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叙事曲的音乐特征

2019-11-15 08:20
剧影月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织体肖邦旋律

肖邦,波兰著名钢琴作曲家,作为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他一生历经坎坷,华沙起义失败后他移居巴黎,最终不幸逝于肺结核。这些复杂的情绪相融合,促使了肖邦创作无数经典的钢琴曲。本文将对肖邦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并以肖邦的四首叙事曲为例,深入剖析其结构及艺术特征。

一、肖邦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享年39岁,从小便表现出超凡音乐天赋。1830年,波兰政治动荡,肖邦离开祖国,他先在维也纳做了短暂的停留,后至法国巴黎定居。1836年,肖邦身患肺结核,症情逐渐加重。1848年,肖邦前往英国,他身体十分虚弱,但仍坚持举行最后一次演奏会,献给同是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们。1849年他返回巴黎,病情急剧恶化,于10月17日在巴黎病逝。

肖邦少年时期便显露多方面的才能,7岁就写出了《波罗涅滋》,他8岁便首次公开演奏钢琴。除此之外,他在文章、绘画、戏剧表演等方面也拥有极高天赋。中学时期,他便以卓越创作才能和演奏才能闻名于世。他的音乐在这时期多受华沙音乐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他的恩师爱尔斯涅尔。肖邦乐于探索不同体裁,如谐谑曲、马祖卡舞曲、波罗涅滋舞曲等等,并力求在这些体裁中做到完美。他对钢琴音乐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叙事曲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叙事曲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它在12世纪和13世纪时流行,尤其被法国南北部的吟游诗人所传颂。18世纪时,叙事曲逐渐发展为叙事诗的形式,并在一些作曲家的谱曲下形成叙事曲歌曲的形式。19世纪,肖邦首次将“叙事曲”一词冠名为一种乐曲的题材,并运用至钢琴作品中。当时,肖邦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浓厚兴趣,最终,他将文学与音乐相联系,用音乐表达文学的情感,钢琴叙事曲这一音乐体裁便在这时产生。在所有文学类的叙事诗作品中,密茨凯维支的作品对肖邦的叙事曲影响最深,尽管他们联系在具体内容上并不太密切,但二者均表达了对波兰的爱国之情,同时体现了波兰强烈的民族风格。

二、四首叙事曲的结构特征

1.《g小调第一叙事曲》深受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兹的史诗巨作《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虽然作品中没有铿锵有力的豪迈乐段,但在娓娓道来的语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情感。这首叙事曲自引子(第1-7小节)开始便扣人心弦,第一个音如此低沉有力,奠定了这首曲子悲壮的基调。引子的后半部分有意无意与主部(第一主题)相融,使其融合成了一个整体,这便进入了第一主题。主部主题(第8小节开始)运用小幅度的曲线形旋律,再加以稍显轻快的圆舞曲曲调,左手伴奏多为单音跳音,给人拨弦乐器的感觉。21小节起主部结构逐渐变得不稳定,不断被扩充。至36小结主部结束,而后便是如小波纹般的连接部,使其走向一个高潮后慢慢接近副部。副部同主部一般抒情浪漫,而副部更加宽广。在展开部首次出现的是主部主题的升华,接着是副部主题的升华。再现部是主副部的倒置。肖邦将副部作为再现部的发展基础,使其色彩更偏向暗淡,有利于悲剧性收尾。而尾声是全新的,前面没有出现过,使人有一种残酷悲剧性结局的感觉。肖邦通过两个主题的织体不断扩大,使矛盾冲突更激烈来表达这首曲子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当时的波兰人民顽强抵抗敌人入侵。

2.《F大调第二叙事曲》F大调叙事曲受密茨凯维兹的长诗《斯维台茨湖》影响很深,这是肖邦自己承认过的。这部叙事诗来自立陶宛传说:立陶宛被异族侵占,国内青壮年参军作战,只有妇孺老弱留在城中。而敌人攻到了城下,城中人手无缚鸡之力,只能祈祷上帝将城池淹没。此时城市竟真被大水填满。这首叙事曲的意境也与此叙事诗相近。第一、二主题的色彩对比十分强烈,尤其第二主题在第一次出现时十分剧烈突然,由最弱直接到了最强,极具戏剧化。但之后这两个主题再次出现则没有那么突兀,音调趋于接近,强弱上也是慢慢过渡,虽然后面的出现缓和许多,但这两个主题的对比仍具有戏剧性。第一主题恬静而安宁,第二主题的出现像一阵龙卷风平地而起,就像是敌军突然出现在城外。本首叙事曲的结尾在高潮中结束,象征妇孺的祈祷得到上天的同意,天将大水淹没整个城市。最终,这种狂乱突然停止,片段式出现第一主题,之后便陷入了无限的悲伤。肖邦通过对两个主题的不断交替和变奏,将故事慢慢展现在听众面前。所以相比其他三首叙事曲,第二叙事曲更加浅显易懂。

3.《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这首作品不像前两首那样有剧烈的矛盾冲突,它充满了交响性,织体较前两者更为丰富和完善,情感层层叠进。呈式段共有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温情柔和,第二主题则鲜明欢快,第三主题十分华丽,在一定程度上与第一主题相似。展开部的前半部分更像是第二主题的变奏,展开的不完全,调性变化也不大。但自183小节开始,展开部的前半部分突然休止,由此推向高潮,高潮结束后便出现再现部,再现部的第一主题与前面展开部遥相呼应,通过层层递进,将音乐推向了结尾,在最后以四个强硬奔放的和弦结束。第三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少见的积极向上的曲目,在这首叙事曲中贯穿着少许圆舞曲风格,它展现的豪迈气概让后人陶醉不已。

4.《f小调第四叙事曲》这首叙事曲是肖邦晚年所作,变奏在其结构上的运用的比例很大。这首叙事曲的引子从属调开始,引子部分旋律缓慢,节奏不紧不慢,结构与和声的普遍性,让它有开场白的气质。主部中第一主题蕴含歌曲、圆舞曲、悲伤语调的因素,第一主题与其伴奏音型保持了一致。副部主题也已抒情为主,但色彩明亮、旋律流动使其与主部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展开部中间,用引子同时作为展开部的结束以及再现部的起始。紧随其后的主部变奏主题,使主部和副部相融合,将全曲推向高潮。结束部,跌宕起伏的琶音表达了汹涌澎湃的气势。结尾处的情绪充满了惊恐不安,最后以下行音阶的强烈气势结束了整首曲子。第四首是四首叙事曲中难度最大的一首,它倾诉着肖邦内心悲情的英雄情结,它的戏剧感相对较小,冲突感较弱。

三、肖邦钢琴叙事曲的旋律特征

肖邦的音乐作品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引人入胜的旋律,尤其是叙事曲中的旋律,民族特色极强。歌唱性与器乐性的融合这一特征在波兰民间音乐十分普遍,富有代表性,且这一特征在肖邦叙事曲的创作中也非常突出。在肖邦的叙事曲中,当乐曲主题在音乐中再次出现时,他会在其中添加新的元素或者新的声部来丰富这一重复主题,使其变得更加立体深刻。如f小调叙事曲中这几次主题的出现:主题第一次出现时,主旋律在高低声部配合下十分清晰,为了突出高声部主旋律,低声部只是配以简单的和弦单音;而主题第二次出现时,肖邦使低声部的和弦单音丰富为三和弦或四和弦,还加入了多位八分音符的中音部,使织体更为饱满;主题第三次出现时,肖邦将中声部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添加了许多经过音使其得到加花装饰的高声部。这种极富变化性的主题出现是极抓人眼球的。另外,肖邦在叙事曲谱曲中有时又会把器乐的技巧性摆在第一位。更多的时候则是将其器乐性、歌唱性和“钢琴腔”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肖邦的叙事曲除了能在波兰民间音乐中找到它的影子,在意大利歌剧中也很容易找到其叙事曲的原型,特别是在歌剧中的宣叙调中。同时,肖邦的叙事曲的音乐织体通常是由一些独立的声部和主题片段交织而成的,也有“衬托”式的复调声部出现,并具有异乎寻常的个性化表现,使他们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曾有学者想把肖邦的旋律和织体总结成几个音调公式,然而肖邦旋律变化如此丰富,织体结构如此多变,即使能总结出几点大规律与共性,也不会客观全面。正是由其丰富多彩的旋律变化,才使得其作品大放光彩,让听众们一饱耳福。肖邦四首叙事曲因为创作的时期不同,风格也不尽相同。肖邦作为“钢琴诗人”,在整体风格为抒情的背景之下也抒发了自己浓烈的爱国情感。四首叙事曲的结构都十分严谨,都由呈式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组成,其中多用刀变奏手法。旋律上延续了肖邦一贯的优美隽永风格,大量的乐句让人沉醉在其中。为了使旋律能不停的发展升华,肖邦将其织体不断扩充完善,最终推向高潮。肖邦将声乐性和器乐性结合起来运用到其钢琴叙事曲中,最终谱写出这四首广为人知的佳作。

猜你喜欢
织体肖邦旋律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给你的信
肖邦的魔法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钢琴曲《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解读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