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专业特色:内涵、要素与培育路径

2019-11-27 23:17孙泽文钟明元
大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特色大学专业

孙泽文 钟明元

专业特色具有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所不具备或无法具备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前瞻性、区域性、独特性、优质性、发展性和示范性等特征,其构成要素包括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团队和教学管理等。地方大学应结合区域发展与自身办学实践,从理念、技术、内容、形式与制度等方面探索专业特色培育的路径,以促进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学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将自己的学科、师资与区位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使其聚集、升华为专业特色。专业特色是衡量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对其持续性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专业愈有特色,办学优势就愈为突出,并能在竞争中抢得发展先机。由是,地方大学管理者应正确认识专业特色的内涵,在厘清特征与要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培育的优化路径,以推动地方大学专业特色建设。

一、专业及地方大学“专业特色”释义

专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是学科具体的表现形式,没有学科的支撑专业就难以立足。从语义学的含义来理解,专业即“专门从事某种学业和职业”或“专门学问”;[1]从社会学意义来理解,“主要指一部分知识含量极高的特殊职业”。[2]学者大多界定为:根据学科分类与社会应用的逻辑建立的学业门类(知识体系),即处于学科体系与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之上。当其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就演变为一种教育实体,指以学科为基础,通过有组织的课程体系分门别类进行高深学问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从国际比较来看,它相当于欧美国家的课程计划。[3]而特色即“共性之中的个性”,专指事物的优异特性,是卓越的代名词。

综上所述,专业特色就是指一所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适应经济发展与产业变化的趋势,经由不断地调整、提炼和完善,使自身专业形成的一种持久稳定、独特卓越,并得到社会公认的品质与风貌。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系统,地方大学专业特色既需要历史的积淀、现实资源的支撑,更需要未来目标的引领。这种特色不是靠专家设计出来的,而由事物赖以产生的环境所决定,具有独有的价值诉求和优异品质,它不易被模仿,是地方高校破除身份固化,获取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生源,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一般而言,地方大学专业特色可以具化为专业理念特色、课程体系特色、教学组织特色、管理模式特色等要素,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下,逐渐形成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被同行或市场认可,进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威望”。

地方大学专业特色建设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直接对接生产领域。培养的人才不仅拥有综合判断、理性思考、知识反省与整合的智力基础,而且理论厚实,学术功底扎实,创新意识浓厚、专业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尤其是具有集成性的操作技术。这种人才应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兼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合、团队合作意识强劲,善于协调沟通,并具有不断完善自我的可持续学习的习惯,即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或只是某一方面与其他学校同类专业培养的人才相较,具有一定的特质、潜能或明显的差别优势。

由于专业特色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内在生发出来的”,因而专业特色建设是一个不断发掘、建构、对话和实践的累积过程,体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地方大学必须依据一定区域的文化传统、行业结构与产业优势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学科、师资条件,制定培养计划,调整专业布局,确立课程标准,充实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使专业内涵深厚、个性突出、风格特异、品质卓越,使优势升华为特色。而不是变着花样去营造“剧场效应”,那种极度张扬工具理性,撇开人才培养效果方面的特色单纯追求人才培养方式方面的特色是没有意义的,[4]不仅有悖于大学的使命,甚至是反教育的。

二、地方大学专业特色主要特征解析

对地方大学专业特色概念的认知,学界还没有一致性的观点,但综观相关研究,仍有主要特征可循。探讨这些特征,有助于深入揭示其内涵、结构、质量标准与建设机制,以避免建设方向不明、任务不清、思路无序的现象发生。

(一)前瞻性

专业方向既要与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相关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协调起来,又要根据本校资源、发展目标,在专业理念、目标、尤其是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上大胆突破,突显特色。如,沈阳体育学院设置野外生存、大众滑雪等课程。内蒙古财经大学切合专业性质,形成税收学-税务师“双证”培养模式和财政学-资产评估“双学位”培养模式。

前瞻性还体现在:一是拥有思想开放、水平较高的师资,能够深刻把握产业技术发展的新特征;二是专业结构建立在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上,能覆盖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三是所培养人才对当地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支持力;四是专业设置重复率低,能与地方产业结构吻合。惟其如此,才能准确定位专业方向,保证特色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二)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大为不同。地方大学专业建设应打好“地方”这张牌,以当地某一个或几个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为服务对象,把“为区域培养人才”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在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领域进行突破,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从而杜绝同质化,避免盲目追求专业发展的“高水平”与“高指标”。

安徽农业大学围绕区位资源禀赋、地方产业、文化资源,寻找自身优势,在专业特色上立足安徽,走大别山道路, 把培养高端人才作为根本任务,致力于服务安徽农业经济;三峡大学设置“水电与能源工程”“灾害与环境工程”“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等专业,把“依托三峡,突出水电,强化实践”作为特色的内涵,在开发水电、建设三峡、服务地方中做出了贡献。

(三)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该专业与同类专业相较存在质的差异性。但差异并不等同于特色,特色不仅要有“个性风貌”,而且必须具有先进性。如果特色不能“优于众者”,这种特色就没有价值了。独特性是由特有的优势学科支撑起来,通过不同的课程体系、结构及其内容设计来实现。[5]地方大学必须在这些关键要素上突出个性化,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北京联合大学对接区域主流行业和新兴产业,成立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顺应京津冀地区轨道交通、物流领域需求,利用多学科优势,以信息化和国际化为导向,利用差异思维,避开强势竞争,不断开辟新的方向和领域。由于重点建设需求度大、技术含量高的专业,并具有独到的功用和社会影响,使学校成为该地区轨道交通与物流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四)优质性

优质性体现在师资、创新平台以及专业理念、课程模式等方面,能以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熔铸更多的专业个性,表征出一种明显的竞争位差。专业特色的优质性往往隐蔽在这种位差之中,逐步被同行发现与认同,达到别校短期难以企及的程度。这种优质性支配着大学内部各种资源的配置,并吸引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流向最能体现和突出这些特色的地方。[6]

湖北经济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特色显著,具有一定的优质性。把培养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作为目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强化学科竞赛,注重基地建设,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学习与就业衔接,开发出“源-流-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端营销人才。该专业于2008年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立项,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五)发展性

作为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地方大学专业特色具有一种自我完善、不断超越的发展性特征。它不是弃旧图新,更不是简单标新立异后的一蹴而就,一旦确立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地方大学应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保持密切联系,形成人力、资源和信息的交换关系。注重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调整专业内容,使专业凝聚更多特色,形成持续而稳健的发展态势。

泉州师范学院英语类本科专业,立足泉州,服务外向型企业,使其专业特色不断发展。学院在师范类英语专业基础上,增设英语-经贸英语方向、英语-英日双语方向专业,为沿海外向型企业输送外贸人才,助推闽南地区外贸经济产业的发展。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又立足自身优势,增设商务英语专业,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展示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六)示范性

专业特色寓意专业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如若将国家战略、企业需要和学校发展融合起来,就有利于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就能打造一批专业特色品牌。专业特色越显著,人才培养的质量就越高,学生就业率将会一路攀升。当专业特色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时,不仅能拓展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也为同类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同时,将会给学校带来较高的声誉。

亳州学院食品生物技术(酿酒方向)专业对接区域战略新兴产业。采取“工学结合、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专业模式,实行产品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形成“六位一体”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出适应亳州酿酒行业发展的高端技术人才。2017年获批安徽省教育厅食品生物类特色专业,为皖北地区白酒产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成为安徽省专业特色建设的学习典范。

三、地方大学专业特色要素分析

专业特色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系统结构,主要由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办学资源、师资队伍与教学管理等要素组成。不同要素间存在复杂的联系,其多元性、动态性、矛盾性与一致性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一)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决定了专业发展的目标、战略以及规模和格局。地方大学专业特色定位必须理念超前,应在保证专业规范的基础上,紧跟行业发展,采取不均衡战略,更新传统专业,淘汰劣势专业。通过调整专业定位,从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增加特色的存量,提升专业的卓越品质,为地方培养所需要的相关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依据专业特色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通过自主设计,优化课程体系,再造教学流程,推行项目式、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人才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绝不能只重视某些专门技能的训练,导致过多地追求实用性,必须既关注技术类专业的发展,又重视社科类专业建设。借助网络平台,大规模、扁平化地传播学习资源,形成线下和线上协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建构知识与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推进专业特色建设改革,形成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专业特色。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载体。地方大学应依据不同区域和行业背景下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充分反映相关产业领域的新发展。譬如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旨围绕着“迪士尼公园主题”与“国际会展主题”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7]湖南农业大学突出农产品营销等“农字号”特色课程,打造了市场营销省级特色专业。它们在对市场细分后,采取差异化策略,立足基础性内容,注重前瞻性内容,突出实用性核心内容。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或手段,整合多种数字化课程资源。关注课程的内容设计,更关注方法的应用,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学生后续的发展。课程关联度密切,知识系统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形成专业特色的重要条件。地方大学要长远规划,加大投入,完善制度,集聚教学资源,提高其共享度。不仅要拥有规模大、功能全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供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平台,还要营造学生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创意设计、技术创新和隐性职业能力。[8]尤其建好教室、图书馆、体育运动场等,发挥传统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最大效能。如沈阳体育学院建设了户外运动、攀岩和拓展训练等场地设施,满足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需要,为专业特色发展形成增益效应。

(五)师资团队

师资应是由学术领军人物、教学名师和专业骨干构成的接力梯队。在工学结合中,还要以项目为载体,打造出高水平的“双师”团队。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专业,与南京熊猫电子、宏图高科等单位合作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形成由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构成的“混编型”师资团队。这种多元结构有利于“智力激荡”和“学术融合”,形成“师资互补、专业共建、文化交融、协同创新”的良好机制。使团队成员能够洞察科技前沿,预测技术变化趋势,进行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咨询服务等活动,不仅具有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还具有雄厚的学术功底[9],尤其在专业实务领域能有较大的影响力,为专业特色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六)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培育专业特色的一个关键要素。地方大学必须遵循民主开发的原则,使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结合起来,变硬性管理为柔性管理,改变整齐划一,缺乏弹性的管理方式。多年来,浙江财经学院就采用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特色模式,不仅畅通各种信息,缩短工作周期,提高教学监控效率,使许多复杂问题得到了迅捷而有效的解决,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人性化,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为能力。在此基础上,地方大学还可以实行导师制、学分制和多学期制,推行主辅修制等制度,支持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发展,打造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条件。

专业特色既不是生而有之,也绝非各要素的简单累加,不能盲目追求各要素的建设指标。应尊重其自组织属性,系统规划,完善机制,精准发力,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四、地方大学专业特色培育的路径选择

从某种意义而言,专业特色是办学主体刻意设计和主动建构的结果。地方大学应不懈探索,守正创新,出奇制胜,从理念、形式、内容与制度等方面探索其培育的路径。

(一)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专业特色发展的整体规划,发挥专业特色建设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地方大学必须紧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区域产业特征、资源禀赋做好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在服务地方中不断确定专业建设的“亮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准确定位,谋篇布局,制定出专业特色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为进路,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建设重点专业和新兴专业,使之具有一定的实力和特色。要加快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培育出更多职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形成应用类专业特色。尤其要把一个指头的优势发展成一个拳头的优势,形成应用性特色专业群和特色文化,为区域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提供坚实支撑,以促进专业特色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

(二)注重利益相关者协同,彰显产学一体特色,构建地方大学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办学模式

地方大学应以互联网思维重构专业建设体系,让利益相关者参与特色建设,按照生产模式进行教学流程再造和条件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促进知识的应用,提升技术集成与服务能力,达成专业设置与企业发展一致,教学内容与技术标准一致,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一致。[10]通过实践化途径使学生接触课堂上难以产生的问题情境,将知识转化为探索、表达并内化为心理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责任意识、人文情怀和创新潜能,升华创业品质。依靠跨界融合形成混合所有、知识共享、利益分享的协同机制。建构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彼此衔接的办学模式。

(三)依托传统的优势学科,开发特色课程和教材,构建通识与专业教育融通且知行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

地方大学应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利用教师科研成果和区域资源编写出应用类教材,形成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同时,采取短期访学、学术交流,以及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联互授等措施,引进海外先进课程资源。[11]在兼容学术性与情境性的基础上,关注时代发展需求,将理论前沿知识与技术应用知识耦合起来。以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让学科逻辑转化为工作导向的生成结构,使专业知识传授和创新能力培养更为立体饱满而贴近工作实践。还要以开放的胸怀吸纳区域文化精髓,使课程充盈着独特的历史境遇和强烈的人文色彩,构建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彼此融通的知行一体课程体系。

(四)实行专业特色建设团队的导师制,注重教学和科研结合,使科研成果有意识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

建立专业特色建设领导小组,聘请知名学科专家担任导师,化解主体责任缺失的问题。导师负责制定工作计划,按周期组织实施建设内容。开展培养方案修订、课程重构和教学流程再造等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分享彼此经验与心得。跟踪区域产业发展,依托多学科复合支撑,开展学术专题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重视技术横向渗透,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整合知识,拓宽视野,练好专业内功,逐步形成积聚优势,把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教学内容,借助集体智慧开发特色课程,实现学校专业特色建设与教师个人学术的同步发展。

(五)加强目标过程管理与制度建设,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增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实效性和社会认可度

地方大学专业特色建设应实现目标与过程管理的统一。定期组织专业特色建设点的验收评估工作,厘清团队、课程等要素与专业特色培育间的关系。在协同管理的基础上,督促各院、系遵循专业规范,完善各种制度,使科研、教学和服务与专业特色建设的要求相适应。此外,要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准确收集市场信息,及时预判专业风险,对重叠设置、单科性过强和质量不达标的专业予以淘汰。坚持特色原则,结合新兴产业发展,加强“新工科 ”建设和专业认证工作,建设一批与国家需求和技术前沿吻合的专业。提高专业特色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增强鲜活性、针对性以及社会的认可度。

专业特色建设虽为特色办学的根本所在,但没有任何一种专业特色能够适合于所有的大学。地方大学应在厘清其内涵、属性和要素的基础上,遵循产业—学科—专业之间的逻辑,调整专业方向,规划专业结构,促进专业供给侧改革,集中优势资源,向新兴领域及应用方向拓展。既要内部各要素的配套,又要注意外部影响因素的联动,[12]把自然演化转变为主动作为,把潜在优势打造为显性特色。通过制度创新,摆脱传统束缚,实现错位发展,应对未来挑战,力争以特取胜,以质图强,由点及面地整体提升教育教学的综合水平。

注释: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标准本)[M].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1276.

[2]赵廉.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5):30-41.

[3]周建松,孔德兰,陈正江.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政策演进、特征分析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62-68.

[4]张灵、禹奇才,张俊平.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9):28-30.

[5]何楚明.论大学的课程特色与专业特色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143-147.

[6]冯晋祥,宋旭红.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10.

[7]江少文.转型发展中上海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路[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4):47-53.

[8]孙泽文,叶敏.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与建设内容分析——兼论我国地方本科学院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5,(5):36-41.

[9]王桂林.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20.

[10]刘晓,徐珍珍.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内涵、特征与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6,(8):66-69.

[11]曹翔.地方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重要性、内涵与路径[J].教育探索,2017,(1):33-36.

[12]陈德喜,等.地方特色大学建设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64.

猜你喜欢
特色大学专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