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及解决途径分析

2019-11-23 11:45韩茹刘建栋
理论观察 2019年9期
关键词:就业形势高等院校大学生

韩茹 刘建栋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9 — 0139 — 03

一、引言

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个人问题,也关系到大学生身后的千千万万个家庭,因此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社会问题。实际上,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在短期内的的确确提升了我国高校毕业生以及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满足并解决了高素质人才缺口,却变相增加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而且对这种扩招政策的长期执行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数量与社会就业数量之间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已经不容乐观,如果不深刻剖析,不快速寻找到相应的有效解决办法,大学生就业问题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数百万青少年大学生以及家庭成员们的切身利益,切实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可持续性,甚至还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社会政治稳定,因此应当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重要时期,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关键发展期。总体上,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

首先,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就业门槛逐年抬高。

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鼓励高校扩招,至今二十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高峰期,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总体上趋于或者接近饱和状态。客观上,这种情况也导致出现了某些就业冷门的专业,某一些专业领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面临这种客观实际情况,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其次,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几年,一线、二线城市的社会企业招聘的需求主要以商务服务业、IT/电子/通讯业、行政管理、金融/贸易/保险等热门专业的岗位较为集中,很多高校毕业生一毕业就“转行”,没有机会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客观上造成了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也表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企业的主要需求岗位与毕业学生专业类别存在明显结构性矛盾,比如行政类、商业类等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与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而IT/电子/通讯类岗位与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量则基本持平。实践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专业的就业匹配度较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三,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一方面,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大学毕业生择业时不再倾向于教师、公务员、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机关事业单位,而转向外企、私企等非国有企业,这说明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出现了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就业领域多元化。随着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择业的领域选择发生了多元化的改变。一是专业的多元化,大学生在报考专业时能够理性分析社会需求填报专业,一些冷门专业被予以关注,因此也提高了这些领域的就业人数;二是工作领域的多元化。随着国家对西部发展的支持,再加上一些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西部就业对大学生来说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一些高校毕业生开始选择二级城市、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就业,三支一扶等大学生下乡的人数每年也都在提高。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既要看外部因素,也要看内部因素。

第一,政策方面,當代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客观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这种不断增长的趋势客观上成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累积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2014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2015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而就业岗位的增速和涨幅却远不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因此就业市场趋于“供过于求”。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一定会择优录取,因此就业门槛也逐年抬高。

第二,高校方面,部分高等教育专业的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加剧了就业难度。

我国许多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闭门造车,置市场需求于不顾,出现了重复办学的现象。重复设置的专业,导致其中一部分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呈停滞状态,比如近年来社会对金融、会计、法律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需求量已经明显下降。在这样的专业设置模式下,高校培养的人才必然不适应社会需求,社会急需的人才高校培养不出,社会饱和的人才却源源不断地涌出校门,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第三,学生自身,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素质存在不足。

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没有看到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对毕业后就业的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或者一味倾向于对国家机关、国企单位的选择,不顾自身的条件,致使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困境。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自身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甚至抱有一定的职业歧视心态,高估自己,未能及时预知自己的正确位置,致使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与自己擦肩而过。

第四,市场方面,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调节失灵。

虽然各方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习,但具体到落实相关工作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衔接机制而导致这种空泛的倡导无法取得实效。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实习方面,针对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大学生的权益保护规范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等都不尽完善。目前只有可参考的政策倡导性文件,尚无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就业群体的具体政策引导或扶持。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解决对策探讨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历了多年积累而最终爆发的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我们要从根本上寻找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对策:

首先,当代大学生应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当代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第一法宝,它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重要的优势核心能力,是成功就业的必备素质。简言之,就是大学生所持有的核心能力和专长。就业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毕业生,能够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及时占有和控制更多可被利用的有限资源,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拥有更多机会,及时就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基本扎实的专业知识,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提高道德修养,在就业中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学毕业生将是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合格的劳动者。二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学校学期期间,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结构,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的丰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体系不断完善,为日后在工作中更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用人成本的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应该学会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积极地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多角度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四是要具备良好的求职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体而言,大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高校提供的就业平台,掌握求职技巧和求职技能,提高求职能力。

其次,高等教育要以市场为向导,调整专业设置,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高等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等院校要切实加强对人才市场供求状况的掌握和预测,在政府指导和帮助下审慎调整办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大幅减少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与重复性等问题。以适应市场的真实需求为导向,真正实现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重要转变。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此外,高校专业设置还要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来凝练培养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培养要注重全面,让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再次,高等院校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扩大就业渠道。

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始终起到最关键的核心实施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充分调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局面,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让就业指导伴随入学而启程,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帮助每一位大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通过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创业意识培训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捐赠、设置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此外,高校还要积极了解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状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最后,还要不断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摆正就业心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要彻底解决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要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应树立以下就业观念:一要树立全方位择业的观念。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农业的发展,都需要大批的相关人才,当代大学生应该改变到大城市的传统观念,到西部、到基层、到艰苦地区第一线去发展。二要树立先就业再发展的观念。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重要特征,应当把先就业作为在工作中提高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开始,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改变“一次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以适应就业的流动。三要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通过创业教育,鼓励一部分有能力与胆识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既可以让这部分同学充分展现自我,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学校要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开辟创业实践基地,加大创业教育宣传,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的教育,激励学生敢闯敢试,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在政府层面,也要建立健全工作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创业政策,精简手续、优化流程,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政策支持和市场分析指导。

五、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等教育也是青少年大学生的最高学府,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解决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翻开历史的画册,高等教育制度的革命性變革始终是教育事业改革中的一个巨大的浪潮,这个浪潮不仅会对高等教育体制有所影响,还必然对社会和在校大学生产生影响。如何恰当解决和应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重要课题。

〔参 考 文 献〕

〔1〕韦丽霞.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逻辑及其应对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3.

〔2〕杨程程.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应对策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

〔3〕刘静.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探索〔J〕.读书文摘,2017,(06).

〔4〕吕梦醒.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05).

〔5〕张乐乐,王珊珊,戴雨桐.论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学生整体能力提升的影响〔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7).

〔6〕吕菊芳.需要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8).

〔7〕李忠远,张绍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就业形势高等院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经管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浅析
浅谈高职院校机械CAD教学改革新思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对策简析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