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视角下南平市政和县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2019-11-28 14:31贺莹张惠珍林耀鑫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政和县旅游文化

贺莹 张惠珍 林耀鑫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1 概述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极大地推动了后现代社会生活中休闲娱乐产业及观光产业的更迭,也给地方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带来农业发展的改革,使产出比以往更容易满足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与休闲文化产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当前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要,开发商就要把握新技术、新热点,针对现阶段发展进行全新的战略布局,即企业要逐渐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以获得更好的应变能力。

本文从体验经济视角出发,通过对南平市政和县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形成了以“体验自然、放松身心”为导向的文化旅游型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构建了“打造工业遗产文创园多元化、建设地方性博物馆、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以期望政和县能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的附加值,更好地带动该县经济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2 南平市政和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困境

2.1 当地经济发展缓慢

尽管政和县经济持续增长,但与福建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仍属贫困县,加之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关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意识不够强烈,导致其农业发展多方面考虑不成熟不全面[1],尚未开发农业的旅游观光和休闲体验功能,进而引发相关投资严重不足。

2.2 乡民思想认识不足

从农业领域直接进入服务行业,大多数农民属于“半路出家”,文化水平不高,对体验经济及观光农业旅游的认识不足,缺乏服务意识。要使政和县的物力、财力、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需要合理规划这些剩余劳动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体验型农业旅游,这样才能使乡风民情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引导政和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目前政和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在交通方面,缺乏景区对外的交通脉络,景区内道路建设也不完善。景区、景点的旅游接待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周围的游客集散地、旅游接待点、酒店宾馆、农家家庭旅馆、民宿数量不足,缺少现代旅游设施辅助设备等。

2.4 旅游产品良莠不齐

政和县经营茶、竹、酒的商户虽然数量多,但是大多为家庭作坊,企业数量少,尤其是缺乏能够主导当地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这些为数不多的企业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企业经营者经营观念无法与时俱进,缺乏系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厂房简陋陈旧,导致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差,把控不严。产品良莠不齐,直接导致输出少,经济提速缺乏原动力。其次,企业缺乏建立和保护品牌的意识。目前已有的为数不多的品牌缺乏知名度,没有特别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的品牌推广意识薄弱。多数小企业仍在采用所谓的“通用”包装,包装材料差,样式缺乏新意,辩识度低,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

体验经济游客的消费行为具有四种特征,分别是个性化、情感化、参与化以及求知化[2],当下政和县文化旅游产业尚未围绕游客的消费行为特征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改造。

3 体验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政府角色转换

政和县基层政府应当转变角色,成为“资源掌控、组织实施”的角色,由社会管理者转变成“提供服务、制定规则、协调关系和依法管控”的服务提供者。政府应以引导者和支配者的身份立足,正确梳理社会资本、外来创业者、家庭农场经营者等主体间的关系。同时要保障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积极整合当地文化旅游产业,激发乡村活力,引导当地民众的共同参与,培养其认同感,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

3.2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首先,要注重乡村精英的回流与培育。积极出台人才优惠政策,吸引乡村精英回流,使返乡和留守乡村的青壮年进一步发挥自身潜力,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承担起承上(政府)启下(村民)的作用。同时,乡村精英亦可以成为当地公益合伙人,利用自身积累的社会资本以及在乡村的内外关系上的优势,连接更多的外部资源,从而推动乡村的社会资本自下而上地积累与拓展[3]。其次,要尽快从“输血式”发展变成“造血式”发展,重视村民参与。由上而下推动村民成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主体,提供适合岗位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还要积极动员农民参与到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来,通过销售农产品、土特产品等方式增加收入,切实让农民从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3 引入社会资本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运行要依赖“多方合作、互利共赢”,要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成为发展框架[4]。政和县可以通过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社会资本,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可以通过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提高资本运作效率。总之,要想方设法地通过政府、企业、村民、游客的共同参与,来推进政和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3.4 完善基础设施

乡村文化旅游的运营可以适当借鉴城市运营的模式。 以体验经济的视角来看,政和县村庄风貌整治、环境质量整治等还需提升力度和效率。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政和县要尽快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综合环境的整治,要向着乡村发展与旅游发展相互渗透的综合发展目标发力,吸引更多城市游客。

3.5 挖掘“在地”元素

目前国内对于乡村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过度追求利润,致使这些景点大多千篇一律,商业化、庸俗化、泛滥化和低级化趋向比较明显。要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就要关注消费者的外在体验的舒适度和内在感官阀值。从构建到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尽量挖掘“在地”元素,创造鲜明的文化属性,要带来新鲜的文化旅游体验,运用符合当地特色的主题和美好的意象来填充文化旅游体验活动,塑造具有民俗民风的景区景点。要引入文化符号、人文故事来彰显当地风土人情,深耕“在地化”要素打造出来的文化旅游项目。要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才更能赢得体验者的青睐。更好地避免同质化、商业化。

4 南平市政和县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构建思路

4.1 打造工业遗产文创园

政和县充分利用其废弃工厂,打造工业遗产文创园区。对于这些遗留的废旧工厂,政府并不是一味拆迁,而是寻求二次价值转换。政和县利用工业遗产里的旧建筑去深挖历史文化故事,打造“茶乡酒镇”。目前完整保存的酒厂、茶厂、竹厂代表了政和县近代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历史,更传承着政和县百姓的珍贵记忆。通过工业遗产打造的文艺场所,既有户外宣传空间又有室内商业空间[5]。户外宣传空间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文艺市集活动、承办文创园区展览演出、邀请名家讲座,形成名气与吸引力,从而吸引周边人们前往政和县。室内商业空间可以入驻特色店铺,制造浓厚的文创氛围,或者打造出满足人们吃喝玩乐和慢生活的创意聚落。既满足游客的审美体验,又提升工业遗产型文创园招商潜力。

4.2 建设地方性博物馆

建设地方性特色博物馆,将其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可以满足体验经济下消费者教育体验的需求。在这个方面,可以借鉴福建漳州的天福茶博物院。天福茶博物院于2002 年建成开院,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是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整个茶博物院分为主展馆、中国茶道教室、日本茶道馆和书画馆四大展馆。结合茶历史和地方茶文化建成,通过茶博物院可以让游客缔结茶缘、感受茶情、学习茶文化、了解企业文化,并进行休闲购物。

政和县建设的地方博物馆可以分为展览前区、门厅、序厅、陈列室四部分。

展览前区:博物馆建筑的外部环境,如馆前的广场、绿化地带、街道等,可用来烘托政和县地方形象和地域特征。馆前的广场可以摆放民俗生活和工艺工序雕像,绿化地带可以混合种植政和白茶与灌木。

门厅与序厅:可作为联系陈列室与馆外空间的桥梁,起到引导参观的作用。在门厅与序厅,应合理设置咨询服务台、参观导引图、导向标识牌等设施,可以适当开设文创产品纪念商店,售卖政和的竹艺工艺品和白茶伴手礼等。

陈列室:可以设置茶、竹、酒等地方特色产品的展馆,展示政和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史并宣传政和特色产品的工艺特色。还可以整合政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更好地宣传红色文化旅游。整个陈列室应当做到收放自如,步移景换,要处理好衔接点和过渡区,设置观众休息区,使参观者感官和精神舒适。总而言之,整个政和县规划建设还需综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朱子文化、道教文化、茶竹文化、饮食文化等,还应当引入地方企业参与建设。

4.3 发展“在地化”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的出现离不开人们在现代都市快节奏生活下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之后,渴望远离城市回归农村的需求[6]。政和县要基于“在地化”元素打造休闲农业体验区,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资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生态旅游。

政和的茶产业就是典型的“在地化”要素。政和县可以建设“茶产业观光工厂”,发展庄园式体验,设置采摘体验区和加工体验区。首先,景区工作员工可以带领游客体验摘取茶叶的乐趣,展现原汁原味的当地采摘民俗,达到放松身心又学习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其次,景区员工还可以带领游客观摩茶叶摘取、制作加工过程,让游客直观地观看茶叶采青后的后续工艺,包括发酵、杀青、干燥、精制、包装全过程。还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茶叶的制作加工和包装的每一个环节,使其在参观工厂生产过程及手工体验之后,愿意为产品的高附加值而买单,进而带动产品的销路。

5 结语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发展,新时期农业附加值的开发需要借力体验经济模式,通过第一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形成体验经济是大势所趋,前景广阔。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引入体验式服务,开发集休闲、审美、教育、体验功能于一体综合性项目必将为政和县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对政和县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政和县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政和县生态资源林业运营中心揭牌运行
谁远谁近?
闽北革命老区“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推进会在政和县举办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