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9-11-28 14:31程星晶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导向办学课程体系

程星晶

贵州理工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不能固步自封。因此,高等教育要对外开放,而中外合作办学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在中外合作中构建出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则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则从系统论的视角下进行分析。

1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构建概述

所谓的课程体系,就是指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作为主要指导,将教学中所需要的课程作为教育要素,并对这些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及优化,以此在教育教学的动态过程中,使国家制定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也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规格的具体体现。对于课程要素而言,其本身则是以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为教学核心,基于此,中外合办的高等教育在对相关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要将课程核心要素融入整个课程体系之中。

另外,不同国家之间有着极大的文化差异,这也会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当中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本身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烦琐的活动,且课程体系结构也比较繁杂,具有极高的综合性以及系统性,这就使得课程体系的构建难度大大提高。因此,若想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中外合办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就要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深入的了解,还要对相关课程体系知识理论进行全面的掌握,抓住构成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进而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课程进行科学的整合,并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使其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2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矛盾

第一,学术课程导向与社会课程导向之间的矛盾。所谓的学术课程导向就是指崇尚学术的课程价值导向,以认知教育为主的教育价值观;而所谓的社会课程导向就是指服务社会的课程价值导向,认为课程的构建要以服务社会为中心。对于中外合办的高等教育教学而言,其不仅要满足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要能够培养出我国各领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以此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提高。基于此,中外合作办学这一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极大程度上体现出社会课程导向,其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也会引进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又体现出一定的学术课程导向。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外合作办学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课程体系的价值导向进行统一,避免授课时在价值观念上自相矛盾,影响社会人才的培养[1]。

第二,我国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着依附性与独立性之间的矛盾。我国之所以开展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借助外来的教育资源,提高我国自身的办学水平及能力。但是,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过程中,中方教育管理者普遍具有依附性,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引进了一些外方课程,并且还将外方的相关课程目标、体系等生搬硬套在整个中外合办的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而我国作为合作的主体方,其课程体系却缺乏本土特色,导致我国自身的课程体系缺乏独立性[2]。

2.2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失衡

我国在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度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其中就有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课程占比数提出的“四个三分之一”要求,而且这已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评价标准。 而中外合办的高等教育教学中,广泛存在着若干门外方课程学科融入中方现有的专业课程系统中的现象。 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教育文化就是其中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中,两个国家之间会在课程系统、教学管理组织形式、专业学习方向等各方面出现差异,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中外合作办学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在引进外方的优质课程资源时,中方教育管理者会比较重视课程引进的数量,忽视课程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于引进的相关课程也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与完善,以至于一些引进的课程无法有效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之中。 另外,在对引进课程的选择上也缺乏相关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为中方引进真正的优质教育课程资源,致使整个课程体系出现失衡的情况。 这样的中外合作办学,在审核过程中也不会达到相应的评价标准。

3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3.1 将学科导向与社会导向相结合,构建以中方为主的中外合办的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将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内容引入国内,借鉴其中的优秀教育经验。但是,对于引进的教育资源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进,使其能够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国情,以此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发展,培养出能够服务于中国社会的人才[3]。基于此,中外合办的高等教育教学需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之上,顺应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以此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对于中外合办的高等教育教学来说,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国家情怀培养放置到高于国际视野培养的位置上,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整个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将我国在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国家,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祖国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与此同时,还要将国际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国际形势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国际视野,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综合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由此可见,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对学术课程导向与社会课程导向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之相互协调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素质能力。另外,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中方的办学主权要高于外方,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引进外方课程教学资源,并且在引进时要适度,不要过度聘用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在使用外方的课程资源以及对外方的课程资源进行学术评价时要把握一个度,避免中方的主流意识形态被西方国家的软文化所侵蚀。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中方为主,降低中方的依附性,促进中方教育独立性的提高[4]。

3.2 提高引进外方课程资源的合理性,构建完善的中外合办的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中外合办的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在构建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合理引进外方的课程教学资源。对于一些基础性的课程来说,如公共课以及基础的学科课程等,其本身不仅具有基础性,还具有一定的经典性。基于此,在对学生进行这些课程的授课时,基本上不能聘请外教,因此,要减少外教的引进;而对于一些专业性以及实践性比较高的课程而言,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前沿性,比较适合外教授课,学校可以适度地引进外教;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课程时需要将范围重点放置在专业核心课程上,这些课程的知识理论及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第二,提高融合的有效性。不能直接将引进的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中,要选择其中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对其中优秀的课程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并抓住引进课程的融合点,使其能够合理地融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5]。

第三,在国际视野下进行中外课程的融合创新。中外合办的高等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因此其课程体系也要随之创新,在课程教学模式、手段、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得整个学校形成国际化的特征,并达到国际化的标准,以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在教育教学中,课程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载体,其中的课程目标就是国家社会为培养所需人才所制定的科学标准。由此可见,课程的设置在整个教育教学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对课程体系的构建予以重视。

猜你喜欢
导向办学课程体系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