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
——诗集《大沽河的水与月》自序

2019-11-12 19:29崔瑞芬
北极光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诗境格律读诗

崔瑞芬

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生鉴赏诗歌,是教书的一部分任务。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必修五册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所选的诗词,我都要细细地讲解。

想将一首唐诗或宋词给学生讲解透彻,不是简单的一件事,需要提前做足功课,譬如查阅大量相关的材料,了解社会环境、作者身世、写作背景、诗词格律等等;否则很难教会学生鉴赏。于是我就“逼着”自己去阅读一些相关论著,以补充匮乏的古诗词知识,先后读了刘勰《文心雕龙》、叶燮《原诗》、王力《诗词格律概要》、俞陛云《诗境浅说》、吴小如《古典诗文述略》、朱光潜《诗论》、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李渔《笠翁对韵》等,提升了理解诗词之境、增强读诗之感的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我还发现古诗词跟音乐、书画、美学、哲学、汉字等方面息息相关。王维的诗歌是一幅幅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柳永是“婉约派”词代表作家,同时精通音律;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对汉字的斟酌令人陶醉。对音乐,我基本一窍不通,觉得自学很难,就放弃;书画、美学、哲学、汉字等方面,就买回蒋勋、李泽厚、冯友兰、吕叔湘等大家的著作阅读,虽不能全懂,也略知一二。

教学中,我将学到的诗歌知识教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迷上了古诗词,生活中一点感悟或想法,喜欢用绝句或律诗形式来表达,如溪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自然而然。有时我让学生学着写诗填词,不断积累,2018年出了一本诗集(班级内部材料)。诗集,无论古乐府诗、今体诗还是宋词都涉及到,每个学生至少一首。序言是一个学生写的,用赋体,我填了后记。出诗集这件事,学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相比刷题,这应该是他们高中学习生活最难忘记的。

我在《大沽河的水与月》这本小书里,收录了自己写的一些今体诗;但这并不等于自己会写诗,且能写出有“诗味”、入“诗境”的诗。只能说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在传承古典传统文化方面的一点做法。在博大精深的古诗词面前,我所学所写,仅是初级入门水平。上学(包括大学)期间,没有接受系统学习,很欠缺;现在只能靠自己读书,不懂的地方还有很多,譬如平水韵是怎么回事,唐人作诗为何只用平声韵,入声字古人怎么读怎么用等等。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怎样读诗歌》里写道:“只有当我们自己似乎也想写诗的时候,才是读诗的最佳时机。”用写促读,才能真正地读通诗歌;一味地“读”,不是最佳读诗时机,或者还没有尝试理解诗歌的最佳动机。假如学生不写只读,那么他们理解的诗歌是浅显的,做诗歌鉴赏题得不了高分。只“读”诗,很难深入其内在格律、结构、内容和意境,有“隔”之感;须写才行。

以前,我读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赞叹过;直到我尝试写诗时,才完全被诗境所震撼。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紧承首联而来,描写作者所见之景——被风刮出汉塞的蓬草和北归进入胡地天空的大雁。颈联继续在写景,承接颔联而来。从颔颈联写景来看,康震认为此诗是作者在塞外采风之作,不为过。诗人出塞之初,心情并不愉快,“单车”,可见随从不多,这意味着出使塞外,不是因为被委派重要事情,也不是被朝廷重用;而是随意被“撵”出了京都。“单车”,形单影只,像丢弃的一棵蓬草一样,没有根基,北风一吹,到处流浪,多么落寞,孤寂,凄惨。事实证明,王维的确处于不利之境。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王维从京城在不停向塞外走,已经习惯了京城繁华的景象,等看到“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时候,心灵被震撼了,被辽阔雄壮严酷的大漠所征服。诗人不断反思,相比残酷的大自然,自己多么卑微渺小;风沙旋起,茫茫戈壁滩,人的生存和生命,微不足道,更不用说自己的那点伤痛了。诗人心胸豁然开朗,自己的那点郁闷算得了什么。胸襟开阔了,心境高远了,才能吟出绝妙的诗句;如果总是对生活有满腹牢骚和敌意,那么写出的诗,味道并不纯真。

今体诗的格律呢?我处于模仿古人的阶段。当然,模仿对初学者来说,是一条捷径。翻开《唐诗鉴赏辞典》,先解读一二首,以抄书的形式,很认真地誊写本子上。然后照葫芦画了瓢,用诗词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能将严格的格律和完美的内容融合一起的诗词,令人叹为观止。我一边仿写,一边慨叹。

唐代近体诗,分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字数最少20,最多56。这么少的字数,要表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情感,非有多种能力不可,思维要无限跳跃,想象要无尽丰富,用字要无比凝练……今体诗呈现我们眼前的就这么几个字,可是深处有大片“冰山”。我在写《大沽河》“水仗凉夏日,冰筏暖冬天”一联时,最初“暖”字是“热”。后来我出门买菜,脑中一直回旋着这首诗,一阵风吹来,暖暖的,很惬意,突然悟了,是冬天玩“冰筏”,即使“热”,也不会像夏天那样“热”。 “热”换成“暖”,比较好;再者出句是“凉”,对句用“暖”比较妥帖。过去,我们总是将贾岛的“推敲”,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等用字典故奉为圭臬;现在,从自己的写作来看,是必须的,甚至是作诗填词的前提。

如果我们把生活的点滴能用古诗词形式描述出来,那么离“诗意地栖居”也不远了。

是为序。

猜你喜欢
诗境格律读诗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佘景峰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诗境
读诗的窗口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