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助推绿色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9-11-23 11:45陈佰霞乐欢尹德志
理论观察 2019年9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生态文明

陈佰霞 乐欢 尹德志

关键词: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9 — 0152 — 03

一、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依托战争或重大事件发生地点、会议会址、杰出人物故居、烈士陵园等历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革命精神文化、革命纪念基地等红色资源,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历史渊源深,地位重;数量多,分布广;知名度高,可开发价值大等特点。

(一)历史渊源深,地位重

四川革命老区是指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实行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为战胜敌人在四川境内建立的10大根据地和游击区。分别是上世纪20年代末,在中国共产党四川地区负责人的组织下建成的川东、川南、蓬溪等根据地和1932年红四方面军建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二)数量多,分布广

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的特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显示,四川省红色旅游景点包括广安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巴中市、达州市、广元市、南充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四川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宜宾市;凉山州等九大红色旅游经典主线,分布于四川省80%以上的市州,集中于四川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初步统计已达到120余个红色旅游景点。

(三)知名度高,可开发价值大

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众多,享誉国内外。据《四川旅游年鉴》(2016卷)统计显示,2015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入高达6210.5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红色旅游占相当大的比重,收入可观。以广安市为例,拥有国家5A级景区、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邓小平故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华蓥山等著名红色文化资源,2003年广安市红色旅游总收入为17亿元,2011年总收入达到65.7亿元,2015年突破250亿元,2015年收入是12年前的14.7倍,从2003年到2015年广安市红色旅游总收入呈现飞速增长趋势,助力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业发展。

二、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助推绿色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以“红”促“绿”是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重要手段

绿色资源丰富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并存。据2017年《四川统计年鉴》显示,四川森林资源覆盖率为36.88%,森林面积1792.75万公顷,四川范围内绿色生态资源丰富,但林业产品产量不多,产值较低,“绿水青山”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转化为“金山银山”。并且四川革命老区多为山地、丘陵地形,是全国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的省份之一,自然环境脆弱,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一定损失。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当前,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但是红色旅游模式还较为单一,在旅游旺季,红色旅游景点每日需要接待大批量的游客,已经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量,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以“红”促“绿”,实现优势互补。革命老区具有显著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不仅体现在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上,而且还展现在老区优良的革命传统和积极向上的农民精神面貌上,实现红色资源与绿色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从农耕文明到绿色引领发展的跨越式转变,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发挥两者的优势,达到整合资源的效果。

(二)以“红”促“绿”是创新老区农民精神扶贫的有力抓手

在土地革命时期,多数根据地建立在便于开展游击战争的山区,由于处在偏远地区,自身经济发展条件受限,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四川革命老区的一部分区县仍然处于贫困行列之中,部分地区通过各方面努力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是物质上脱贫的老区农民,仍然存在着不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缺乏稳定长期的脱贫内生精神动力。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红色精神文化,崇尚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有利于激励老区农民奋发向上实现脱贫致富,充分挖掘红色旅游产业与当地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契合点,老区农民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摆脱陈旧的农业发展观念,寻找生态旅游亮点,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富裕乡村。农民长期生活在革命老区的土地上,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红色资源能够创造价值,借助红色文化资源也能使农民身边的绿水青山创造出价值,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塑造了革命老区优良的文化氛围,让农民意识到财富是靠头脑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要实现脱贫致富,就要合理的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绿色资源,克服思想惰性,踏上社会主义小康之路。

(三)以“红”促“绿”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老区的有效途径

四川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易发自然灾害的地区,汽车尾气、人们日常生活废弃物、红色旅游景点残留的生活垃圾等都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单纯只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制度保障、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是不够的。明确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續发展与人类生存进步的利害关系,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带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能够使老区人民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在保护“金山银山”,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文化可以代代传承,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代代共享。开发复合型的旅游模式,即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身心需求,又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点结合,动员老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节能环保、减少污染、助力良好生态的队伍之中,将老区优良的精神文化延伸到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用红色文化资源改造农村落后状态,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老区。

三、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助推四川革命老区绿色发展的举措

(一)弘扬老区革命精神,坚定老区绿色发展信仰

弘扬老区坚定信念、牢记宗旨的革命精神,培育老区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在抗战时期,革命老区长期为中国革命斗争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在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样离不开老区人民的支持。培育老區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革命宗旨教育入手,通过举办革命精神微宣讲、生态主题演出等方式,帮助农民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坚定老区绿色发展的信仰。弘扬老区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农村开展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使农民更有荣誉感和自豪感,营造良好的绿色发展氛围,自觉将日常生活行为对标节能环保方式。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宣传绿色消费行为,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弘扬老区开拓创新、感恩奋进的优良传统。开展绿色生态农业技能培训,鼓励发展绿色产业,用创新的思维打破旧有传统农业发展观念,打造绿色生态博览园、美丽乡村主题民宿、生态主题展览等,在乡村形成崇尚自然、爱护环境的氛围,将老区绿色发展的信仰外化于建设山清水秀老区的行动。

(二)培育红色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绿色发展

深入研究红色旅游景点的内涵与价值,借助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挖掘景点周围的绿色资源,策划精品旅游路线,打造形成当地的特色和亮点,做好自然风光的营销策划,将“红绿旅游”的品牌做大,满足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文化宣传等基本功能,增加陶冶情操、参与体验等功能,让游客了解革命历史的基础上,走进乡间,感受乡风民俗,近距离接触自然风光,放松身心。结合老区特色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广度的开发,进一步规范旅游管理制度,在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方面,综合运用宣传栏,合理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在游览过程中,创新解说方式,融入生态教育元素,变一般的解说为体验式游览,营造一种以爱护环境为荣的氛围。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实行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控制接待游客数量,既做到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又实现绿色可再生资源的经济价值。

(三)梳理红色人脉资源,吸引各类优秀专业人才

四川革命老区人杰地灵,孕育了邓小平、朱德、陈毅、赵一曼等杰出人物,发展红色文化资源要注重梳理红色人脉资源,在横向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风土人情、生态环境,制定科学的红色文化资源管理方案;在纵向上,以红色革命人物纪念基地为线索,与周边自然风光、人文奇观串联,形成网状旅游线路,在了解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瞻仰领袖人物风采后,能够回归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吸引红色革命人物后代返乡投资和创业,调动革命伟人后代的老区情怀,创新绿色生态产业融资方式。对革命伟人的后代而言,老区既是他们的父辈为革命奋斗终生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肩负着促进老区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发挥人才、资金、技术等有利条件,实现人脉资源优势最大化。引进各类优秀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在知识储备、工作实践上的优势,引进优秀人才与自身人才培养相结合,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并重,旅游管理类的优秀人才要将先进的思想观念引入到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上,提高游客体验感。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岗位等年轻人才要利用平台优势,组织相关培训考核,积极培养生态文明建设后备人才。强化环保人才队伍的构建,建立绿色发展制度文化,开展生态产业技能培训,邀请农业专家进乡村,在田间地头,讲授绿色农作物种植技巧,举办农业知识小课堂、坝坝会等,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学会科学使用农业化肥等化工用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四)开展“红绿”文化教育,养成文明和谐幸福乡风

要实现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同步发展,需要在老区农民之间做好“红绿”文化的宣传教育,一方面,老区农民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未能完全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意义,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进行日常教育,将革命精神宣传视频、红色旅游景点内涵解读等推送到农民的手机上,定期开展红色文艺演出、农民夜校等解读红色圣地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农民热爱自己的家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老区革命精神传递给外来游客,讲好老区故事,自觉成为老区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者和宣传者。另一方面,加强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老区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使农民对环境法律法规有基本的认识,明确基本红线不能触碰,树立榜样标兵,用身边的优秀事迹感染身边的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红色旅游行业的带动下,为构建良好生态环境建言献策。通过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发展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用红色旅游行业的先发优势带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营造和谐幸福稳定的革命老区乡风。

〔参 考 文 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Z〕.川办发〔2011〕63号,2011-10-28.

〔4〕关于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通知〔EB/OL〕.(2016-12-30)〔2018-10-9〕.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612/t20161230_833739.html

〔5〕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5-19)〔2018-6-25〕.http://www.gov.cn/xinwen/2018-05/19/content_5292116.htm.

〔6〕黄细嘉,宋丽娟.红绿相映型红色旅游区构建的实证研究——以江西井冈山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02):78-83.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资源生态文明
利用会宁本土红色资源开展班级德育工作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
SWOT理论视域下商洛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