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

2019-11-27 23:17韩素贞
大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本科生队伍研究生

韩素贞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这对我们高校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研究生辅导员是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文章充分剖析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配置滞后;发展机制不畅;队伍不稳定,兼职偏多;职业化程度偏低;弱势地位明显,职业成就感不强等问题,并根据问题从政策层面和学校层面提出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这对我们高校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相对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比较薄弱,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相对本科生而言问题较多,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明确的政策支持,研究生辅导员配备落后

教育部43 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到“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 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1]大部分省份在推进落实教育部43 号令中,出台了有关辅导员的具体政策,基本没有明确指出研究生辅导员的配置比例,仅有少数的省份给出了明确的配置比例。如江苏省《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应按照不低于1:300的比例配置研究生辅导员;上海、安徽规定为1:200 等。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扩招,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研究生规模为49.5 万,是1999年的7.7 倍。[2]调查发现,广东省11 所高校中共有研究生60,460 人,专职研究生辅导员59 名,兼职辅导员也只有130 名,11 所高校专兼研究生辅导员共计189 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与研究生的比例为1:1,025,而且尚有5 所高校未设置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仅由其他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兼任辅导员。[3]全国大部分省份的研究生配置大致如此,研究生辅导员的配置严重不足。

(二)考核评价实施不畅,辅导员职业发展困难重重

教育部43 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到“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应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人事部门、院(系)党委(党总支)和学生共同参与”。[4]但是从各高校具体考核来看,学工部考核和二级学院的考核并重存在,并且大部分高校认定的年度优秀以学院推荐的为主。高校本科辅导员实施学院和职能部门两级管理体制,当两个部门利益冲突时,辅导员往往处在两难的境地。研究生辅导员管理对象的不同决定了研究生辅导员的管理离不开研究生职能管理部门的参与,多部门参与研究生辅导员的管理致使研究生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顾忌太多,打乱了自身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设想,扰乱了研究生辅导员思政、日常管理的开展,疲于应付各部门的指示安排。部分高校设有研究生部,但是部分学院存在本科生辅导员兼任研究生辅导员的情况,导致对研究生辅导员的考核更加复杂。学工处、学院、研究生部、人事处等多部门参与研究生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和落实43 号令不到位,导致研究生辅导员考核具体实施不顺畅,科学性、合理性偏低。

虽然社会各界对高校辅导员的关注不断增强,但与之相关的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等仍不完善。辅导员在高校的个人发展渠道不通畅,发展目标不明确,遭遇发展的瓶颈。而高校领导对研究生辅导员的重视程度远低于本科生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明显低于本科生辅导员,与之相关的各项配套政策、制度支持和本科生辅导员相差甚远。辅导员在高校中的教师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看似可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实际情况却非如此。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只是参考教师序列进行,但与教师相比劣势比较明显,晋升高级职称的比例远低于普通教师。大部分高校在考虑学院负责学生工作副书记岗位时基本优先考虑辅导员,但即使副书记岗位都考虑辅导员也难以满足其发展晋升的要求,毕竟“僧多饭少”。

(三)稳定性不够,兼职辅导员偏多

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内外复杂的形势,但是部分高校领导未意识到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偏少,以兼职辅导员为主,聘用更多的非专业化工作人员来充实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但是聘任制的辅导员虽然能接解眉之急,但是稳定性较低,流动较强,专业化不够。调查显示仅有22%的人没有被解雇的顾虑,而高达62%的人担心自己被解雇。聘用期满后继续留任的辅导员仅有21%,32%的人明确表示不会留任,46%的人处于迷茫尴尬的状态,要看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留任。[5]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导致研究生思想政工作的开展不够,研究生工作的日常管理松散,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发现,11 所高校专职研究生辅导员59名,兼职辅导员也只有130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和兼职研究生辅导员的比例为1:2.2,比例严重失调。兼职辅导员在辅导员队伍的归属感弱,身份认同感不强,工作中出现问题缺乏沟通,很难真正融入研究生辅导员队伍,长此以往,工作热情难以调动,影响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开展。

(四)配备不合理,专业化程度偏低

教育部43 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应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并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为加强研究生辅导员的管理,“被迫”配备研究辅导员,引进或者转聘不少的专职和兼职研究生辅导员,降低了研究生辅导员配置的要求,导致研究生辅导员队伍配置不够合理科学。

目前,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年龄小、职称低,深受导师等培养因素影响,严重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分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在政治素养、思想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达不到工作的要求,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和职业指导师背景的辅导员少之又少,加上辅导员扮演的角色过多,业务培训缺乏针对性,少有的培训也是跟从本科生辅导员的培训等,导致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程度偏低。

(五)弱势地位明显,职业成就感低

中央有关辅导员的政策文件中,多次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位工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 号)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职为骨干、专兼相结合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6]大部分高校,和本科生辅导员一样,研究生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过多,所承担的具体工作内容繁杂,涉及学校诸多的工作部门。学校的相关部门在推进本部门工作时,可以随时管理或调动辅导员。相比本科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得到的关注和认可度更低,研究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和依赖程度更低,在有的导师眼里,学生搞好科研即可,研究生辅导员可有可无。辅导员队伍在高校的地位逐年提高,但是相对本科生辅导员而言,研究生辅导员无论是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还是在学校中的地位亟待提高。

研究生部或研究生院、学工处、分院党委等,研究生辅导员都要对其负责,兼职辅导员涉及的管理部门更多,处在工作基层,当这几个部门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研究生辅导员左右为难。由于高校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矛盾不断涌现,作为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者,由于涉及多方面的利益,研究生辅导员无所适从,长此以往职业认同感降低,归属感减弱,成就感不断降低,自我实现的需要难以满足。

二、建立和健全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发展机制,配备专业化的思政队伍

我国研究生规模已处在世界前列,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带来诸多的问题,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是“成长的烦恼”。我们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建立和健全研究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机制,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备专业化的队伍。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指导

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充分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参照本科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内容,出台具体明确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科学量化研究生辅导员的配置比例。地方主管部门要根据本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照顾所辖高校研究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指导性政策。

(二)建立和健全研究生辅导员发展机制,建设专业化思政教育队伍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专业化的思政教育队伍,解决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所面临的问题,构建和完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发展机制是根本办法,是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机制,应包括队伍的专业化、稳定性,保证研究生辅导员的发展渠道畅通,改变研究生辅导员的弱势地位,提升研究生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认同感,满足研究生辅导员的自我发展需要。

1.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完善研究生辅导员的选用聘用制度

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立足学校实际,循序渐进,完善研究生辅导员聘用制度和专职兼职的配备比例。高校领导要充分重视研究生辅导员的重要性,从长远和大局出发,借鉴本科辅导员的选聘机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辅导员的选聘制度。根据目前各高校研究生的发展规模,全部配备专职辅导员有点难度。诸多高校各学院的研究生规模两极分化,类似这样的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专职和兼职辅导员的配备要合理化。在安排兼职辅导员时,要优先安排有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老师担任,保证兼职辅导员“不外行”。

2.加强政策落实要坚决,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

各高校要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 号)文件精神,根据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尽快“设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组织实施全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决落实教育部43 号令,明确研究生辅导员的考核管理部门。依据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校要着眼长远,把研究生辅导员管理考核工作归于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有本科生辅导员兼任研究生辅导员的院校视具体情况明确一个管理考核部门。在进行年终考核时,学校人事处可参考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研究生辅导员的考核,给予一定比例的优秀名额,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认可管理部门对辅导员的考核,避免对研究生辅导员的多重考核。

3.打破职业发展瓶颈,完善研究生辅导员的发展机制

研究生辅导员的流动不可避免,各高校要主动适应研究生辅导员的合理流动性,一方面积极为研究生辅导员争取更多的支持,留住优秀的研究生辅导员;另一方面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或者预案来应对这种流动性。各高校要将研究生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落到实处,疏通研究生辅导员的发展渠道,提高辅导员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促进研究生思政工作。各高校应该立足国家政策,形成本校特色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形成研究生辅导员的发展机制,而不是仅仅按照普通教师的评定标准来要求研究生辅导员。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正处级、副处级的辅导员,改变研究生辅导员的弱势地位,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高校要构建良好的培训平台,一方面要对研究生辅导员定期培训,另一方面要给辅导员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包括和本科生辅导员的交流,和校外辅导员的交流。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定期举办辅导员沙龙,交流工作心得和经验,促进辅导员的共同成长,提高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注释: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0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2019-6-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753.

[3]蔡茂华.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有效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13,(8):26-27.

[5]胡金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71.

[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EB/0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5/201011/t20101117_142974.html.2019-6-22.

猜你喜欢
本科生队伍研究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大雁的飞行队伍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