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方式探析

2019-11-23 11:45张馨月
理论观察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播马克思主义

张馨月

关键词: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9 — 0106 — 03

一、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呼唤理论的到来,五四时期的中国人心惶惶、国步艰难。在一战爆发和十月革命胜利的国际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和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学生队伍的推动等多种社会历史条件作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一)时代条件

巴黎和会的召开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时代条件。一战以前,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们还沉溺于资本主义制造的梦境中,日本、欧洲等国家因成功的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使得经济得到了迅速腾飞,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吸引着中国的仁人志士一股脑的开始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幻想,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砰然坍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瓜分和夺取利益不择手段,将中国山东半岛的主权移交给日本,拒绝撤销“二十一条”的合理请求,让国人彻底看清了资本主义的贪婪和虚伪。

十月革命的成功使社會主义从理想走向了现实,沉痛的打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肮脏腐败,为工人阶级赢来了崭新的生活,摆脱了曾经的屈辱、卑微,鼓舞了还处于底层的中国人民进行彻底革命的勇气和信心。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积极地投身于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营当中,成功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二)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救国方案的失败击碎了先进分子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救中国的愿景。自1840年英法联军的强势攻入,打破了中国的封建牢笼,击碎了封建帝国的自大妄为,迫使中国人民开始睁眼看世界。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甲午中日战争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崇实行的君主立宪制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腐朽不堪的制度而创立的中华民国;从学习西洋器械工艺、军事技术的自然科学到制度体制、思想文化;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变革始终凌驾于制度、器物之上,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建立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时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局限性、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最终致使资产阶级的革命彻底失败。〔1〕

(三)阶级条件

在黑暗如晦、风雨飘摇的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惨遭来自西方列强的侮辱和侵害,以男耕女织为主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人民迫于生计投身于资本家建立的工厂中做活,工人阶级也开始从无到有的发展了起来。随着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短短的六年间,新设厂矿379个,平均每年增设63个,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如同得到了养分一般迅速壮大发展了起来。〔2〕五四运动的爆发,让工人阶级意识到,想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有科学的革命理论作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恰好适合中国的发展需要。1919年的六月五日,伴随着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工浪潮迅速席卷到全国100多个城市,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和帝国主义作强烈的抗争。〔3〕工人阶级由弱到强、由组织涣散、纪律散漫到团结一致、纪律严明,从弱势群体发展成为了可以打仗、可以战斗的阶级群体,向帝国主义发出了咆哮、怒吼。

(四)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新青年》的发表,沉痛的打击了统治中国几千多年来的封建传统礼教, 击破了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搭建的堡垒,用“民主”和“科学”的两大旗帜唤醒了千百年来被迷信愚昧和封建落后思想所蒙蔽的人们。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还是袁世凯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都无一不透露出一个信息, 即政治、经济的体制改革并不能真正的救国救民,必须从思想文化领域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陈独秀曾在其发表的文章表明说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治落后、腐朽的中国。李大钊则在《青春》上号召广大青年拥护民主,彻底解放自己的思想。胡适指出作为一名爱国者,必须要脱离奴隶状态,负起公民责任,真正的为民主而奋斗。新文化运动解放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价值观念,用科学、民主来武装他们,唤醒了被愚昧所笼罩的底层人民。〔4〕

五四运动作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强大的推动力量,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第一,五四运动过程中,苏俄政府对华政策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人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苏俄政府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和爱国学生们所迸发出的力量,彻底的震撼了国人,让中国人认识到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理论和工人阶级之间形成了桥梁和纽带,致使先进知识分子们更加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第三,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更加信仰和崇拜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更加深厚。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少数人到多数人、精英群体到大众群体的一种传播方式。五四时期,因受国内经济和社会双重条件的制约和限制,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而遭到了重重阻碍,难以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和宣传。研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在深刻了解当时国内所处的形势和真实状况的同时,更能清楚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和方式。

(一)翻译著作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逼迫着国人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掀起了文化与政治运动的激烈碰撞。而主导这次爱国运动的精神支柱,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革命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翻译,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新的伟大征程。

迄今为止,最早被发现的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是由陈望道翻译的,毛泽东曾在延安时对《共产党宣言》有着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他树立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崇拜的原动力,启发了他对真理的追求。1919年出版的《每周评论》也曾指出“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进最重大的意见,是代表时代的文书。”〔5〕但是早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深刻关注,他们只是把其当作一种学派来研究。五四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和俄国革命问题的学习才被人们提到重要的位置,从此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成为一股浪潮,向国内席卷而来。

《新青年》作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重要阵地,先后刊登了30多篇有关列宁著作的翻译,震瀛1919年摘译了《关于党纲的报告》,介绍了苏俄政府的经济、政治及妇女儿童等状况,使国人对苏俄国家社会整体面貌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和认识。1921年李达从《列宁的妇女解放论》中摘译其中的一节《劳动俄罗斯中劳动的研究》;〔6〕斯大林的《苏联政治经济概况》 、《东方问题之提要》《列宁传》《列宁葬时苏联大会宣言》等中文译作。 除此之外,由严复创办的《奋斗》报刊还出版了《布尔扎维克与世界和平》《社会的革命方法之研究》等中文著作。李大钊在其创办的《晨报》还发表了食力翻译的《雇佣劳动与工人》、渊泉译《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等。〔7〕从五四时期马克思、列宁的著作翻译情况,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对促进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先进思想的传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创办刊物

五四时期,国内掀起了创办刊物、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狂潮,促进中国报刊蓬勃发展,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一代进步知识分子在上海、北京、湖南各地大力创办报刊,短时间内即涌现 500种左右的报纸刊物。尤其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每周评论》最为著名,成为了五四时期主要的舆论阵地。

《新青年》以独特的见地、批判的眼光对青年思想的改造和社会的政治现实相结合,冲破了新一代青年思想的牢笼,解放了他们的天性,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和旧时代的封建、落后思想彻底告别,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做了重要的铺垫。《每周评论》作为一种小型的政治、时事类的评论报刊,内容见解十分丰富有趣,深受广大青年读者和工人阶级的喜爱。其内容主要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侵害,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报道五四运动并坚持正确的舆论和评议导向,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1919年由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以独特的形式白话文为主,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更受广大民众所喜好,促进了进步青年和工人阶级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主动性、彻底性。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被冠为天津的“曙光”,代表着学生群体心中的最强音。该刊大力宣传鼓动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改造社会等斗争,激发了学生群体对革命斗争的热情和拥护,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其后,《共产党》《劳动届》《劳动者》《晨报》《新潮》等刊物在广州、上海等地纷纷建刊,大量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运动等内容。〔9〕报刊以其灵活性强、内容多样、发行量大等优势得到了广泛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三)成立进步社团

五四时期新文化、新思想、新思潮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涌入国内,引起了进步青年和工人阶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为了救国救民、改变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以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为代表的学界泰斗们开始积极创办社团,向人民大众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等进步思想。短短一段时间,进步社团几乎布满中国的每个角落。

五四时期国内进步社团的成立促进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人民由幼稚到成熟、不解到接受,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片面到具体经历了无数次曲折坎坷的历程。其中最著名的三次辩论让民众彻底对马克思主义从浅显了解到深刻领会:第一次是新青年社的“问题”与“主义”之争〔10〕,胡适和李大钊作为对立的两方,针对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如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途径进行了激烈的辩驳,最终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胜利;第二次是毛泽东、蔡和森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组织的新民学会所探讨的“革命”与“改良”之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代表的改良派就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三大论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这次论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也更加坚定了人们对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认识;第三次是以《新青年》报刊为主要阵地与基尔特社会主义就中国未来采取何种制度体制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辩。这三次论战的展开颇有百家争鸣的架势,马克思主义通过各进步社团之间的争论、探讨、研究,不断在中国开辟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写下了华丽的篇章。

真理不怕辩驳更不怕被诋毁、误解,真理只会愈辩愈明,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进步社团的一次次争辩、比较、分析中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为救国救民的真理,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最终坚定不移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改造中国。这也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正确的选择。

〔参 考 文 献〕

〔1〕利丹.论孙中山废陈不平等条约的爱国思想及对民族振兴的启示〔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6):66-69.

〔2〕罗建荣.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J〕.延安大学学报,2012,(02):09-13.

〔3〕张磊.探索与奋进的80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06.

〔4〕张婧.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論传入中国初探〔J〕.内蒙古电大刊,2011,(04):09-10.

〔5〕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07.

〔6〕郭志浩.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D〕.湖南:湖南大学,2012.

〔7〕邱少明.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8〕林代昭.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07.

〔9〕杨宏雨.《星期评论》作者群研究〔J〕.理论学刊,2018,(03):146-155.

〔10]陈小珍.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5.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传播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