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发展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

2019-11-11 13:19朱婷
科技资讯 2019年23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创新发展高职教育

朱婷

摘  要:面对贫困生问题,我国构建了多元化资助体系,为贫困生提供有效的就学保障。但从整体层面开看,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现象,资助育人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与必要性日渐显著。基于此,该文以高职院校为例,就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几点建议,指出:认知资助育人重要性,了解资助育人问题,创新资助育人路径对高职资助育人工作优化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创新发展  高职教育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8(b)-0198-02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专业化技术性创新应用型人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深入学习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理念,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进程,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组织开展了资助育人工作。笔者在工作经验总结中,就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思考,得出如下心得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1  准确认知与掌握高职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意义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根本目标,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管理与学生培育上需始终坚持以人文本原则,做好育人工作,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发挥高职院校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与手段,在培养、强化学生道德素养、人格品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则是针对高校扩招、高职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背景下的贫困生问题,遵循国家相关规定、政策与要求,对贫困生给予的物质与精神资助、帮扶。通过物质资助与帮扶,包括学费减免、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缓解学生在校学习中的经济压力;通过精神资助与帮助,使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实现良好品德、健全人格、健康思想观念、优势情操等的养成与提升,发展为“四有”(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做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1]。因此,高职资助育人工作在当前高度重视开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倡“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美好生活的需求”的背景下,应明确认知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将其放置到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与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明确认知资助育人工作内容、职责与使命,以便提升资助育人工作质量,促进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2  了解并直面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现状中的问题

随着近些年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逐渐形成“以奖学金为主要激励方法,以助学贷款为根本保障方法,以学费减免、助学金、勤工俭学、绿色通道为辅助与帮扶举措”的多元化混合式物质资助体系。但从资助育人工作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资助育人效果,制约资助育人优化发展。例如,高职院校存在资助金日益增长与资助育人工作效果不显著矛盾;物质资助与精神自主不均衡发展;资助政策与制度执行不到位,资助育人工作细节把控困难等[2]。对此,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需对自身工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全面、准确、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工作创新发展过程中,立足实际情况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改善与处理,以保证所应用工作改革方法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助力资助育人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3  以创新发展指导高职资助育人工作深化改革

高职资助育人工作实践经验归纳与总结发现:高校资助政策、制度等的贯彻落实需根据地区、院校、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资助育人形式、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以确保工作组织开展的公平、有效。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下,多元化思潮的并存对大学生思想、情感、理念等产生重要影响,面对大学生新时代、新时期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等存在的变化,资助育人尤其是精神资助需具备时效性,在明确认知资助、育人关联性的基础上,进行育人工作理念、方法的创新。因此,高职资源育人工作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需以创新发展为指导,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进行工作质量的提升,促进工作作用的发挥。

3.1 提升高职资助育人管理自主权,注重工作细节掌控

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如果完全遵循国家制度、政策与方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政策、制度、方法执行困难,资助育人工作公平性降低等问题。追其原因:(1)国家资助政策、制度与方法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制定的,针对助学贷款评价、贫困生评价等尚未给予明确规定;(2)区域经济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学生经济情况、价值观念等也不同,资助资格审核、资助育人形式确定等存在困难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适当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管理的自主权,在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如《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的办法》《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等的基础上,立足区域与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制度,包括贫困生调查制度、资助资格审核制度、不同贫困层次资助育人形式等,推进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3.2 深度挖掘资助与育人关系,突出育人功能与效果

资助育人工作由“资助”与“育人”两部分组成,且二者存在密切的关联性,资助的目的是为提升教育公平性,以便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育人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管理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资助育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范畴,要求在对贫困生进行物质资助与帮扶的基础上,进行精神资助与帮扶。对此,高职院校应突出资助育人的育人功能与效果,可通过构建“资助+技能+育人+励志+成才”工作模式,培养“四有”青年。例如,给予受资助学生毕业后参与西部建设或贫困地区基层工作服务政策鼓励,如帮还助学贷款的同时,给予基本社会保障。在资助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又如,在勤工助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岗位,包括图书馆管理岗位、学校微信平台运维岗位、学校护卫队、学校医疗卫生服务岗位等,在给予学生资助的同时,锻炼学生工作能力,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将资助育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志愿者服务等相结合,落实诚信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等,助力贫困生物质与精神的双脱贫。

3.3 与时俱进,促进传统资助育人方法与现代方法的结合

在信息化时代下,随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资助育人工作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先进科学技术为资助育人工作宣传、推广、管理、监督等提供了驱动力。但相对于资助育人资助工作的发展而言,科学技术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并不明显。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根据时代变化,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促进传统资助育人方法与现代化资助育人方法的有机结合,促进资助与育人工作的协调发展。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资助育人宣传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贫困的认识与理解,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高职资助育人工作;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资助形式,实现学生隐私的有效保护,让自主更具人文关怀性;推进辅导员指导、心理辅导、班主任谈话等方式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渗透,帮助学生由“他助他帮”逐渐向“自助自帮”“助他帮他”转变[3]。

4  结语

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实现教育双脱贫的重要举措,在促进高职院校公平而有质量教育改革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在明确认知资助育人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相关工作人员需直面工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推动工作创新发展,提升资助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 董荣伟,姚红兵,孔扬.多元入学背景下高职资助育人现状及策略探索——以盐城工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农机,2019(3):39-40.

[2] 钟思远.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模块化管理研究与实践——以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资助工作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12):92-94,98.

[3] 庞馥珊.“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社团育人的理论研究——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时代金融,2018(36):428-429.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创新发展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