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长效机制探析

2019-11-13 04:38陈习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6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

摘 要 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环节。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难以正常开展。为了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和制度化,必须厘清实践教学常态化长效机制建设的困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包括一整套与实践教学过程相关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在内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长效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

早在本世纪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2008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对实践教学的设置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规范:“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再次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基本精神。但是,长期以来客观上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于学生就业压力等现实原因往往偏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一定程度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化建设的主要困境

在高等学校强化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的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也日益受到各方重视,但社会实践在全面性、深刻性、常态化上还需要持续加强,尤其在制度规范上需要不断完善。

(1)操作制度意识薄弱。尽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宏观制度上的要求和指导,各个学校也普遍开展起了较为独立、稳定的实践教学活动,但是高职院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仍然缺乏统一性。相对具有明晰制度规范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新生的军训、学生的见习、毕业实习、返乡调研和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但这类实践活动主要由学生干部和有特长的优秀学生组成,学生的覆盖面有限,而且随着每年共青团团委活动主题的变化,其服务内容和地域也会发生变化,形成活动的不稳定性。而且这些活动事实是一种分散的“多头管理”格局,即学校团委、学工部、思政课教学科研独立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教务处等多家主体未能形成协同一致的实践育人管理体系。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也是有明显区别的,狭义上的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只不过,专业实践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重要补充。如何找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适应的、学生可广泛参与的实践教学方式,或者是如何在专业实践中滲透、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也是目前制度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2)微观制度内涵缺失。制度体系的规范完善是制度化的基石,制度建设应该既有宏观指导层次的,也有微观操作层面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宏观指导制度已经明确和清晰,并从国家教育层面达成了共识。但在各个学校具体组织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体系还没有得到完善和建立,微观制度在内涵层次上还存在缺失。“开展社会实践从准备、实施到巩固消化活动成果都应形成一套规范化程序”。具体来说,微观制度就是具体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的要求和条件的制度规范。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组队实践。但是实践团队往往由学生干部、党员和有特长的学生组成,所以普通同学参与这类团队的机会较少,受教育面狭窄。二是学生个体返乡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普遍缺乏对个体有效的分类指导和激励机制,学生参与性普遍不高,往往流于形式。现在各个学校学生规模基数都比较庞大,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积极认真参与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成长,应该说各个学校还缺乏具体的规范与措施。没有具体硬性规定,缺乏统一要求,主观随意性较大,这是现存问题最突出的。

(3)制度保障设施缺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要注重学生和指导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使参与者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动力都存在不足。一是相当部分学生并不愿意参与社会实践,二是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不愿意投入精力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因此,社会实践很难在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开展。究其原因,问题颇多:

一是经费保障问题。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其经费的使用大幅度增加。尽管近年来学校普遍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但对于增加比重的多少还缺乏足够的论证,社会实践规模的扩大还存在一定资金的缺口。

二是学生激励保障不够。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这种作用是潜在的、长期的,并不能及时迅速地反映出来。究竟参加了社会实践与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区别有多大,难以有效地判断。尽管近年来学生素质拓展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但是这些既缺乏社会用人机构的认同,也缺乏必要的管理,尤其是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证明(出于评价和考核的需要)上趋于简单。因此,社会实践虽然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同,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意愿和要求并不强烈,甚至排斥,难以使所有的学生普遍投入和参与到社会实践教学中。

三是教师的后勤保障缺位。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社会实践教学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更多,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要求,更需要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除了知识技能的指导外,教师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危机处置等方面都要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与“放羊”式的校外实践,教师的工作投入量有显著的区别。对于精心指导社会实践的老师来说,压力增大了,但是其工作量却并没有有效的考核方式。尤其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学生出现任何安全问题,家长、学校和社会就可能直接对实践活动成果一票否决,这使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风险性,直接影响了优秀师资的进入。此外,目前的教师晋升评价机制中也没有很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一项,这也会使教师出于自身职业发展的考虑而疏于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

2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前提——统一认识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必须要宏观及微观各个层面统一认识,高度重视,这是前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以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陆续出台的相关文件进一步从宏观层面具体明确了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应该说,宏观层面的认识是清晰明确的。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某些学校没有能够很好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首要的原因还是实施单位也就是微观层面的学校一定程度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真正做到自觉地去组织实施,制定严格的计划,构建保证常态化、可持续进行的长效制度机制,深入开展实践教学。

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及中央和相关部委文件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首先就应是“走出去”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具备教育性、参与性、社会性、组织性等基本特性。现在有的学校存在的一种认识倾向就是把“实践教学”理解为一般的实践活动,甚至是课堂教学,进而将其泛化为“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一切教学方式”。虽然这样处理可以较好地解决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问题,也可能使其更易于持续和常态化,但很难说这样的所谓“实践”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校应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对其形式做出具体的界定,特别不能把课堂讨论、看电影、做作业之类都作为社会实践形式。另外,学校团委、学工部、思政课教学科研独立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教务处等多家主体分别在不同范围内各自为政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虽然都可以冠之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具体的目标要求恐怕很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相一致。这一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学校层面统一认识,总体规划,在全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谋篇布局。当然,可能会有人认为真正“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活动非常麻烦,难以操作。但只要真正從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操作上认真设计和规划并严格执行,学生直接参与可持续、常态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不可能。

提高认识还有一项具体内容就是需要清晰地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果把教育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方面,那么知识增长、技能提高等传统意义上的“智育”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无疑要服从和服务于“德育”目标。具体到有关文件规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也要服务于“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目标。当然,这几方面的联系十分紧密,难以简单地把它们截然分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和环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但是,形式只是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才是实质所在。如果某些活动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只是纯粹的生产性、技术性,甚至是娱乐性活动,那么,它们可能是社会实践活动,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把所有的实践活动天然地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范畴。

3加强长效机制建设,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化、可持续

(1)组织机制建设。高职实践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团委,以及各二级学院的党、团组织等资源,使之互相统一、互相补充,就需要“顶层设计”,探索和建立各部门协调合作的组织机制。学校要克服目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多头并举、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就需要尽快探索建立一套组织制度机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把各个部门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整合起来,统一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来,使之有序、有效和常态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也应要求自己的教师积极参与到以上各部门开展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去,并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中,使这些活动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

要顺利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组成由校党委书记或分管副书记为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专家组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常态化、可持续提供基本的组织保证。

(2)管理机制建设。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强有力的领导及严密的组织和管理无疑是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中去,明确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规定学时和学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学时和任务要求。操作层面上学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组织与管理,建立相应的制度。计划和方案制定以后关键就是落实,不去落实或落实不到位都会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大班化并不意味着实践教学也必然或必须大班化,完全可以化整为零,分散、分期、分批进行,关键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组织和管理。此外,实践教学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每门课每个教师,容易出现重复实践和时间上的相互冲突等问题。这也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自身的有效组织和协调。有些实践教学还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甚至校党委出面协调,如不同职能部门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结合;专业实习基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结合等。

(3)运行机制建设。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包括具体采取何种实践形式、主持或负责的教师以及如何负责、参与的学生、实践时间、实践地点、实践方式等,有些活动项目还包括交通、资金、食宿等。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确定之后,教师、学生、时间、地点、交通、经费等实践教学的其他要素也就需要相应地确定下来,而学校稳定、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一旦形成,就可以保证实践教学能够持续有效的常态化开展。

(4)保障机制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才能有效开展,这些保障包括组织保障、师资保障、经费保障、安全保障、实践基地保障等方面,其中师资保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得以持续有效开展的基础性必要条件。师资保障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保障就是要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使他们不仅理论精深、品德高尚,而且要善于在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力、理论水平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其真正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需要。量的保障就是要有一支符合实践教学素质要求的足够数量的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有一定户外工作的特点,这就使得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难以在数量上保证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同时顺利进行。问题解决的办法毫无疑问就是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不仅要把校内的党(团)政干部、辅导员调动起来,还要有意识地吸收校外有特定专长的实践指导教师,特别是有意识地在各实践基地培养和选拔实践指导教师,保证在教师数量上满足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和长期运行。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经费基础。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提供必要的经费,列入教育经费年度预算,使之制度化,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常态化、可持续的基本保障。此外,要保证实践教学的可持续与常态化,基地建设是关键。一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社会实践基地。高职院校虽然普遍有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专业实习基地,也特别重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则普遍不足。社会实践教学缺少基地依托必然使其不能常规化、常态化,难以可持续开展,也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受到限制,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也会受到重要影响。

(5)评价机制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什么、评价标准和如何评价,即评价对象、评价依据和评价方式。思想政治理論课实践教学评价应该是包括实践教学各方面、各环节、各相关要素在内的全面的、系统的评价。也就是说,只要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相关的所有方面都可以、也应该成为评价的对象。具体来说,包括:组织管理部门、指导教师、参与的学生,教学理念与认识、教学条件和保障,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其中,最主要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直接目的和首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最重要的效果就应该体现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相应行为的预期变化上。而这一效果是不易确切考查的,尤其在短期内难以考查。因此,相应的评价就需要有个客观、规范且合理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的基础性依据。

评价方式也就是如何评价,包括用什么样的指标体系、由谁评价、何时何地评价等。科学的指标体系构建首先建立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不同、认识不同,评价指标必然也不同。这就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这一根本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至于评价主体,从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建设考虑,应该是具体负责该教学活动组织管理的常设机构或部门。关于评价的时间和地点,从评价的科学性来说,应该把即时评价(事中评价)、延时评价(事后评价、追踪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当地评价(实践地评价)、异地评价(离开实践地后评价)等结合起来。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基于项目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系统化长效机制研究”(18SZC—55)、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基于项目导向的高职实践活动‘教学做评 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17JY1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习知(1965-),男,湖北潜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04).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