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mooc教学变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2019-11-13 04:38张丽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6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现状

摘 要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渗透进社会各行各业,并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凸显。2012年底,MOOC开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随着MOOC在国内外的大力推广和使用,它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高校的MOOC教学变革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发现 其中存在MOOC平台运营水平低下、校间合作部够和后续服务较弱的问题,并根据这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 MOOC 问卷调查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相关理论概述

1.1 MOOC

MOOC的概念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提出,同年9月,第一门真正的MOOC正式开设。MOOC是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焦建利将其音译为“慕课”,当前在国内外发展迅猛,但在国外的发展历史也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

与传统的网络课程不同之处在于,MOOC不仅提供课程学习的视频资源和文本资料,还设置有用户讨论交流的社区,提供在线答疑解惑。

1.2 MOOC的特点及优势

MOOC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又创造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所以引起广泛关注。MOOC的主要特点有:开放性、在线性、大规模性和课程性。具体如下:

1.2.1开放性

MOOC的开放性即指其课程开放的程度与深度。MOOC开放的程度包含自由注册与选择、课程学习的免费性以及开放学习与管理,MOOC开放的深度包含学习的交流、学习的效果和参与性以及整个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1.2.2在线性

MOOC平台的在线性推动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终身学习的实现,学习者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平台中学习和交流。MOOC本身体现了人本化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程序教学以及有意义学习等原则。

1.2.3大规模性

MOOC的课程数量、学习支持服务和学习者数量都具有大规模性。因为克服了传统课程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MOOC的“大规模”特性明显,单个MOOC课程参加人数动辄上万人。

1.2.4课程性

作为在线课程,MOOC具有课程的基本属性,必须从课程的方向来考虑其自主性问题、评估和反馈的灵活性问题、学分认证问题以及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与传统课程的融合问题。

面对复杂生源问题,MOOC可提供多重选项,使学生很容易选修到其他学校的课程,为学生推出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针对性。这种极具灵动性和弹性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学中做”,也能够“做中学”,还能够“边学边做”,时间、场合、回顾遍数都能够由学生自己控制。所以,MOOC还具有以下优势:

(1)慕课的目的即是让一般的学习者可以容易得到世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传统的远程教育模式是没法和此类资源优势相比的。

(2)慕课是公开的、可供选择的网络课程,而传统的远程教学设置的课程以网校的教学计划为主,教学重点在于学历教育。

(3)慕课的教学具有系统化特征,它形成自身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独立的教学平台。在慕课平台里,学习者能够学习教学视频、完成作业、社区讨论、互相评价、进行测试,甚至能够修得学分和得到证书。

(4)当慕课与线下教学结合时,“翻转课堂”这种教学形式就出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也翻转了:教师从讲授者、讲解者完全转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2高校MOOC教學变革现状的调查及问题分析

受全球MOOC浪潮影响,2012年底,MOOC以强势姿态进入我国,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高校尤其是顶尖高校率先加入MOOC阵营,开启了MOOC本土化实践。以下简要对我国高校MOOC教学变革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希望从中找到存在的难问题。

2.1高校MOOC教学变革现状的调查

2.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国内4所知名大学建设的MOOC平台和1所政企合建MOOC平台展开调查研究。这五个MOOC平台分别是:学堂在线、华文慕课、好大学在线、优课(UOOC)联盟、中国大学MOOC。

2.1.2调查设计

本文主要从平台、课程、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者共四个维度对高校MOOC实践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具体如下:

(1)平台调查。平台调查的内容包括:平台登录方式、是否提供移动APP服务、平台对外合作、平台资金来源及盈利模式;

(2)课程调查。课程调查的内容包括:开课数量、引进国外课程数量、课程类别和课程设计;

(3)学习支持服务调查。学习支持服务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导学、督学和促学等;

(4)学习者调查。针对学习者的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共计发放问卷100份,学习者调查主要测试被试对MOOC这一新型在线课程模式的认知、态度及参与程度,调查对象为本市的部分高校。

2.1.3调查分析

(1)平台调查分析。本次平台调查中,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对其合作的91所高校信息进行了梳理,发现这91所高校中,有30所高校分布在我国北、上、广、深、浙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占比33%;有68所高校属于“985”或“211”高校(含既是985又是211者),占比74.7%;普通高校仅有23所,占比25.3%,如下图1所示。

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985”、“211”等国家重点建设院校在MOOC实践中明显走在了其它高校前列,与普通类大学拉开了差距。MOOC的突出作用就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化,但从以上数据却反映出我国高校MOOC分层现象明显,呈现出了“强校越强、弱校越弱”的局面。

(2)课程调查分析。本次调查中的五个平台中,“中国大学MOOC”开课数量最多,“好大学在线”次之,“学堂在线”紧随其后,“华文慕课”课程数量最少。其课程开设情况如下表2所示。

整体来看,五个平台在课程设置上,以理工科课程居多,占到课程总数的42.3%,军事学、农学、哲学类课程偏少,三者总和还不及5%。除教育部规定的13个一级学科门类外,有的平台还开设了大学预科(先修)课程、职业教育类课程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这部分课程占比7.6%。分开来看,“学堂在线”以理工、经管类课程居多,农学、哲学、医学、教育学课程偏少,此外把20门创业课程搬上了MOOC平台,在当今全国上下都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做法体现了课程建设上的与时俱进精神。

(3)学习支持服务调查分析。本次调查中的五个平台中,“中国大学MOOC”学习支持服务整体较强。“学堂在线”的视频服务功能比较齐全,既提供了视频字幕,又可以调节字幕位置、画面分辨率、主讲教师语速。学分认定方面,“学堂在线”仅部分清华大学课程提供学分认定,且面向本校学生,“华文慕课”仅支持本校学习者和合作院校学习者学分定,而“中国大学MOOC”则不提供此项服务,是否给予学分认定须由学习者所在学校决定。

(4)学习者调查分析。针对学习者的调查,主要了解被试对在线教育的认知、对MOOC的了解与参与程度以及对MOOC的未来展望等。问卷发放共100份,回收为96份,回收率达到了96%,符合本次调查的科学性要求。

关于学生是如何了解到MOOC,调查结果如下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有21.9%的学生是通过同学和教师推荐,才了解到MOOC;同时还有19.9%的学生是通过新闻报道连接到MOOC,这两种途径占比基本没有太大差距,多数学生是通过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来了解到MOOC,占比为36.6%;同时还有21.6%的学生是不了解MOOC。

关于学生在MOOC上学习的频次,其情況如下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有56.36%的学生是参与过1-2次的MOOC学习,但是中途退出了该平台,有10.49%的学生是基本完成了MOOC的课程,还有3.05%的学生不仅完成了MOOC课程,还取得了相应的证书,同时还有30.1%的学生是没有参与过MOOC的学习。

在关于学生在MOOC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调查上,其具体情况如下图5所示。

从图2-3中可以看出,有9.87%的学生的学分是得不到学校的认可的,还有24.26%的学生缺乏学习法自控力,有12.48%的学生认为MOOC上的课程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还有高达41.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无法得到及时的回应,其他一些困难,占比较小,涉及到网速不理想和全英文字母等问题。

2.2高校MOOC教学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平台调查、课程调查分析、学习支持服务调查分析和学习者调查分析,可以发现高校MOOC教学变革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2.2.1 MOOC平台运营水平偏低

我国高校MOOC运营通常采取自上至下的行政管理手段,缺乏市场化运营经验。自建平台的高校存在不同程度的“闭门造车”心理,缺乏与其它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在平台开放和课程共享方面相对趋于保守,开放力度不够,设置了不同程度的门槛和准入条件,导致校际合作意愿不强。

2.2.2校间合作不够

慕课的建设和平台的搭建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面临着大量的技术、资金和人力等资源缺乏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若每个学校都想独自搭建慕课平台,将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资源的重复地建设,到最后学校也无法承担这个巨大的工程。最后会导致平台搭建困难、共享资源的缺乏。

2.2.3后续支持服务较弱

当前,我国高校MOOC学习支持服务整体偏弱。一套完整的MOOC学习支持服务通常贯穿学习过程的前、中、后三个环节,涵盖导学、督学、促学三个方面。通过前文调查得知,上述平台虽然也提供了多种学习支持服务,但整体支持力度薄弱,各模块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绝大多数MOOC在教学模式上倾向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视频组织形式千篇一律。“常见问题”“讨论区”栏目,讨论区互动内容少,参与程度不高,学习者所提问题得不到课程助教的及时回复。目前,平台还不能提供针对不同学习者特征的个性化支持服务。

3对我国高校MOOC教学变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高校MOOC教学变革的发展情况,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3.1加强高校MOOC平台的顶层设计

政府应该高度MOOC平台的发展,构建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教育主管部门应冷静应对慕课现象,分析慕课发展趋势,深刻了解其本质规律。由此国家需要对慕课建设进行全国性的指导和协调,做到全国性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加快推进速度。这种全国性推进机构的目的在于,进行全局性统筹规划,制定相关的制度、标准、规范,促进慕课教育资源的系统研究。高校MOOC平台的顶层设计具体包括:一是顶层设计教育制度改革方案,调整慕课改革全局资源及利益格局,教育部应大力支持和鼓励高校积极进行教学创新试验,制定相关慕课推行的政策;二是顶层设计慕课教学改革的实施管理办法,监督改革制度和方案的实施效果。

3.2加强校际合作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有的大学属于文科类大学,有的大学属于理工科大学,有的大学以师范教育为主,有的大学以培养农业、医学人才为己任。校际之间还可以在多个方面加强深度合作,例如,整合各自优质课程资源,共同打造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再比如,跨校选拔信息技术水平高、教学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组建MOOC创新团队,共同打造公共基础课程,并改革本校教学管理制度,为校际间学生选课、跨校修读学分、辅修第二专业或学位、实行学分互认提供便利条件。

3.3提供全流程服務

在慕课课程建设方面,应重点考虑课程属性(课程选择的丰富性,时间、地点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资源共享性,师生沟通程度,课程界面设计的友好性),实行有计划逐步推进的精品战略。精品课程的建设有一个过程,从开始初步模型到最后精品的形成,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科学知识与学术研究成果,也需要依据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评估来,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补充完善,它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4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我国的日常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技术,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2012年,MOOC的出现吸引了全球教育界的眼光,众多知名大学纷纷加入MOOC建设行列。当前我国仍然在不断加快教育领域的改革,国家已经在教育领域投入了较多的资源,MOOC本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但是当前我国的MOOC活跃率并不高,甚至出现了很多大学生没有了解过MOOC,而MOOC的使用则无从谈起。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MOOC教学变革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发现其中村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以此为部分高校的MOOC教学变革提供参照。

作者简介:张丽娜(1993.10—),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在读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馨蕊,周雨青.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大学物理MOOC教学质量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1):190-195.

[2] 陈薇伶,陈亮任,郭燕,宋晓刚,耿贵珍.MOOC时代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9(04):237-239.

[3] 张芳,邹俊.MOOC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驱动与教学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1):4-6.

[4] 李燕燕.MOOC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2):275-276.

[5] 常显波,刘举.基于MOOC影响下高校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以烟台大学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1):23-24.

[6] Susan Lowes. Online Teaching and Classroom Change:The Trans-Classroom Teacher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J]. Innovate Journal of Online Education,2015,4(03):5.

[7] Limperos,A.M.&M.M.Buckner&R.Kaufmann&B.N.Frisby.Online teaching and technological affordance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mpact of modality and clarity on perceived and actual learning[J].Computers & Education,2015(83):1-9.

[8] Maria Maci?Informal online communities and networks as a sourc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 review[J].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2016(55):291-307.

[9] 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04):14-21.

[10]  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5):74-78.

[11]  赵玉欣,关蕾,段伟怡.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的高校学生学习及教改状况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06).

[12]  醤gel Fidalgo-Blanco&M.L.Sein-Echaluce&F.J.Garc韆-Pe?alvo.From massive access to cooperation:lessons learned and proven results of a hybrid x MOOC/c MOOC pedagogical approach to MOO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2016,13(01):24.

[13]  Laxmisha Rai&Deng Chunrao.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in MOOC and General Analysis of Learner Behavi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2016:262-268.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现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