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课堂及其结构性变革

2019-11-15 03:15崔慧丽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要素变革资源

崔慧丽

未来课堂变革的逻辑起点是明确需要什么样的未来课堂。未来课堂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的困境是:一味追求数字化,可能会忽视未来课堂中的人机融合;强调技术的支持,可能会忽视师生的情感投入;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未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未实现深度融合。未来课堂变革的要素是:人、技术、环境、资源等。未来课堂结构性变革的可能路径包括: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未来课堂设计理念;选择“交互、一体、融合、开放”的未来课堂变革实施模式;提供丰富、有效的未来课堂实施所需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持。

未来课堂  实践困境  主导要素  结构性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有效地支持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学习组织形式的创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自2013年开始启动“未来学校”创新计划,并于2016年发布了《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未来学校建设是在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教育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的协同创新,随之出现了未来课堂、未来学习、未来课程等核心概念。2018年11月,该组织又发布了《中国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分别对上述核心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其中,未来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是突破时空的立体学习场,是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教学的实践场域,是各学习要素高度互动的活动社区[1]。未来课堂是在学习空间领域进行的技术协同创新改革,但是在教育教学理念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发生碰撞时,技术融入学习空间的创新实践可能会遭遇各种困境。

一、未来课堂在实践中的可能困境

1.一味追求数字化,忽视未来课堂中的人机融合

技术的发展使学习空间突破原有的物理空间的限制,拓展到虚拟空间,未来课堂变成了突破时空的立体的学习场所,实现了教室内部、不同教室、教室与学校其他场所、教室与大自然、教室与社会等五个方面的有效连通。随着教育3.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进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场所促使未来课堂的发生,在未来课堂中,先进的设备、舒适的环境、便利的操作、实时的信息互动成为特色,并成为“打败”传统课堂的有力武器。然而,在未来课堂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学校一味地追求数字技术发展水平,为了体现未来学校、未来课堂的特色,引进和建设一些“高大上”的教学设施和数字化学习环境,但是却忽视了未来课堂基本的发展理念和设计思路,忽视了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未能实现“人”“机”在未来课堂中的有效融合,这就导致了建成的数字化设备和数字化平台成为“高端摆设”或是宣传和炫耀的资本,未来课堂的品质和效率也因此受到质疑。未来课堂的核心是人,机器、技术或设备则要变成为人提供知识和服务的有效手段。因此,以“人”为核心,基于学校特色进行个性化课堂创新,合理配置课堂要素,优化教学环节,寻找新的突破口,发挥教师课堂教学创造性,才能打造出有序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快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2.强调技术的支持,忽视师生的情感投入

未来课堂里,关注更多的是新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现行的教育方式并未因为电脑的介入而发生太大改变,学生在教学中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2]。未来课堂是以技术为支撑的教学环境,但不等同于数字化的课堂。过于倚重数字技术,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程序化教学,或是利用电脑屏幕进行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叶澜教授认为,教育学要发展必须把教育中的“人”找回来[3]。未来课堂是为“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所创设的一个环境,要改变以教师为本位的“单向培养”活动,从教师的“独白式教学”走向师生之间的“对话式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形成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使“人”取代“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3.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未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技术从来都没有提供过必然性,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性。在未来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是至关重要的。技术在未来课堂中的作用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要成为支持学生资料查找和阅读的一种工具,成为记录学生学习经历、学习活动及学习过程中各种行为表现的数据,精准分析学生学习需求,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个性化帮助的一种手段。然而,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不到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由于学生自学能力与个性化学习要求不匹配,在课堂中未能有效进行学习分析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策略和方法实现难度大等问题的出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将难以满足。

4.信息技術与学科课堂教学未实现深度融合

未来课堂的建设应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信息技术应成为学生学习和认知发展的基本工具。在未来课堂中,学生要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然而,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虽然国家投入大量的教育信息化经费用以为学校购买技术设备或技术平台,但是这些信息技术却并没真正应用到课堂建设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也没有实现深度融合。在提出加大推进智慧教育、数字化校园、数字图书馆、电子书包等建设的时候,可能会忽视学科教学的主体任务,忽视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未来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科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教学的工具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未来课堂变革的要素分析

未来课堂是基于一定的技术和理论,以互动为核心,建构一个服务和支持课堂教学主体的发展和自由的,各构成要素和谐共存的教与学的活动及环境,未来课堂的构建应实现未来课堂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4]。

1.未来课堂变革的要素结构

(1)人的要素

人与人的交互行为是教学交互中的主要交互形式,人是未来课堂中最主要的要素。人的要素包括人本身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及人与人在交互行动中的地位[5]。在未来课堂里,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伙伴,同学生共同探索和获取知识;教师还要创建一个和谐友爱的课堂氛围,开展有温度的教学,创设充满善意和人性的课堂,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未来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技术对教育而言永远是中介产品,教育的最终价值实现,服务主体仍然是人,而技术只能是工具。未来课堂要坚持发展性教学的教育价值观,让每个学习者的素质或潜能在未来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技术要素

未来课堂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智慧学习的环境。要实现智慧学习,技术的支持至关重要。因此,技术是未来课堂变革时的另外一个实践要素。技术是指用于未来课堂教学的软件和硬件技术,包括物联网技术、多功能交互设备等硬件技术及AI人工智能、上下文感知计算、和谐交互技术、计算机识别技术等软件技术[6]。作为未来课堂中的教学交互手段,各种技术产品和技术系统进入未来课堂已经不可避免。学校既要避免盲目崇拜信息技术,又要改变对信息技术的“排斥主义”倾向[7]。

(3)环境要素

未来课堂的环境要素可以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未来课堂的硬件环境具体包括建筑物安排、课桌椅的选择与布置、多屏显示以及相关数字化系统的配置,主要从物理架构上满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需求。物理环境是教育目标实现和技术产品应用的载体,是未来课堂变革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8]。未来课堂的软件环境包括各种制度与非制度文化、友善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以及相关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等。优化软件环境建设就要求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完善、智能、人性化的技术服务系统,还要创造灵活、开放、智慧、有温度及契合学生认知、性格和情绪的未来课堂环境,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4)资源要素

未来课堂的资源要素包括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所谓显性资源是指与教学有关的教材和其他书面文字材料及数字终端设备、电子白板、触摸屏、平板电脑等教学硬件设施资源。隐性资源包括虚拟的网络信息、技术及一切观念性、物质性、制度性和心理性的课程资源。未来课堂的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显性的移动设备和隐性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进行良性的互动,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资源的理解和生成,并最终完成知识资源的传播。学生通过便携交互式设备,参与到教学互动过程中,在互动中实现对知识资料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未来课堂中,伴随着教学的进行,资源要不断地与人(师生)、与技术、与环境之间进行互动。未来课堂将成为一个泛技术、富资源、高互动、个性化的智能学习空间[9]。

2.各要素之间和谐关系的建构

未来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应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高阶思维、沟通与合作、创新等能力的形成。因此,在未来课堂中依然要以学生为中心,未来课堂的设计要体现出对学生成长的人文关怀,未来课堂变革中要将“人”这一要素作为主导,“技术”作为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环境作为人全面发展和技术实施的载体,资源作为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源泉。

在未来课堂变革中,要在人这一要素的引导下,借助于技术手段和环境载体,依靠资源保障,有效发挥各要素之间的交互影响。“人”作为主导要素,符合未来课堂变革的整体构思和设计,符合未来课堂设计的基本理念,能够对学校课堂变革走向起指导作用。在未来课堂里,教师应主动利用技术将自己从教育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课堂教学创新。教师应利用技术更好地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未来课堂应定位于两个方面,一是未来课堂应定位于服务与支持课堂教与学主体(包括教師与学生)的自由与发展,即技术应用、环境建设、资源开发都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未来课堂的环境要素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需求,满足小组讨论、集体授课、个性化学习、展示、游戏、表演等学习活动的需要,满足学生好奇心、审美能力、社交能力自由发展的需要。二是未来课堂应定位于建构课堂各要素(人、技术、环境、资源等)之间的和谐关系。人是核心主体、技术是有力手段、环境是有效载体,资源是重要源泉,在信息环境中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未来课堂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推进未来教育、创建未来学校和未来课堂的过程中,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主导,借助技术手段,通过环境载体,利用多种资源,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教学创新。

三、未来课堂结构性变革的思考

未来课堂结构性变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经过长期艰难地探索,不断地反馈和调整,甚至重新设计,直至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未来课堂结构性变革就是对课堂系统各要素进行选择,并使其结构层次不断发展优化的过程。

1.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未来课堂设计理念

未来课堂结构性变革需要围绕“人”这一主导要素,对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师专业能力、家庭作业、考试评价、校园文化与制度等方面进行。课堂应是一个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场所。从本质上讲,未来课堂将以人为本、以学为本作为出发点。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习者创新素质及能力培养的未来课堂的设计[10],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要求,未来课堂的物理环境设计要突出人性化,而且未来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主体需求。而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未来课堂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质、智力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学习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另外,还要在遵循未来课堂设计理念的前提下,明确学校进行未来课堂变革的意愿。未来课堂变革意愿的强弱决定了学校师生配合的程度和主动性发挥的程度。

2.选择“交互、一体、融合、开放”的未来课堂变革实施模式

未来课堂结构性变革要实现人、技术、环境和资源等要素的交互性,课堂教学环节一体化,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环境充满生命活力、开放的理想状态。首先,未来课堂要创设一个智慧的学习空间,不仅要有一个舒适的物理空间,还要有和谐的教与学空间,保障各要素的和谐交互。其次,课堂实施的基本环节如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与反馈等要相互联系,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一体化。第三,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转变教与学活动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主体地位,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11]。第四,营造充满灵性的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校空间、社区空间、生活空间等走进课堂,实现教学物理空间的开放;让师生生活经历和经验、乡土资源文化、网络信息资源、社会和学校资源等走进课堂,实现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讨论、批判质疑、思维创新,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3.提供丰富、有效的未来课堂实施所需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持

首先,要为未来课堂的实施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物理空间的布置要舒服、合适,如可调的温湿度、美妙的声光、灵活的桌椅等,还要考虑一定的文化元素。课堂的布置要突出以人为本,例如,未来课堂中的电源、空调、显示屏、光源,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差异进行调整[12]。其次,未来课堂要有丰富的资源条件,包括硬件资源条件和软件资源条件,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为学生提供生态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未来课堂的硬件环境建设要实现课堂环境的人性化和舒适化,课堂设备的功能性和先进性,设备操作的智能性和便利性,教学互动的流畅性和实时性;未来课堂的软件环境建设要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性和适用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课堂管理的人本化和生态化[13]。第三,未来课堂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条件。加强创新型教师资源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未来课堂设计理念和面向未来的意识,加强教师的智慧课堂教学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为未来课堂变革提供充足的师资条件。同时,还要建立支持未来课堂变革的联盟。从本质上来说,变革本身就是一种重建。在未来课堂变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这就需要建立支持其变革的联盟,来协助和支持未来学校的变革。第四,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让技术成为助力未来课堂中深度学习和深度教学发展的有效手段。课堂创新绝不是技术升级,而是将知识学习与个体和生活聯系起来,去寻找那些从未存在过的知识,通过有效的软、硬件技术的支持,让教学内容更具时效性和个性化,教学内容发布渠道更加多元;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生态化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中国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J].中国教育报,2018-11-24(03).

[2] 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6,37(10).

[3] 庞庆举.叶澜:教育要先读懂“人”[J].人民教育,2016(10).

[4] 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07).

[5] 叶新东,夏一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交互行为模型与评测指标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1(08).

[6] 陈卫东,叶新东,许亚锋.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05).

[7] 张华.论“未来学校”[J].江苏教育,2017(09).

[8] 许亚锋,叶新东,王麒.未来课堂的设计框架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9] 陈卫东,叶新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的互动形式与特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08).

[10] 叶新东,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11]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

[12] 高丹丹,陈向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13] 张际平.以学习者为中心:未来课堂的环境建设[J].中小学管理,2018(04).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要素变革资源
卷首语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