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字三教

2019-11-04 12:32陈汉珍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注音教者生字

◇陈汉珍

《咕咚》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未全文注音,部分生字也未注音,旨在引导学生猜字。

猜字是儿童识字的重要方法,譬如,看图猜字、根据部件猜字、根据语境猜字等。但在教学中,“猜字”的价值一直被遮蔽着,在班级授课制中,这种识字法得不到重视是有原因的——一个班集体中,孩子的识字量有很大差异,总有孩子是认识这些待猜的字的,因此无法拥有集体猜测的好奇感。

《咕咚》一课中,“鹿”是生字,且是未注音的生字,编者的意图在于指导学生掌握看图猜字这种识字方法。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三次实践尝试。

第一次,教者知,学生茫然不知。

第一次教学中,教师出示带生字的句子及插图,问:“你们是怎么认识这个‘鹿’字的呢? ”孩子们纷纷举手,发挥想象力,从字形开始分解,力求找出字和动物的相似之处。这是迎合教师的一种回答,其实,认识这个字的孩子,也并非用如上所述的方式来识字,大概就是见多了,或者自己也说不出是怎么认识的,课堂上的回答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提问。孩子目前并不具备这种反思和监控自己学习方法的能力。

第二次,教者知,学生假装不知。

第一次的教学,未能体现看图猜字的独特价值。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你现在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根本不认识这个字,怎么办呢? ”孩子说出查字典、问老师、问父母等方法。老师一一设置障碍,如字典不在手边,老师和父母也不在身边,最后连拖带拉引导孩子看图,学生终于说出是看图猜出字的。实际教学效果表明,教师教得太强势,并不是孩子自己悟出来的。究其原因,这不是孩子认知中真正的“阻点”,因此学生无法投入并调动全部力量来解决。

第三次,教者知,学生真正求知。

针对第二次教学中创设“伪情境”出现的问题,我继续思考:“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看图猜字这种识字方法呢? ”这种识字方法,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会无意识地应用,但教学就是让无意识的行为突显、强化,最终成为自觉、主动、有意识的行为。

鉴于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呈现方式:出示文中句子,把“鹿”字以乱码替代。这是什么字呢?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有了真问题,也有了真正的求知欲,结合句意,对照插图,学生读出了“鹿”。此处,“鹿”字的识字指向,不是字形的辨识,而是在语境中结合插图顺利猜出的。

猜你喜欢
注音教者生字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读儿歌识生字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生字辨识大闯关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生字变身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
注音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