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9-11-26 16:33刘小宁
读与写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心理健康心理

刘小宁

(陕西西安蓝田教师进修学校 陕西 蓝田 710500)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县地处山区,80%的中小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师资力量严重匮乏。面对这种现实,如何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给予学生有效帮助,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和心理学爱好者,我有以下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上原则体醒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和基础学科,也是人文教育学科。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可以说语文课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重任。

因此,语文课程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教材中找着眼点,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陶冶人、影响人。新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集多样性、人文性和时代性一体,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有很高的文化内涵。文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着眼点。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润物无声的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

1.1 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善于反思,勇于反省,体验人性中的真善美。教学中,遇到富有深刻意义的文章,不妨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小狗包弟》中,作者巴金表现出的直面自身弱点,敢说真话的反省勇气,是非常可贵的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到这些,体会其中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爱国精神,《苏武传》苏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教师都可以“借题发挥”,延伸拓展,对学生渗透国家民族信仰教育。

1.2 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当前,中学生生活、学习环境日趋复杂。环境和学业压力,使一些学生内心孤独封闭,意志薄弱。我们可以尽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如蒙田的《热爱生命》,教师可借此启发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生命,怎样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从而感受生活的积极面,享受生活乐趣。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上,教师可以抓住老人拼搏的勇气和从容冷静应对问题的品质,引导学生感受与艰苦环境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勇于面对,迎难而上的品质。

1.3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教师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以友情、亲情为基点,延伸开,让学生充分感受人与人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开阔无私的胸襟,扩大心理容量。如学习《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时,可让学生了解两位革命巨人之间伟大的友谊:在生活上竭尽全力帮助对方,在事业上互相关怀合作。“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让学生揣摩这句名言,帮助学生摒弃自私狭隘的心理,学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父母之爱与孩子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健康成熟的灵魂,如何理解和感恩长辈,促进学生的心灵走向成熟。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春风化雨的无声滋润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2.在课外阅读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净化学生的心灵。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扩充他们的知识经验,影响其观点认识,升华其思想情感。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书中的故事自然会感染学生,主人公的人格力量也会震撼学生。经典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作者对生活人生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只要教师巧妙灵活利用,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心理健康程度自然也会提高。

3.通过指导学生写作,为其心理保健筑起“预防线”,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广阔空间

“心理疾患”常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宣泄,淤积的困惑不能及时解决而形成。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话题作文引导学生发泄不良情绪,同时了解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及时发现、干预、疏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筑起“预防线”。

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自己和父母吵架,想离家出走,语文老师在写评语时,谆谆教导,又在作文点评时让大家讨论“如何面对和解决和父母的冲突”这个话题,这个女生深受启发,认识到自己的冲动幼稚,打消了出走的念头。语文老师通过这种方式,无形中拓展了学生的心理空间,为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心理健康心理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心理小测试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