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9-11-15 08:20
剧影月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遗传技艺工匠

我国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不仅蕴含着无法估量的文化价值,而且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生存空间变得日益狭窄,民族记忆在淡化,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后继乏人,很多非遗处在险境之中,致使传承非遗陷入窘境。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非遗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课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以传承为核心,传承的关键在于传承人的培养。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往“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非遗传承保护的需要,将传承人的培养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兼具一定理论知识与高超技艺的新时代传承人,是时代发展对非遗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笔者从事艺术基金人才项目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项目中发现更多的主体申报非遗的人才培养项目,充分说明全社会对非遗的传承日益重视,是对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和延伸,这可喜的局面也常常让笔者不由自主的思考,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应?就应该积极探索优化政府资金引领下的非遗人才培养的模式,同时还要探究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创新非遗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匠精神的概念及内涵

(一)“工匠精神”的概念。“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符号,是指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总结和改进生产工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更加完美的精神理念,目标是打造出同行业中最优质的产品。“工匠精神”是一种专业精神,是从业者耐得住寂寞,有沉淀,有恒心,坚持本心,对待职业的专注、执着、敬业的态度,是职业操守、职业技术能力、职业高尚品质的一种体现。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需要的精神,是一种文化和思想上的价值观,主要内涵是“精益求精”的工作目标、“知中有行”的实践理念和“德艺双馨”的职业素养。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许多的学者侧重于“工匠精神价值”的研究,而对“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内涵却缺少多层面的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认同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必须具备和体现“工匠”所应有的“精神”内涵:爱岗敬业,追求卓越,勤学苦练,以及敢于创新。这些精神不但是对传承人的一种思想引领,也是对职业者的新要求。

1.爱岗敬业理念。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从业者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正确认识非遗传承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明确为民族文化乃至为世界文化的贡献。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工作有热情,安心本职工作,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如果传承人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热情,简单的认为传承非遗也只是谋生的工具,那么这样的传承人就不可能有工匠精神,加之,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内容,难免职业倦怠,就会心浮气躁,传承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在他身上也只是代名词而已。

2.勤学苦练的精神。要求传承人需要有专注的精神贯穿技艺学习和每一件作品雕琢的全过程,带着问题学习,多思考,多总结,反复实践,只有勤学苦练,刻苦专研,技艺才能不断娴熟和精湛。

3.精益求精品质。是传承人对产品或作品品质的坚持和执着,在掌握工艺要点的基础上,对自己有更高要求,专注细节,精益求精,精心从产品的选材到工艺全过程容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浮,不能有丝毫差错,把对作品成型后最终的审美价值作为终极目标。对于表演或口口相传的作品,不断揣摩细节,反复锤炼,再现非遗神韵。

4.敢于创新意识。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传承人要有突破传统的思维,敢于创新,让新科技嫁接到非遗中,使创作的产品在不失原貌的基础上更能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被更多的人接受,在满足人们的人活需求的同时,增加非遗产品的附加值,展示古老非遗的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

二、非遗传承人培养的重要性

(一)非遗传承保护的现实需要

通过访谈一些机构和行业,了解到现今很多传承大师年事已高,部分已经失去传承能力,面临着很多品种濒临消亡。尽管各级政府做了大量抢救保护非遗工作,成立专门组织机构主抓非遗传承,但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发达地区申遗的目的大多数是关注非遗的商业价值,导致过度开发和利用,产品粗制滥造,致使非遗失去内在的精神内核,神韵逐渐消失。

(二)时代发展对非遗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过去作坊式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的模式,因为受教人数少,周期长,加上较为封闭,导致创新不够,不能适应现今文化传承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古老的文明焕发新的活力,非遗人才培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却又是制约非遗保护和产业的瓶颈,对于如何培养非遗传承人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积极探索政府、学校、企业联合办学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共管、共享,成为当今肩负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力量。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

在四大自信中,文化自信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需要有一群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高水平创作人才。新时代艺术基金项目要对各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乃至大师级人才的培育,培养熟练文化市场运作、网络文艺作品创作、掌握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艺术专业人才,为文化管理、传播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非遗传承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新时代下利用政府资金引导艺术单位和机构、高校培养高端艺术人才,培养非遗传承人,助推文化艺术事业创新发展。

三、非遗传承人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招生和选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全国各地共同存在的问题。因为有的非遗技艺学习需要长期习得,周期较长。此外,由于非遗本身性质,无法给传承人短时期内带来经济效益,大部分传承大师苦于无徒可授。事实上基层剧团普遍存在队伍老年化,行当不全,表演人才严重缺乏,急需培养人才,而高校艺术专业难以招收到优质生源,学生也苦于得不到大师的系统传授。使得非遗传承面临人才断层的局面。

(一)非遗传承人学校培养与岗位需要脱节

随着社会转型,传统家族式的传承模式难以适应传承的需要,年轻人大量涌向城市,不愿意留下来跟父辈习艺,很多非遗淡出了年轻人的视线,造成后继乏人。部分职业院校虽开设了非遗专业,但由于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开设因为校内师资专业的原因,与原先开设的艺术课程区别不大,大师没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学内容脱离非遗实际,学生毕业后不能担当起非遗传承的责任。

(二)非遗项目的教育资源匮乏

一是缺教材,无法根据项目开设相应课程。很多传统技艺为主的非遗项目没有专业的教材,尤其是口口相传的非遗项目,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性,专业课程多以大师讲座为主。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缺少一线大师执教。学校原有师资队伍更多的是理论传播为主,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无法对非遗项目作有效的指导。

(三)与市场接轨的非遗项目教学传承基地缺乏

高职院校因为没有传承实践基地,缺乏与市场的对接,研发成果无法得到转化,师生得不到锻炼成长,学科得不到发展,也因此,非遗专业开设不能很好地良性拓展。

四、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

(一)开辟非遗教育多元类型

1.校团合作,对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模式都是一种新探索。学校抓住全国上下重视非遗传承的机遇,订单式培养非遗传承人。首先校企联手招生,确保生源质量。其次,联合培养,校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大纲,实施性教学计划由学校和剧团共同研定。学校与剧团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等多项机制。

2.“非遗大师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模式。根据剧团或企业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围绕人才培养专业技能标准,以班级为单位整体设计人才需求培养方案,实现学校招生与剧团、企业招工同步、教学与演出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3.依托政府政策,对现有非遗传承人集中培训模式。利用艺术基金的资助,整合多方资源,开设非遗人才培训,培训对象来自不同单位,有学校教师,有非遗从业者,除了收获来自大师的传授,也为他们间的交流提高提供了平台。非遗资源集聚效应使他们在理念、技艺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快速提升。

(二)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或中等艺术学校,五年或者六年的教学,一二年级普及非遗知识,培养兴趣,三四年级强化技能,提高审美能力,五六年级重视实践,顶岗实习。将非遗项目化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对认识非遗开始,逐步掌握技能,走向社会,反复磨炼,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非遗传承人。

艺术基金项目中的非遗人才培养,在培训周期不长的情况下,理论教学要占一定比重,因非遗传人欠缺的不是技艺,薄弱的是理念,是创意。理论教学将理论模块和专家讲座结合,引入高校设计课程教师,讲授设计理念,了解设计前沿,多了解国际设计的潮流对当下审美的而影响,在理解非遗文化价值内涵的同时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学模式不能简单的成为知识传授叠加,而是要以培养具有现代思维的非遗传承人为目标,让非遗不失原貌的前提下跨界,使非遗传承人日后要能将传统的技艺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结合,所创造的产品与生活紧密,具有实用性,具有时代感,将非遗技艺进行创造性的传承和发展。在技艺的提高上,可以学习多种非遗技法,让技法得到提高和拓展。

(三)师资模式

剧团、企业指派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课堂教学,非遗大家走进学校给学生亲自授课。通过学校、剧团的深度合作以及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将现代师带徒模式全面融入到非遗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促进专业知识传授与实践的紧密衔接,为培养优秀的非遗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四)课程设置模式

在课程开设上,通过工作室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规格需求,形成课程体系。将项目化实践与传承学习结合起来,围绕职业岗位标准开发实践教学内容。将非遗项目化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主线,培养具有非遗技艺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课程的开设分为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五)质量监控模式

学校设有专门的督导部门行使督导之职,联合教务部门、专业科室从专业教师的教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用人单位的评价等方面实施多维度、全方位监督与评价。专业各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专业考试通过外请行业专家、院团领导的方式共同组织学期学生专业考核。由专家给学生进行专业评分,通过此种方式检验老师的教学成果,对教师教学质量也起到更有力的监督考核作用。

艺术基金项目的集中培训,请行业专家到现场,培训过程中现场听课、座谈、点评,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培训结束后结项专家通过看教学视频,看教学成果,评价教学质量,最后把申请报名时的作品和培训结束后的作品做比较,从最后的成果展示中考核学员对所学课程情况的掌握。

对于非遗人才的培养,无论是高校培养还是艺术基金资助的项目集中高层次人才的培训。都要让非遗传承人认识和理解到非遗的价值、内涵、精髓,发扬工匠精神,同时又不能固守传统,要有创新理念和思维,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当下全球潮流,创新非遗,构建非遗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遗传技艺工匠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90后大工匠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光影视界
传授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