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小观察家的“画语”看幼儿生命的自我创造

2019-11-28 07:20郑洁江苏省扬中市兴隆中心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30期
关键词:画语观察家管子

文/郑洁 江苏省扬中市兴隆中心幼儿园

在幼儿园的一角,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孩子围坐成一圈,趴在地上看雨前出现的蚯蚓;在娃娃家里乐此不疲地扮演着爸爸妈妈,在医院里做着医生和病人;独自一人念念有词,“我的衣服怎么又变短了”;两个小家伙在说着什么,忽然其中的男孩哇哇大哭起来,原来是小女孩不接受和他做好朋友……

这样的一幕幕实在太多,孩子们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他们总是会萌生出好奇之心去探索。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人、独特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告诉我们:我是一个自由的人,我要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做自己感觉的主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做自己心理的主人,做自己认知的主人,做自己精神的主人!我需要完整地成长,要自己创造一个完整的自我。

孙瑞雪在《完整的成长》一书中指出,儿童完整地成长要依靠精神胚胎,并借助于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等结构,创造一个自我,所以完整地成长的核心点在精神胚胎和自我。

一直以来,人们更多的时候都是站在成人的视角在观察儿童,发现他们的需求。而今天,我将从“儿童本位”出发,正视儿童,发现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我将通过实际的案例来一一阐述,像王开岭在其书中写的那样:“向儿童学习。”

一、发现问题,正视“儿童立场”

身为幼儿园老师中的一员,你是否也或多或少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如“女孩不太会搭积木,男孩搭积木比女孩搭得好”“女孩在表演区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创意”。再比如,在和孩子们共同进行班级主题墙布置的时候,存在“孩子们摆放得不整洁,不够美观”“内容与主题不符合”等顾虑,这样的经验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脑海,让我们形成固化思维,忽视或无视儿童,没有深层次地去思考:孩子为何这样做?他们想要什么?

无疑,这些重重疑虑无形中削弱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减少了幼儿的创意思维,让我们的教育也大打折扣。

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组或改造”。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他的教育思想倡导要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由小到大分为4个层次: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4个层次的环境系统对儿童发展产生从直接到间接的影响。我们需要认识和理解儿童“生长”中的重要环境,如:重视亲子陪伴成长的环境,形成融洽和谐的师幼、同伴关系环境,善于综合利用周围自然与社区文化资源环境等。陈鹤琴先生倡导的“活教育”思想,在目的论中提到:“创新能力,让我们的思维活跃,让我们学会突破,有所创新。”课程论中倡导:“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学论中指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如何释放幼儿的天性,让其可以自我创造与成长,我们试着这样做——“我是小小观察家”。

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与生俱来的求知欲,让他们会像科学家一样致力于探究活动。我们给幼儿提供从经验中学习的机会,以其学习和探究的规律、特点为基础,关注幼儿自身的想法,注重其对概念的建构,同时以讨论、表达、特征表现和反思作为活动中构建理解和发展概念的重要途径,提倡互相学习,注重提供观察的计划,确保他们的游戏和想法受到关注、深化和挑战。

案例1:“变”

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悄然增长,最让他们惊奇的莫过于发现自己在不停地变化、长大。同时,他们在体验自身变化的过程中开始关注周围世界的变化,用眼睛捕捉、用情感体验每一种事物的变化。其中,他们对自己最熟悉的自然生活场所等环境的关注度应该是很高的。于是我想到了“小小观察家”这一概念,紧紧抓住暑假后幼儿自身和教室的改变这样有利的“触发点”。就这样,一场名为“变”的小型分享会就此展开了。

欣欣:我们班放衣服的筐子变了。

多多:钢琴也不一样了。

小雅:老师的头发从长发变成了短发。

艳艳:玩的玩具不一样了。

洲洲:挂钟从方形的变成了圆形的。

诚诚:墙面变了颜色。

琪琪:还有,还有,我们的老师也变了,张老师变成了李老师。

轩轩:我们长高了。

可乐:老师,我变白了。

……

随着这样的讨论话题越来越多,大家有了与其他人分享发现的想法,“怎样把我们的发现表现出来呢?”“可以说给别人听。”“可以画出来。”“还可以用照相机或者手机拍出来。”……最终,他们自然分成两组:A组选择用照相机和手机记录,B组选择用绘画来记录。

“小小观察家”开始工作啦!他们拿着照相机、手机,认真观察、交流、拍摄。“大树长出红叶子了。”“这里多了一块黑板。”“这个玩具原来不是放在这儿的。”……随后他们来到了中一班、中二班的公共走道,故地重游,立马又发现了很多变化:“我们的表演区上多了瓢虫装饰。”“原来的消防区不见了,这是卖吃的东西的小店吗?”“还有海带呢。”“自然中庭里面的桌子也变了,位置不一样了。”……回到活动室后,他们不停地分享新的发现。

小小观察家们从自我出发,在找一找、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的过程中了解并关注到自身的变化、他人的变化;从认识班级小空间的变化到认识幼儿园大环境的变化。此时,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幼儿提供环境,这样的环境是自由的、有爱的、有序的、真实的、自然的,让幼儿的成长发生在一个完全真实的系统里。我们尽可能地满足他们渴望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鼓励他们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并在探索事物变化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这样的幼儿常常善于捕捉真实,而正因为如此,他们就更善于遵循真实来行动。

案例2:“我长大了”

1.该怎么表现“我长大了”呢?

我们长高了,变大了,衣服也变短了,我们怎么来表现自己长大了呢?大家商量了起来:“要画一点高的小朋友,再画一点矮的小朋友。”“记得要画开心的嘴巴,还要翘翘的。”“手举起来就代表长高吧!”“快来帮忙,我们要做立体的人!”

“瞧瞧,这是我们用吸管、纽扣、亮片、皱纹纸、纸黏土……好多材料装饰的长大的小人。”

2.用“写信”的办法告诉其他人:“我长大啦!”

“我用家里墙上的尺量量,我长高了。”“我吃饭吃得比以前多,现在还会用筷子呢!”“我上小班时穿的鞋子都不好穿了。”“我的衣服嫌小啦!”“裤子变短了!”……

3.在海报上留下我们的记号!

“我知道,这红红的是印泥,用它来摁上我们的手指印吧!”“你能数得清这上面有多少个拇指印吗?”“你知道哪个拇指印是我的吗?”“我自己都忘记哪个是我摁的啦,实在太多了,怎么办?”

4.拇指印上变一变,变成我的印章啦!

“瞧瞧,这是我添画的鸭子标记,这是我的小兔子,这是我的大西瓜,这是一棵树,这是小蚂蚁,这是蜗牛,还有好多呢,我就不一一说啦!下次你们一看就知道哪个是我摁的啦……”

整个海报的创意由幼儿发起,师幼共同合作完成,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人,再也不是游离于班级环境创设之外的欣赏者,而是环境的创造者。一个充满探究的环境会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试着去寻求答案。它强调用适宜的身边工具和合适的时间来观察和收集证据的重要性。这里充满了不断丰富的对话和工作记录、照片、图标和展板等。幼儿借助“画语”,通过小组或大组讨论的形式分享各自观察的内容和想法,彼此分享关于探究某一概念或现象的想法。

上述两个案例一个是户外及室内探究,一个是对自身的探究,这是一种创造之火。它们借助幼儿的身体、意识才能够得到表达和满足,这个过程就是将幼儿隐藏在身体里的生命力肉体化、人性化的历程。实际上,这个历程同时还在悄无声息地帮助幼儿创造着一个伟大的东西,即“自我”。

蒙台梭利说:“在幼儿的生命里,每当他有意地做某件事的时候,这种力量便会进入他的意识中,意志便开始发展了。”上述探究活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吧!

二、智捕契机,激发“儿童认知”

案例:“管子变身记”

幼儿探索管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9月下旬,班级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管子,并投放在门口的“管子资源库”中,区域游戏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材料,进行管子探索。

1.管子上的绘画掉色怎么办?

9月21日,琪琪和呈呈在美工资源库选择了两个大型的PVC管带到美工区,用炫彩棒和水彩笔进行绘画装饰。

今天的小观察家是艳艳,她拿着 “观察员记录本”开始记录。

在饭前分享环节,同伴之间展开了讨论:呈呈、琪琪在PVC管上用蜡笔来画,可是画的画很容易就会被袖子蹭掉。

一番讨论后,琪琪和呈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水粉颜料来画。

2.班级环境大改造。

在资源库那儿设立了一个“管子探索区”。自主游戏时,小观察家们也总喜欢来到这儿观察、记录。随着小观察家的加入,“管子”主题也变得更加有趣起来,幼儿在主动选择、体验和同伴评价的过程中,对探索管子的需求也越来越浓烈。

这是认知过程的第一步:本能的兴趣。

第一阶段:通过对小观察家们的“画语”解读,在激发本能的兴趣后,在主动观察、记录中,他们开始用感官和经验加以组织整理,梳理概念,于是,他们的需求推动了主题的进程,也进一步加强了和同伴一起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穿过管子?

11月10日,小诺、函函、源源和朗朗想来探索关于软管的秘密。他们在教室内找来了一些辅助物品,想试一试什么东西能穿过这些软管,并做了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东西能不能穿过管子是由自身的大小和管子的粗细来决定的。

第二阶段:从内在有序的系统到对未知事务的兴趣,开启了新一轮的认知。

游戏时,幼儿发现资源库中管子越来越多,但是摆放得过于杂乱,他们根据管子的材质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一次游戏时,小观察家杰杰观察到源源和朗朗把一个小毛球塞进软管中取不出来了。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并加入他们,最终一起把毛球拿了出来。

11月22日早上,多多从家里带来了一个充气筒,兴冲冲地对我说:“老师,你知道吗?这是充气筒,可以给气球充气的。看到这个蓝色的软管了吗?就是通过这根管子充气的。用脚踩一踩就能够有风了。我就把它也放在资源库里吧!”区域游戏时,源源和可乐来到管子探索区,他们选择了充气筒和几节PVC水管,他们要做什么呢?

原来孩子们想知道这个充气筒到底是怎么充气的,它真的能够出风吗?接了很长的管子还能够出风吗?于是两个人就各站一头,一端用充气筒充气,另一端感受有没有风。试验成功后,可乐说:“真的有风呢,吹得我的脸都有点痛了!”航航和轩轩看到后,也想来试一试。

第三阶段:基于经验、以前的概念、判断及辨认的兴趣,用软管和PVC管的组合材料进行游戏是孩子们的新尝试。充满童趣的“画语”让人忍俊不禁,也让我惊讶于幼儿的观察力和对材料的创造力。在观察和游戏中,幼儿逐渐明白管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非常重要的用途。

12月6日,源源、朗朗和小诺来到管子探索区,他们想要搭建一个车子的轨道,经过筛选后,觉得硬的PVC管更适合。刚开始,他们尝试拼了一个平的轨道,把组装的小汽车放进去后,想用手动推进的方法,发现比较困难。小诺说:“不如我们举起来吧。”他们试过后发现,小车能够落下来了。但朗朗觉得每次都举着的话太累了。源源想了个办法,在轨道下面用管子垫高,像一个小山坡一样。试验后发现非常成功,小车不但能够滚下来,而且速度还非常快。底下的管子垫得越高,小车下落的速度越快……

第四阶段:从感觉开始,经过心理活动,到建立概念,再到概念的应用,用简单的逻辑组织与语言,正式开启完整的儿童认知途径。

一段时间后,幼儿开始热衷于探索轮子的滚动以及滚动的多样化轨迹和可能性。

在一次一次游戏后,幼儿更加有耐心,懂得与同伴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寻找游戏时发生的问题:轮胎为什么出不去?怎样才能快速地冲出去?改变轨道会怎么样?把轨道中间分开,轮胎还可以沿着轨道走到最后吗?中间来个“小山坡”怎么样?加上陷阱是个不错的选择吗?……从开始的“单一轨道”,到“立体轨道”,到“断层轨道”,到“单一陷阱轨道”,再到最后的“终极多陷阱轨道”,幼儿充满灵气,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调整,创意出这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玩法。我为他们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深深地为他们的创意惊叹。

在整理幼儿的观察日记时,小诺的观察日记给了我惊喜:9月25日搭建管子,10月11日玩“谁能穿越管子”,11月8日的“充气筒和风”,12月6日的PVC轨道搭建,小诺把整个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回顾这段时间,幼儿以小观察家的身份参与了课程探索,大家都收获满满。

成人的观察,是洞悉幼儿行为发出具体动机的必要动作。儿童的世界,成人并不能从主观上去判断,而是通过幼儿日常行为去解析,发现他们关注的问题和需求,得到结论。“画语”解读作为一种新尝试,为主题的探索与游戏的交流、分享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让所有的幼儿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共同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激发继续游戏的愿望,延续游戏中的快乐。“画语”让成人更便于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和经验获得,有效地指导他们,让他们能高效地学习、游戏,从而,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引导、合作等,开启幼儿多元潜能,挖掘每个幼儿的特点,因人而异,促进其个性化地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快乐地学习与创造。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幼儿借助于内外两个环境,将自己真正的存在,将自己生活的点滴通过一举一动中创造出来,这个把自己创造为人的过程就是幼儿的创造性工作,幼儿在创造一个自我。《学会生存》中说道:“人越是忠实于自己,他越是紧密地遵循他的天性法则和他的事业,他就越会接近于人类的共同事业,此外还能更好地与别人交往。”让我们学会走近幼儿,助他们实现生命的自我创造。

猜你喜欢
画语观察家管子
巧取乒乓球
Associations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cancer: A cohort study
观察家们是时候展示真正的技术了
小小观察家
雷人画语
雷人画语
病毒“观察家”
英国《观察家》8月1日封面文章乔治·奥斯本,霸权在握
滚球游戏
雷人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