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组织结构变革的路径探究

2019-11-15 03:15石静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变革结构

石静

学校组织结构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和载体,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组织结构变革迎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进行“优质”选择?学校如何进行系统管理以真正实现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通过分析学校组织结构变革“散点拟合——线面结合”的现状,探索普通高中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组织结构变革“系统耦合”的路径,并提出相应对策。

组织变革  学校组织结构  学习共同体  治理体系

新高考政策的颁布不但响应了我国倡导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更是直接对普通高中学校组织结构变革提出了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的基本要求。学校组织结构该如何进行变革以使现行的学校组织与选择性教育理念相适应,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各个高校对于相应人才的需求,进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新高考改革触发学校变革

1.新高考要求学生“优质”选考

纵观此次改革,我们可以看出新高考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要求最终的价值指向是让学生进行“优质”选考。新的高考招生制度实行“3+3”模式,规定了统考科目中的英语纳入高考成绩的学业考试科目,高中学生可以进行两次考试,取分数较高的成绩作为高考成绩。此外,新高考将高中学生培养分为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两类,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了高中学生新的选择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改变了以往盲目的学习状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自主选择权的扩大不是此次新高考改革的最终目的,而是我们应该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该如何进行“优质”选择?如何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符合自身兴趣爱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未来发展潜力的培养方式?

2.新高考倒推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高考改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发展,真正在实践中将学生放在了中心的位置,其改革力度如此之大,必然给学校带来“新”的挑战,这一次,我们不禁再次提出近些年大家多次提出的疑问——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该如何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应对挑战进行变革?

学生自主选课极大地改变了以往以文理分科划分学生类型的方式,这样一来势必会打破现有的课程结构安排,高中学校需要为学生构建适合其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就教学组织而言,新高考改革的提出要求深化课程改革,在制度的要求下学校必须探索特色的发展道路,选课走班逐渐成为普通高中学校的必然趋势,这要求学校由过去的以单个班级班主任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向教师全员管理进行转变,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进行高效管理?传统的教师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教师的教研活动,新高考改革提出后,学校该如何打破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元合理地评价教师?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不同,教师也会面临不同数量的学生进行授课,普通高中的师资结构该如何调整和优化?新高考改革的新动向要求人才选拔更加多元,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没有清晰的自我认识,学校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理性选择?新高考改革提出在高校录取方式上,将根据“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提出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学校如何做到与大学的良好衔接?又该如何做到与社会、与家长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多方合作?

二、普通高中组织结构变革的路径

1.普通高中组织结构变革的特点

综合学校发展的历程,可以从三方面总结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的特点。

(1)由金字塔式走向扁平化

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模式管理层级过多,指挥链过长,这些都影响着组织的沟通和效率。于是学校将权力下放,减少组织层级结构,向扁平化的方向转变。扁平化组织结构优化了系统结构,分权使各级管理人员拥有一定的决策权,调动了下属的积极性,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2)由单中心走向多中心

针对学校区域之间优质教育资源不夠充足,且区域内校际差距较大的情况,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的学校发展特点进行组织结构的重构,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单体学校向集团化学校的转变拓展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学校间统一行动、协调发展,缩小校际差距,实现优质均衡。

(3)由有边界走向无边界

学校环境复杂多变,学校良好有序的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共同配合,无边界组织是指边界相对模糊、渗透性良好的组织,具有弹性、整合等优势。因此,学校要打破传统的组织边界,组织结构的边界被打破,使组织边界越来越具有弹性。

2.“散点拟合—线面结合”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对组织结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主要集中在“散点—线面”层面,即结合不同制度要求,学校将关注点聚焦在某一或几个具体的点上,围绕具体关注的这些“散点”制定学校发展目标和任务框架,依托散点之间的拟合实现学校发展。之后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变革逐渐超越这些,点与点之间的相互连接构成了不同的线,此时不仅关注学校发展过程中具体的某一点或几点,更是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结构的调整和相关制度建设,使学校呈现良好的运行状态。

21世纪初期的新课程改革使多数学校将改革重点放在了“课程”上,相关特色课程的设置及校本课程、游学课程的建设等等。人们意识到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又将关注点聚焦于领导力这一层面,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学校将重点聚焦于教学层面,大力提倡教师在学校中的主动参与决策行为,以实现对学校的多元管理等等。在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有学校逐渐意识到学校改革不仅要关注某一具体或几点的拟合,还要在此基础上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学校这一组织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便上升至“线面结合”层面。例如,学校开始进行有目的的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学生为中心,取消德育处,设置学生管理中心;将课程建设与教师分布式领导相结合,让教师参与课程的研发;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设置教科研组,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类工作;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学校相应地增设国际部等等,将调整后的组织根据其特点进行连接实行平行管理。这样一来,组织结构再次进行调整与重构,形成了“散点拟合—线面结合”的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现状。

3.“线面结合—系统耦合”的变革路径

新高考改革开启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纪元,但同时,新高考改革也对学生的“优质”选择以及学校育人模式提出了挑战。“散点拟合—线面结合”的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现状显然需要根据新高考改革这一制度进行同步调整,以适应我国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尽快地让普通高中组织结构变革冲出樊笼?应在当前现状的基础之上,让学校开放进行系统升级,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从战略上进行系统建构。

系统耦合是从学校内外部良性循环的生态主体体系而言进行的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它不仅需要学校内部进行一系列的组织架构以形成学校发展的动态平衡,如学校的制度建设、教学组织安排、课程评价体系调整、师资结构优化等等,更需要学校进行主动选择,与政府、社区、家庭里应外合,形成良好的结构性治理体系。例如,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主动选择已成为一种势如破竹的趋势,那么学生该如何在政府的关怀下、学校的引导下、家长的期待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这不仅需要政府进行相关制度的严格规定,还需要学校教师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更需要家长与学生的充分沟通与密切的联系。这样一来,对政府的宏观引导,对教师专业性的要求便会更高,而家长作为与学生最密切的利益相关人之一,更是需要主动加入到整个学校变革的系统之中。因此,“线面结合—系统耦合”是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路径。

三、普通高中组织结构变革的对策

此次新高考改革为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勾勒出了新的蓝图,在我国高考改革的实践中更是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此,这不仅是挑战,更是学校发展的机遇。那么学校该如何牢牢抓住这一机遇,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当下学校的变革应是基于人的发展、教育规律的主动选择。基于“人”之差异性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新高考”的价值取向,而对“人”的重新发现是“新高考”最突出的时代贡献。“新高考”的现实挑战主要来自于其制度设计本身以及普通高中的消极应对,因而,学校要寻求主动变革,将自身看作是不断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主体,关注整个教育系统内外部环境的持续优化与协作,学校的变革并非单一、零碎的变革,而是在一定价值观的引导下进行的系统化行为。因此,这便要求学校从整体着眼,将这些“点、线、面”构建成为立体模型,进行学校的“系统耦合”。

1.系统内耦合:培育基于专业的学习共同体

在新高考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学校要尊重每位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和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合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由此一来,教师的专业能力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从学校内部而言,学校要进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一个组织若想生存和发展,其学习的速度应该等于或高于外部环境变化的速度。”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既是一项活动又是一种态度,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恰恰是学校与学习共同体在本質意义上的统一。学校作为培育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其本质是以人的成长为最终目的的多元、共享的关系结合体。其终极目的是人的成长,其核心任务是教与学,其动力基础是系统领导,其联系纽带是内生文化,其生活方式是持续沟通。基于专业学习的共同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这样的组织渴望持续发展并能不断改革组织文化。因此,构建学习共同体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性,设立完善的教师成长体系,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进行科学决策,全方位推动学校课程建设等。

2.系统外耦合: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

系统耦合的另一方面是从学校外部而言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学校外部治理,更多地是指外部功能性治理,包括了政府、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共同治理,由此形成学校治理的合力。政府作为给学校提供各种资源的委托人,需要通过各部门和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各机构对学校进行检查督导。同时,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性组织,是社会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部分,它与其他的社会子系统会发生经常的关于物质、资金、信息及人员的交换,因此,它在其中必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功能。同样地,作为政府和社会事务参与者的其他组织、社区和个人,也都会通过某些途径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影响,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那么,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形成良好的外部治理体系?政府政策的下达需要一个传递的过程然后再通过各方机构执行。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政府如何进行相关资源的配置?例如,学生选择权的增加会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尤为突出,各高校该如何在这一现状下进行相关专业的设置?家长如何更好地与学校进行联结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再如,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政府该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岗位,如何建立科学的师资选拔渠道及如何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合理安排教师编制?新高考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非常重视,社会各界该如何积极配合政府及学校建立一个完整有序的制度保障?这便需要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通过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将战略付诸实践,真正使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做到“系统耦合”。

新一轮高考改革激活了21世纪初期提出的课程改革,更是倒逼当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我们必须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提高推进和落实改革任务的自觉性。学校的变革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学生,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可持续的发展必然是自主生成的、有特色的,是系统的,是在创造各种条件的基础上,使学校发展的因素聚焦、扩大、再升级,从而形成学校发展的动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并形成良好运转的态势。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自治与共治:教育治理背景下的中小学管理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4(11).

[2] 张爽.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意蕴与创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1(07).

[3] 沈杰,张爽.要素-组织-系统:成德达才之育人体系的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8(06).

[4] 王铮.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助力学生多元自主发展[J].中小学管理,2013(09).

[5] 庄西真.论学校的治理[J].当代教育科学,2009(14).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变革结构
卷首语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半包围结构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