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身段语言与戏曲角色创造

2019-11-15 08:20
剧影月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身段青衣大娘

戏曲表演的最高任务是“角色创造”,也叫“舞台人物形象塑造”。现今常演京剧剧目中旦角形象繁多,仅梅派青衣角色便有几十个之多。她们外表靓丽端庄,身段婀娜多姿,与我国传统平和中正的审美观相得益彰,把圆融意味形式与线性艺术规范全面彰显出来。

但是,笔者作为年轻的梅派青衣演员,要塑造这一系列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表演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本文正是基于我近年来对于青衣表演的理性思考,结合《凤还巢》一剧的实践经验,重点针对青衣身段语言与角色创造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述,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青衣”是我国传统戏曲中重要的行当之一,在广大受众人群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从行当来讲,“青衣”被称作“正旦”,正派青年女性形象。我国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生,在表演特色,艺术形式方面各有所长,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演绎青衣。梅兰芳自成一派,为整个中国戏曲史增添了梅派艺术,他的梅氏体系成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大师创造的诸多经典人物,总体形象上是雍容华贵,细细品味,却能从身段语言上区分出鲜明的人物个性:杨玉环雍容华贵,天女恬淡宁静;虞姬强作欢颜;穆桂英豪气冲霄;西施舍身报国……这些人物充分利用了水袖、指法、眼神、台步、道具等各种程式化或者实物要素,为塑造人物的“个性”服务,从而把人物从青衣行当的“共性”中剥离出来。

青衣在舞台上以唱为主,却并非一些人简单认为的,青衣除了会唱,其他技艺“微不足道”。优秀的青衣演员,并不是唱功了得就可胜任的,而是融合唱、念、做、打于一身的“大家”才能将青衣的风采展现出来。

一、人物分析身段

京剧《凤还巢》是一个静中搞笑、略带嘲讽、略带天意的才子佳人故事。京剧旦角美在写意,程雪娥的一举一动看似随意,实际上都是当年梅兰芳先生精雕细刻、仔细揣摩的心血结晶。美女的羞怯、内敛,惊与喜,爱与怕都被演员层层递进地展示出来,水袖一甩,恰似梨花带雨,分明就是从仕女图中走下来的画中之人。程雪娥是正宗的闺门旦,端庄大方,拥有寒梅傲雪的高洁品格,闭月羞花的俊美之态,塑造这个人物似易实难。难就难在,怎么样才能塑造出不一样的闺门旦程雪娥,而不是混同于杜丽娘?下面我就通过三个“小处”的细节分析来精细地刻画这个人物。

首先是雪娥初次出场的【寿堂偷觑】一场,她奉了父命,在屏风后悄悄观察,相中了穆居易这个如意郎君,怎么样才能表现自己的内心戏呢?我的恩师周丽霞老师在实授时常常告诉我,这场戏的“三看”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握和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雪娥从第一看的一见钟情到第二看的满心欢喜,再到兴奋地想去再看一眼穆郎,却又担心自己被大娘和姐姐看见,便不舍地准备回房,这时转身回房的脚步要体现出雪娥内心的不舍。心里还一直在想着穆郎的雪娥还没走两步,便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喜爱又回头去第三看,并欢喜满意地念道:好一个美貌的书生!此时此刻,一向内敛的雪娥发觉自己喜欢上了穆郎,含羞带笑脚步欢快地回房去了。这种内心和表演层层递进地表现方式一定要把握好人物,既要表现出来又不能太过。所以这里“三看”的表演特别考验演员的表演。

在后面的【送亲】一场里,丑姐姐雪雁的花轿下场后,跟出门外的雪娥不禁暗自神伤,程老夫人回身看到雪娥,先是一声“嗯?”雪娥惊觉,恭身。老夫人问:“你做什么来了?”雪娥答:“送我姐姐来了。”不是接得很快的,要让人感觉到满腹委屈勉强回答,又不理亏的那种意思。待老夫人说道:“送至门外,岂不被人耻笑?回房去吧!”这里雪娥虽然也抬头稍往小边看看,表示她也自觉自己出了院外不大合适,但对大娘的训斥并不答“是”,而是背身进门,还有个抖袖,显示出她对大娘的不服,抖袖后往小边挪一两步,暗自垂泪,都是以背影在做戏。这个地方,和《霸王别姬》里面虞姬的表演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老梅先生演虞姬舞剑时候的面部表情有个说法叫“面羽则喜,背羽则悲”,边走边做手势,一直到接近幕边的时候,一转身偷偷抹泪,并不是看着项羽很痛苦的下场。此时,虞姬的内心应该是痛苦的,但是她为了不让项羽发现,才强颜欢笑来安慰他。这种表演手法应该是戏曲表演的独到之处,它能够很好弥补戏曲舞台上内心戏不如影视特写手法直观的短处。

老旦独白下场之后,雪娥正过脸来,再侧身翻袖,冲下场门一望,转正抖袖,有段念白:“这是哪里说起?爹爹将我许配穆郎,今日大娘又将我姐姐嫁了过去,爹爹不在家中,无人替我做主,思想起来,好不烦闷人也!”起唱南梆子。这段念白虽然不长,可是梅先生说来,字字含情,在音配像版本中的“爹爹不在家中,无人替我做主”两句是连着念的,更体现出雪娥内心对父亲的依赖。

随着剧情逆转,雪娥从丫鬟那里得知大姐错嫁了人,大娘弄巧成拙,心里当然是很高兴了,念白道“大娘啊,大娘,如今你是枉用心机了!”但她的这种高兴绝不能是幸灾乐祸,一来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二来不符合人物善良谦恭的性格。在念到“那日,朱千岁与爹爹拜寿,也曾见过一面,长得是那样的……(稍停,但自己不笑)丑陋。与我姐姐么……(再稍停,但还是不能笑,让观众体会潜台词)真可称得是女貌郎才!”眼睛再看观众,这时候再掩饰嘴嫣然一笑,“笑果”就抖出来了。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早早的笑了出来,观众就笑不起来了。这也体现了闺门旦的矜持与优雅。

二、总结与提升

戏曲表演不仅仅是唱功,最终目的是塑造角色,前辈大师们早有“演人物,不演行当”的教诲。梅兰芳大师更是明确反对死学流派。不能把这种“像”仅停留在嗓音、做派的相似性,而忽略了自己演的人物。

综上所述,青衣的角色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演和身段语言,主要做好几个方面:

1.注重并加强演员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千人一面”其实是一种失败的表演。戏曲演员尤其是年轻的戏曲演员,应当从细节方面去领悟青衣的真正意蕴,借助文学感悟、情感体验、历史知识、舞台场景来强化对不同角色的认知。仅就梅派而言,就有数十个性格身份各异的古典美女形象,不去潜心研究,没有数十年的艺术火候,是很难把各自人物的神韵演到极致的。

2.注重唱腔与身段的综合使用

青衣首要是唱功,但不是唯一。戏曲“五法”的“身”(身段)蕴含的美学思想极为丰富,演员通过“以身化物”“虚实相生”来完成一整套独特的中国古典舞台审美语汇。“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戏曲载歌载舞的表演形态和表演手段都是身体美学的范畴。仅就水袖而言,《失子惊疯》里大量的水袖动作就能体现出胡氏“喜、急、惊、疯”四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刚健婀娜,具有极强的舞台震撼力。因此,“唱”与“身”绝不是此消彼长、互相排次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3.善用眼神塑造人物形象

俗话说:“眼有戏,全身有戏;眼无戏,全身无戏。”善用眼神对于演员塑造一个传神的角色来说十分重要。《天女散花》里天女看破红尘的庄严妙相,那空灵虚幻的眼神,与《贵妃醉酒》里杨玉环那些矜持自负,继而微醉失意的眼神,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们年轻演员今后还要多加强对人物眼神的理解与把握。

戏曲表演是一个实体工程,最终体现在舞台呈现上。“戏曲演员不仅要体会人物的内心,还要在体会了内心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与舞台上程式化的表演来表现它。”这种“外形”,就是身段语言。

猜你喜欢
身段青衣大娘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青衣覆雪
打开
青衣
推销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
好媳妇有眼力见儿
王大娘的遗嘱
雪天里的良心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