 40%的国家科学院院士。”[8]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动力。潘懋元(2010)认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规模存在差异。[9]何心展、张真柱(2002)认为,高等教育规模与水平都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持。[10]谢名家(2003)指出,高等教育对区域文化相关产业具有明显优势。[11]郄海霞(2009)认为,高校聚集在一起所产生的收益与效应比任何一所高校单独为城市带来的收益与效应都要大,因为“这种集群创造了非常富有创造力的环境”。[12]潘海生、周志刚(2018)总结了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生成机理并将其概括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说、本质说、效益说、动力说,产业集群与高校集群的本质具有共性和一致性。[13]杨芳、王启兵(2006)从教育联盟的视角解读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认为高等教育集群就是围绕高等教育目标,高校与高校、政府、企业、家庭、社会名流等机构或个人之间形成优势资源互补式合作的教育战略同盟,旨在促进成员间资源优势互补,增强高等教育竞争力。[14]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方面,相关研究对解决粤港澳高等教育深度合作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如粤港澳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朱建成,2009)[15],粤港澳高等教育一体化(朱建成,2010)[16],粤港高等教育合作试验新区的创建(徐瑶,2015)[17],珠港澳高等教育联动发展(王坤,2017)[18],大陆与香港高校研究社区的整合(Kim,Horta & Jung,2017)[19],大湾区高等教育深化合作的模式(冼雪琳、安冬平,2017)[20],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欧小军,2018)[21]。

综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文献并不丰富,研究的广度、深度与方法都有待拓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社会各界急需发现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与融合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需要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对新问题、新矛盾进行深入剖析,获得可靠研究结论,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思路。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从集群发展视角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创新问题。

二、经验与比较

粤港澳大湾区旨在2030年前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国际一流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综观世界一流湾区,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国际湾区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出共性特征——不同水平的高等教育呈现集群发展,高等教育集群与产业集群紧密联系、互为动力、相互推进。美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高等教育聚集区主要坐落在东北区、五大湖区、西海岸区、南部海岸区。同样,东京湾区是日本高等教育的最大集聚区,高等教育的集聚作用不可或缺。

1.纽约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

纽约湾区地处美国东北部,面临大西洋,辐射10 个州、30多个市县,形成了以纽约为中心的世界级超大城市群与沿大西洋经济带,既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重要的高等教育集聚中心。美国高等教育起源于东北部最初的13 个殖民地,美国高等教育第一个集群发展区域也是这13个殖民地。从广义视角看,本研究的纽约湾区是指纽约大湾区,主要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宾夕法尼亚州、罗德岛州等。纽约大湾区高校林立,众多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共同组成了湾区内一个有层次、有梯度、有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集群。纽约湾区拥有副学士学位以上高校304所,四年制大学227所。以马萨诸塞州为例, 这里拥有副学士以上学位授权高校124所,四年制大学101所,波士顿地区集中了包括波士顿学院、波士顿大学、布兰德斯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东北大学、塔夫茨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学在内的 52 所高校。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核心,宾夕法尼亚州拥有副学士以上学位授予权高校262所,四年制大学160所。纽约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了不同大学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补充的“共生”关系。

第一,世界顶尖高水平大学集群。纽约大湾区顶尖高水平大学集群除了纽约州的哥伦比亚大学与康奈尔大学之外,还包括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等周边州的世界顶尖大学。如表1所示的美国8所“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中,纽约大湾区占据了7所,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加上顶尖的私立高水平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共同组成了世界顶尖高水平大学集群。这些大学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大,对纽约大湾区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极大辐射效应,为纽约湾区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第二,世界高水平大学集群。继“常春藤盟校”之后涌现的新生力量就是“新常春藤”(New Ivies)高校联盟。这些学校不但办学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卓越的学术声誉,有些大学的学术水平还高于常春藤大学。如表2所示,位于纽约大湾区的“新常春藤”高校有9 所,“小新常春藤”高校有14 所(表3)。世界高水平大學高度聚集、集群发展的态势同样强有力地支撑了纽约大湾区发展。

第三,世界高水平公立大学集群。纽约州立大学(SUNY)与纽约城市大学(CUNY)两个公立教育系统中均具有众多的高水平大学。SUNY包括64所大学,其中宾汉姆顿分校、石溪分校、布法罗分校、奥尔巴尼分校等4所大学是实力强、水平高、声誉好的研究型、综合性世界一流大学。CUNY包括17所学院,在校生54万多。另外,纽约大湾区还聚集了德汉姆大学、罗彻斯特理工大学、雪城大学等众多高水平私立大学。世界高水平公立与私立大学高度聚集,为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2.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信息、航天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并向美国西部和南部转移,高等学校随之在西太平洋沿岸和南部墨西哥湾沿岸形成了新的集群,加州大学群就是其中之一。旧金山湾区依托西海岸区位优势与加州高水平大学高度聚集优势,形成了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集聚区拥有副学士以上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达454所,四年制大学249所,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高等教育系统”。[22]在加州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中,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和实践及政府的宏观调控均影响着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产生,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张力共同推动了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自下往上看,主要是基于产业的发展,大学服务适应市场需求。自上往下看,克拉克·科尔主持起草并颁布实施的《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对整个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州公立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体系。第一层次为加州大学(UC):招收综合成绩排位前125%的高中毕业生,UC有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二层次为加州州立大学(CSU):招收综合成绩排位前1/3的高中毕业生,只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必须与加州大学联合颁发,并且侧重应用研究领域;第三层次为加州社区学院(CCC):招收所有的高中毕业生,由原来的中等教育升格为高等教育机构。与公立高等教育并行不悖的是,加州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这样众多高水平的私立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根据“功能分类、竞争合作”的原则,在“规模、结构;管制、自治;公平、效率;竞争、合作”等方面都做到较好协调[23],在协同、战略、效率、责任等方面,加州高等教育结构和功能都得到了最优化。[24]卡拉克·克尔(Clark Kerr)指出:“沿着加利福尼亚海岸,你将可以看到一幅由延绵不断的学术山脉组成的新图景,这里不但聚集了美国20%的科学院院士,而且聚集美国36%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25]同时,加州亦拥有世界顶尖的私立大学,卓越的公立高等教育与顶尖的私立高等教育共同构筑由三部分组成的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集群。

一是世界一流大学集群。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不但是世界顶尖学府,而且是美国工程与科技界领袖。此外,在国际高等教育各类排行榜中,旧金山湾区内还拥有多所世界前100的大学,最终形成如表4所示的旧金山与洛杉矶南北呼应、多中心联动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集群,对整个湾区科技与经济产生强大的聚集与辐射作用。

二是美国一流大学集群。美国旧金山聚集了一大批美国一流大学,这些大学虽然与顶尖研究型大学定位完全不同,但完全可以满足旧金山湾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如旧金山大学以创业学闻名世界,旧金山艺术大学是美国私立顶尖艺术院校,金门大学与圣玛丽学院等高校享有很高声誉。旧金山周边地区聚集了多名尼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东湾分校、圣塔克拉拉大学等众多著名的高水平大学。

三是国际一流社区学院集群。加州拥有圣莫妮卡社区学院、欧文河谷学院等119所社区学院。作为整个加州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学院对旧金山湾区的辐射作用与溢出效应,绝不低于加州其它高水平大学。这些社区学院因为以本科教学与职业教育为主,所以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服务湾区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东京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

东京湾区由“一都三县”组成,“一都”,即东京都,是日本最大城市群的中心,“三县”,即千叶县、琦玉县、神奈川县,是东京湾区的“三翼”。东京湾区是集聚了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筑波大学等120 多所高水平大学的高等教育集群。

其一,“超级国际化大学”高等教育集群。日本政府在2013年围绕教育问题,特别提出了一个长期目标,即在未来10年,致力于将10所日本大学推进到世界前100强行列中。为提升日本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和日本大学生的国际化程度,日本于2014年制定了“超级国际化大学(Super Global University)”计划。[26]列入“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的大学共有37 所大学,其中东京湾区占据17所。 如表5所示,东京大学等6所被列为A类顶尖型大学,千叶大学等11所被列为B类牵引国际化型大学,致力于牵引日本社会国际化。

其二,“牵引国际化人才大学”高等教育集群。在2014年实施的“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中,日本政府还开列了42所“牵引国际化人才大学”的名单,旨在培养能积极面对挑战的国际化人才,全面推进日本经济社会发展。42所“牵引国际化人才大学”中,东京湾区就占据了22所。如表6所示,早稻田大學等5所被列为A类全面推进型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17所被列为B类特色型大学。

其三,其它高水平大学集群。2014年没有列入“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的其他高水平大学,在东京湾区同样呈现集群态势。如日本大学、专修大学、国学院大学、青山学院大学、东海大学等高校,虽然没有列入“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但与早稻田大学等其他7所大学一样,都是“东京12大学”联盟成员中的高水平大学。此外,还有东京农工大学、首都大学、横滨国立大学、东京理科大学等一批规模小、有特色、专注于某一学科领域并做到国内甚至是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学。

综上可知,国际一流湾区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一流湾区均是全球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的集聚中心,也是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集聚中心,不同层级的高等教育集群极大地推进了湾区经济发展。美日高等教育集群呈现出地理临近、组织临近、文化异质、规模效益、竞争优势明显、产教融合等多重特征。地理临近是大学集群最为显著的特征。追求办学效益的时候,地理位置临近始终是大学考虑的因素之一,不同大学会从其竞争对手、同行临近中获得极大的外部收益。组织临近特征在高等教育区域集群中也表现明显,虽然高等教育集群内的大学联系网络相对松散,但是各大学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密切的交流和联系。美国大学集群内“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包容所有专业领域,或是包容的专业领域足以使其拥有充足的专业者群体,大学合作委员会将它们各图书馆的藏书资源合并起来,为研究生开辟了共同市场”[27]。各具特色的大学在地理和组织上的临近使大学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实现了物质和知识资源的交流与整合,获得了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知识竞争优势,使湾区大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异质表现在高等教育集群形成过程中,湾区大学始终伴随着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尊重大学间的差异与传统成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主旋律,求异、求特成为美国大学集群中大学的普遍价值选择。如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一个是人文综合性特色,一个是工程教育特色,并在各自领域做到了极致。由于地理临近缩小了大学之间的空间距离,为大学之间合作办学、共同开发等创造了条件。集群内大学可以通过校际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科共建、教师互聘、设备设施资源共享、科研合作等形式充分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缓解教学研究资源不足,实现优质教学研究资源的共享,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进而获得外部经济、规模效应等集聚经济效应。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全面推动了人才与资本聚集,打通了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关键环节,真正实现了“产学研政用”的完美衔接。这种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共同发力、产教融合、跨界合作,促进了高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促成了科技与产业间的联姻,增强了大学知识创造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了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

三、政策与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高等教育的聚集与辐射作用不可替代。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大学,百强大学总数等多项指标上具有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尽管如此,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国际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因此,推动粤港澳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全面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水平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创建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模式,真正发挥高水平大学在湾区建设中知识外溢作用,亟待从高等教育治理、体制机制、法律政策、共建共享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1.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体规划机制,促进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教育、产业、科技相互脱节,大学、产业、政府联系不紧密,这是湾区经济与科技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基础、发展模式、国际化程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引导大学合理布局与集群发展,实现大学、产业、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只有通过整体规划,才能更好地对各种资源进行整体布局与优化,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积聚,进而使大湾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高,最终建成教育和科技高地。粤港澳大湾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教育、产业、科技、经济之间,构建一种联动发展、协调治理的整体规划机制。对照国际规则与标准,按照打造大湾区教育合作示范区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教育高地、建设人文湾区的目标,深入研究和领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内核,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战略规划,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与步骤,出台相应的配套制度与措施等。把推进高等教育联动发展与协调治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先行先试、引领创新的重点。通过建立创新型联合大学,引进国际名校和特色学校, 共创世界一流大学,结合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标准,共创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并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健全粤港澳高水平大学协同发展机制,促进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粤港澳三地存在着制度上的差异,因而三地教育行政主体的利益诉求也会有所差异,要实现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就必须从国家战略层面,通过教育融合的手段,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委员会,构建三地高等教育协调机制,以化解制度壁垒。在三地政府部门达成共识、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可以由合作委员会具体落实,促进专业、学科、人才、校企融合、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在“一国两制”背景下,通过协调机制推进三地高等教育政策体系的衔接和融通,高等教育跨区合作平台的互联与互通,从而吸引更多世界高水平大学聚集湾区,形成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的效应,让知识经济成为第一驱动力,让湾区资源实现全球配置,让“政、产、学、研、用”实现跨界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辐射力。此外,粤港澳三地产业集群发展为粤港澳大学集群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跨界融合”、“校企精准育人”等方法与手段,促进高水平大学从相对松散的状态向专业共建、学科共融、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产教共融这种相对紧密的状态与方向发展,有效构建粤港澳高水平大学集群,融合、和谐、协调、共生的教育生态。三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每一间大学都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政、产、学、研、用”等与大学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密切相关的微妙关系,争取有利于大学集群发展的外部资源,统筹规划、密切协同,使之成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集聚地,构建具有世界高水准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28]

3.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品牌提升机制,促进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做强、做大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品牌,最为关键的思路就是让教育合作得到进一步扩大,让教育交流充分体现广度和深度,让教育资源实现跨界流动、整合与优化,建立高水平的高校協作群,打造突显优势学科的创新平台。为此,一是要推进国内高校之间、国内一流大学与国外一流大学之间的强强联合,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多校联动、协调治理。如实现资源平台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共用、重点实验室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设,招生可以联考、课程可以互选、学分可以互认、教师可以互聘、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可以互通,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二是设立粤港澳高等教育特别合作区,引进国际优质课程乃至国际名校入驻大湾区。对照国际标准,加强与湾区内的著名大学合作办学,与外地著名高校合作办学,与国外名校合作办学,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大学。为了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广州的区位优势,建议在广州南沙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特别合作区。合作区内可以借鉴加州大学系统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在广州南沙设立行政总部,湾区内的11个城市都设立分校,着力推进高水平、高质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名校课程,聘请国际名师授课,鼓励国际名校办学,最终形成大湾区新型的高水平大学群。

4.制定粤港澳高等教育发展法律保障机制,促进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在“一国两制”的国家制度之下,如何克服关税系统不同,法律体系迥异等方面问题,打造与世界一流湾区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集群。因此,制定与粤港澳大湾区相配套的政策、法律与法规是促进湾区内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已经出台,当前,最为重要、最为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尽快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与法律法规,把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当然,各大学应当透彻理解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的要求,并主动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定位,通过动态监测与实时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层次、类型等方面的结构,为整个大湾区社会、经济、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创新型人才。在新政策、新法律与新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符合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有步骤、有针对地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学研创基地,合理、有序地扩大高技术、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同时,紧扣服务湾区发展、支撑湾区崛起需要的特殊人才培养思路,加快创新型、应用型、法治型研究生培养。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既有政府主导的方面,也有市场主导的特色,既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也有区域发展政策的倾向性。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5.实施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在贯彻“一国”方针的同时,打破“两制”所带来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优化配置,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首先是要建立硬件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高校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深度联动,充分提高重点实验室、大型实验设备、重点实习基地、精品课程、各类图书文献等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多方联动与协调,尽量减少重复建设、重复培育而造成的人力、物力与资源的浪费。建议推行“粤港澳大湾区大学一卡通”,各类高校教师与学生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大学自由参观学习,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获取数据资源、文献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等,高校可以共享优质的课程资源,可以共用优质的名师资源,可以让教师跨校跨区讲座授课,可以让学生跨校跨区选修课程。其次是建立软件资源的共享机制。一个地区最大的软件资源其实就是人才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必须打造可以引领未来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群、一流研究机构,与之匹配的当然要有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科技企业、一流的创新创业队伍。要提高粤港澳大湾区高级人才资源的存量与质量,就必须形成高级人才培育与聚集的扩散效应,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29]人才资源共享机制的形成,其先决条件是人才资源存量充足。旧金山湾区聚集了超过150名诺贝尔奖得主,20名菲尔兹奖得主,40多名图灵奖得主,这些高端人才资源不但可以共享,而且因这些高端人才汇聚形成了强大的人才向心力,吸引全球顶尖级各行各业人才的大集结。

四、余论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是一个极具创新性与挑战性的课题。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站在全球高等教育的制高点,站在集群发展与协调治理的塔尖,顺应湾区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趋势,推进湾区高校集群发展。国际一流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但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自身的优势和挑战,必须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之路。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体规划、协同发展、品牌提升、法律保障、资源共享五大机制,必将有助于持续推进三地高校合作与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充分拓展教师学术发展空间,提升教师学术发展水平,提高湾区高等教育集聚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7.

[2][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下)[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5-96.

[3][美]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

[4]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77- 90.

[5][德]阿尔弗雷德·韦伯,著.工业区位论[M].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8-123.

[6]Larry L.Rowle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and Black Urban Communities:The Clash of Two Cultures[J].The Urban Review,2000,32(1):45-65.

[7]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54-156.

[8][25][27]克拉克·科尔,著.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65-67.

[9]潘懋元.潘懋元文集之问题研究(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1.

[10]何心展,张真柱.建设大学城促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2(9):34-36.

[11]谢名家.建设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新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3(3):130-138.

[12]郄海霞.美国研究性大学与城市互动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03.

[13]潘海生,周志刚.大学集群:高校集聚的本质与研究视角[J].未来与发展,2019(11):79.

[14]杨芳,王启兵.教育集群:高校当前的发展之路[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8):116.

[15]朱建成.粤港澳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探讨[J].高教探索,2009(6) :77-80.

[16]朱建成.粤港澳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0,10(2):15-19.

[17]徐瑶,廖茂忠.创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试验新区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5(5).35-38.

[18]王坤.珠港澳高等教育联动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J].特区经济,2017(9):24-29.

[19]Kim,Y.,H.Horta & J.Jung,2015,“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Hong Kong,Japan,China,and Malaysia:Exploring Research Community Cohes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matic Approaches.”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42(1).

[20]冼雪琳,安冬平.粵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及合作模式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7-11.

[21]欧小军.“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9):23-28.

[22]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85.

[23]刘小强.美国加州1960年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一个成功范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2):95-102.

[24]Langenberg,Donald N.Degrees and Diplomas are Obsolescent[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997,9(12):8-9.

[26]陈洋.“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日本的一次教育维新[N].光明日报,2015-10-25(06).

[28]黄崴.建立粤港澳大学联盟——打造世界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J].高教探索,2016(10):18-31.

[29]林贡钦,徐广林.国外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25-31.

(责任编辑 刘第红)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