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2019-11-23 11:45林丽英朱清
理论观察 2019年9期
关键词:市场生态文明机制

林丽英 朱清

关键词:市场;生态文明;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5;F1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9 — 0020 — 05

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二十多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是在这两次会议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被提出。那么,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回答这一问题对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意义。

一、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双面效应

市场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以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以价格高低的数字标识及时、迅速地将信息传递给相关者,使其快速得到反馈、做出决策,从而实现资源从某一些行业向另一些行业的流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竞争充分,市场体系完整、统一、开放,市场主体能够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对市场的供求、竞争和价格信号反应灵敏,同时法律体系和制度安排健全完善并得到有效执行。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双面的。

1.市场竞争带来两极分化,但也能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升级

竞争机制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竞争的优胜劣汰带来两极分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前提下,竞争成为发达国家转移本国污染、掠夺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手段之一。但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获利的内在动力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成为推动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实现内涵式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升级的驱动力之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后,又面临着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涉及政策、法律、财政、甚至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但企业才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活动主体,核心问题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更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市场竞争就像大浪淘沙,它保存和发展那些水平高、效率高的企业,淘汰那些水平低、效率低的企业,督促企业转型升级,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平衡和高级化。这是竞争机制倒逼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升级的过程。据报道:虽然“广东东莞一年就倒闭企业4000家”但这“并不能说明制造业整体遭遇危机”。“在一些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厂倒闭的同时,一些高科技、大品牌的公司也在崛起。倒闭、转型到再崛起,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1〕。

2.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带来资源浪费,但市场配置也能实现资源节约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市场主体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由此,资源配置得以实现。市场主体的这种分散决策和事后调节由于缺乏全局考虑,很可能导致局部资源配置有效而整体低效的情况,带来资源浪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市场调节却又是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中,任何资源的短缺或者过剩都会通过价格反映出来。这将引导人们在利益的考量下增加或减少该种资源或代替品的生产与供给,从而实现其优化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认为,“凡是受市场经济调节的资源,都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短缺。凡是严重短缺的资源,都是那些不受市场调节或市场调节能力弱的资源。”〔2〕此外,在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引下,市场的事后调节也可以转变为事前调节,以增加市场调节的有效性。因此,要解决资源短缺问题,还是得依靠市场经济。当然,市场经济并不能解决所有资源的短缺问题,而且市场配置要实现资源节约有条件的限制。但在现有条件下,市场机制确实是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3.市场“外部性”带来环境问题,但环境经济政策也能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

“外部性”由剑桥学派马歇尔首先提出,后经其学生庇古发展完善,成为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的是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的行为不仅对自身有影响,还有意无意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人或组织造成有利或有害影响的一种现象。外部性根据其影响性质的好坏不同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资源环境由于其“公有”性质导致的产权界定不清常出现“负外部性”,直接的表现就是企业为获取经济利益随意排放废水废气。“负外部性”是市场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現之一。但资源环境问题上出现市场“负外部性”与企业生产成本中不包含或者没有完全体现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有关。伴随资源环境产权的明晰,环境经济政策将促成资源由自然短缺到经济短缺的转化。资源环境的价值也将得以凸显。过去一直为企业所忽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将内部化为企业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企业也将走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道路。

4.市场经济曾经是黑色市场经济,但其发展趋势是生态市场经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发展,但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公害泛滥,许多人因此残疾、患病甚至死亡。由此,公众的生态意识才普遍觉醒,并推动了一系列全球性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治理的重视。世界范围内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努力推动了市场经济的生态化转向。在类型上,绿色市场已然蓬勃发展。绿色市场是指市场上的交易产品是与生态资源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类型。绿色交易品首先表现为花草植物、木材、能源、矿产、绿色有机食品、绿色化妆品、无氟冰箱等。当前绿色交易品的范围极大拓宽,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不断提高。例如,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公众回归大自然和享受自然生态空间的需求爆发式增长,以良好生态环境为交易品的旅游得以蓬勃发展。再如,随着环境经济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环境的污染容纳能力也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交易品。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嘉兴等地先后成立了排污权交易所。“不少省份的排污权交易已经取得不小的成效。福建省排污权交易总金额超过5亿元;山西省2016年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224宗,成交金额3.79亿元;陕西省5年来开展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61场次,成交二氧化硫2.95万吨,氮氧化物2.51万吨,化学需氧量3238吨,氨氮254吨。”〔3〕在性质上,市场经济的绿色转向方兴未艾。市场经济的绿色转向是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在生态市场经济中,市场仍旧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工具,但其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转变,由原先纯粹的经济取向转变为经济与生态取向的统一。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都通过政府的绿色投资,环境经济政策等来推进绿色发展。“据汇丰银行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最新统计,在已公布的全球经济刺激方案中,估计投资计划总额达到2.8万亿美元,其中与节能、减排、气候变化有关投资即绿色投资总额达到4360亿美元,占总投资的15.6%。”〔4〕当前,绿色经济几乎覆盖了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公共设施、家庭等几乎所有领域,这必将带来市场经济性质的彻底转变。

二、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机制

追逐利益是市场能够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出发点和基础,它既是市场经济卓有成效的关键,也是市场经济造成消极后果的根源。但市场经济不仅是逐利经济,更是制度经济和道德经济。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双面效应根源于市场只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其对资源环境的作用是中性的,具体的作用结果与政府的制度安排和公众的消费观念中所体现出的伦理标准有关。具体而言:

1.政府制度安排中蕴含的伦理标准决定市场作用的性质

C·E林德布鲁姆曾指出:“市场体制不能靠自身来形成,而是政府通过对自由和财产的立法,从而帮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法律制度对个人财产权利的保障、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以及对统一市场、开放市场的维护等。正是制度安排在提供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时,也传达了一定的伦理标准。从本性上说,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是一定伦理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反映,都向人们传达支持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的导向。例如,在资源环境问题上,如果法律制度没有相关的管理规定(或者说关于资源环境的定价太低),那么这本身就已经在向企业传达资源环境毫无经济价值(或者经济价值较低),可以随意消耗和污染的信号。企业也必然倾向于通过资源消耗和破坏环境,而不是改进技术、提供劳动生产率等方式寻求生存与发展。这带来的结果便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得不到调整和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反过来,如果政府强化产权制度安排和资源管理规定,那么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稀缺将转化为经济稀缺,并以市场高价格的方式表现出来。由此,企业将不得不转向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等。而这必将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统一。再如,在政府的績效考核体制中,如果经济指标是唯一指标或最重要的指标,地方政府必定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因此,法律制度以及其蕴含的某种伦理标准决定了市场对资源环境作用的性质。

2.公众的价值观念影响市场作用的性质

公众作为消费者,其价值观念及消费偏好将直接影响企业投资和发展的走向。如果公众普遍表现出环保偏好,愿意花费一定程度上更高的价钱去消费绿色产品,这必将促使企业加大绿色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反过来,如果消费者没有绿色消费的需求与意识,企业自然对绿色产品毫无兴趣。

当然,在市场经济转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作为市场主体--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非常关键。这里存在着政府、企业、公众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环保法律制度的实施与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的提升虽能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污染环境、引导企业绿色生产,但唯有将绿色与环保内化为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形成企业家行为的自我约束与自我,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家天然的责任是经济责任,其社会责任感的产生并不是自发。政府的法律制度安排与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但它们本身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公众的生态意识在不断提升,政府行进在生态执政和绿色执政的道路,市场经济也在逐渐实现生态化转向。这些因素改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伦理观念的改变和伦理标准的更新。众所周知,人类伦理视野经历了由局部人到全部人,由人类到其他生物再到地球的延伸过程。这种伦理范畴的延伸是人类生存意识和生存状况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理性的回归和升华。它必将或快或慢地影响社会现实的生活。

那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如何在人类伦理道德体系中扎根呢?这就需要分析人类道德生活的伦理层次。人类道德生活大致可以分为道德形而上范畴的“信仰伦理”、表现为制度性道德体系的“规范伦理”和体现为个人心性修养的“美德伦理”三个基本层次。信仰伦理对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有一定导向作用,规范伦理受信仰伦理影响,但对美德伦理有重大矫正作用。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功利主义占主导地位的西方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主导的近代西方经济体制没有也不可能出现生态文明的终极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虽都推崇“天人合一”,但它信仰和追求最终也在市场经济的追名逐利中失落。由此,不管在我国或是西方,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都必须从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规范建设和提升个人环保修养入手。而且,在当前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发达的公共生活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比提升公众的生态环保修养与意识更加紧迫和重要。罗尔斯曾指出:“离开制度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各种严格的道德要求,那只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即使本人真诚相信和努力尊奉这些要求,也可能只是一个好牧师而已。”〔6〕哈耶克也指出:“不要等到人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了,再进行宪政和法治体制建设,而是要首先建立自由民主的社会体制,在自由之下才能期望人们的道德水准不断提高。”〔7〕在环境伦理的确立过程中也同样如此。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态制度的确立不仅能为市场主体的逐利行为画地为牢,更能将获利动机与环保动机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家环保意识的生长。

三、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公众生态意识的提升都必不可少,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也不可或缺。生态文明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生态文明之制度建设的关键恰在于限制‘资本的逻辑,服从生态学的指引”〔8〕。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到:

1.合理界定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应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为前提和基础。过去我国环境治理的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通过对环境污染单位实施罚款、查处、停产关停、媒体曝光、将违法企业名单通报金融机构等外在约束,达到限制企业排污量的目的。这种方法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而言事倍功半且成本较高。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的逐利行为没有导入到资源环境保护的轨道上,公众生态意识也没根本提高,因此政府、企业、公众处于非合作博弈状态。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虽然政府加大对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行为的惩处力度也能对企业产生威慑力,但由此产生的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却极为高昂;简单通过大量砸钱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资源环境现状也能得到改善,但这并不契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也不是高效率的治理方法。鉴于当前资源环境问题产生与企业的逐利行为相关,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统一的关键在于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由企业发展的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约束。

总体而言,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对我国资源环境价值的考察、生态承载能力的分析和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总体把握,以法律制度方式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在这里,总体把握不仅需要考虑环境的经济价值,还要考察其总价值、生态价值等;不仅需要考虑资源环境使用的代内公平,更要考虑代际公平。依据总体把握而颁布的法律制度从宏观和整体上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了规定,划定了市场发挥作用的规模界限和适用范围。第二,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使用管理制度等,规定自然资源的产权归属和使用。这为市场在资源环境市场中发挥作用奠定基础。第三,建立利益平衡、协调监督机制。从国际范围而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环境安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从国内范围而言,协调各级政府、区域、城乡之间的利益,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第四,通过宣传、教育、制定绿色消费指导意见等形式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养成公众的绿色消费习惯。政府这四个方面的作用都应该通过制度和法律得以确立。其中,划定规模界限和适用范围是前提,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细化,也决定了一定时期内什么资源是稀缺的。完善产权和管理制度是基础,它决定了谁拥有稀缺资源。唯有这两个问题都确定和解决了,市场才能够影响交换、决定价格,进而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第三方面作用是保障,第四方面作用是外在推动。政府这四个方面的功能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唯有如此才能保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实现政府、市场、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合作。

2.加快环境经济政策的完善与实施

“环境经济政策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保险等经

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9〕相比于政府强制性的外在管制,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了一种“内在约束”。它能以内在利益刺激的方式激励和引导企业实现经济效率与环境保护的统一,由此,它也成为将市场经济导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市场经济转向生态市场经济的现实路径。环境经济政策作为助力生态文明实现的政策举措,其制度伦理中不仅包含政策伦理、经济伦理,还包括凸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唯有这三个伦理要求都得以充分彰显的政策才是名副其实的环境经济政策。然而现实情况是,尽管环境经济政策在我国已经过三十多年的試点和探索,却仍旧存在环境伦理缺失的现象。例如,对农需品的价格补贴常导致农民滥用化肥、农药而形成农地退化及水源污染;对农业灌溉用水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财政补贴常导致水价过低而导致水资源浪费;资源性产品定价过低导致资源浪费并阻碍企业转型升级;征收环境税的消费产品过少,很多给环境带来污染的产品的过量消费被忽视等。

正如前文观点,政府在制度安排中蕴含的伦理标准决定市场作用的性质,而环境经济政策正是利用市场手段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助推器,由此,环境经济政策中蕴含的伦理内容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在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上发挥作用的性质。也正因为如此,加快符合环境伦理要求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成为发挥市场经济转向生态市场经济的关键。

3.社会主义能保障和促进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作用的发挥

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曾指出:“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并没有姓资姓社的属性;但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其运行则一定有各自的特征,它要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10〕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成为资本主义追逐利益的助推器,市场经济由此成为近两百年来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的原因之一。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虽也采取措施以实现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这其中包括主张发展生态市场经济、实现生态技术革新和生态政治变革的生态现代化理论,主张国内外政策法律绿化建立“绿色国家”的绿色国家理论等。不可否认,这些举措的实施的确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生态问题。但市场与技术一样,都只不过是一个工具,其实施效果如何关键看制度安排和伦理引导。资本主义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并不能掩盖、也无法改变资本主义最大限度追逐经济利益的本性。而且,资本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体系,它还会塑造出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和社会体系去支持自身。因此,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可能会大力支持和发展新能源经济(例如美国国会曾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美国财政部和能源部曾启动“先进能源制造抵税计划”),可能会投资于生态技术和环保技术的研发(欧盟委员会曾公布“低碳技术发展与投资路线图”并启动“智能城市”和“欧洲能源研究联盟”两大配套行动),但这些举措实施的根本目的仍旧在于为资产阶级、垄断集团服务,以尽可能多的获取经济利益。绿色发展趋势只不过是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出现的连带现象。一旦这种绿色发展与追逐经济利益的本性相矛盾和冲突时,他们就会立刻予以放弃。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新一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巴黎协定》的态度表现得尤为充分。“特朗普打算推翻奥巴马政府的环保政策,认为这阻碍了经济,退出巴黎协议是计划的内容之一。此后他又表示,如果协议条款能变得对美国有利,他也不反对留在协议内。”〔11〕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总代表。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着,资本运行的逻辑就始终存在,就不可能进行政治经济的彻底绿化。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本质上仍旧是市场经济,其逐利的本性仍旧存在。但是社会主义的“利”不是狭隘的“利自己”,而是更广泛和更长远的“利自己”,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共赢、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具体而言,公有制为主的经济体制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为防止两级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奠定了基础;一部分先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的统一提供了实现的路径;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为更好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政策和法律的保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我国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缺乏导致市场经济与生态环境处于敌对状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是借用这句话来概括是合适的:“我们的情形并不比他们的好,即美国或欧洲。但是,对他们来讲前面的一切都是黑暗的,而我们从理论上讲还有一线希望。”〔12〕

结语

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历史上曾出现市场经济带来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的现象。但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与生态文明并不矛盾。过去环境问题的出现与法律制度和公众观念意识中缺失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有关。伴随环境伦理的提出、发展,由道德伦理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从思想观念层面外化为法律制度并得到贯彻落实,市场也将转变角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加速器。

〔参 考 文 献〕

〔1〕广东东莞再现“倒闭潮”是转型升级的必然过程〔N〕.中国青年网,2015-11-25.

〔2〕杨文进.生态市场经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3.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排污权交易地方探索显成效〔OL〕.中国环保在线,2017-05-24.

〔4〕杨希伟,梁鹏,李兴文,张洪河.逐鹿全球“绿色”制高点〔J〕.瞭望新闻周刊,2009,(34):12-14.

〔5〕〔美〕C·E林德布鲁姆.市场体制的秘密〔M〕.耿修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89.

〔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2.

〔7〕韦森.重读哈耶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59.

〔8〕卢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全国生态文明与环境哲学高层论坛”述评〔J〕.哲学动态,2009,(08):102-104.

〔9〕潘岳.谈谈环境经济政策〔J〕.求是,2007(20):58-60.

〔10〕罗国杰.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建设伦理道德〔J〕.高校理论战线,1993,(02):3-9.

〔11〕特朗普:巴黎气候协议对美国不公 两周内将宣布决定〔EB/OL〕.新浪财经,2017-4-28.

〔12〕〔印〕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张淑兰,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37.〔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市场生态文明机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