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课堂过程评价解析

2019-11-28 02:01王敬德
求知导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小学数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结构化教学理念开始被教师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数学基础和能力的前提下,站在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完善学生对原有数学知识认知的结构,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运用数学知识,在思考的过程中举一反三,从多角度认识数学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通过结构化教学来真正实现学生结构化的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课堂评价解析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5-0016-02

引    言

小学数学是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数学是一门较为基础的科学,对学生以后各学科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数学是小学里的主要科目之一,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学好数学很关键。如今,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师很容易被小学数学教材的课时划分限制,不能站在教材整体的高度对知识进行划分和归类,从而割裂了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偏离了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1]。此外,由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缺乏整体上的设计,策划的视野不够长远,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长期培养。任何思维的形成都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数学思维习惯进行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也应加强自己的能力,树立系统化的数学教学观念,将不同领域的知识通过整体架构有机渗透,并融入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整体提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展开分析。

一、加强学生连续学习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哪些方面的学习还有不足,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教师应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经验以促进其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每组围绕数学核心知识内容进行自主探索,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数学知识不能只是分散的学习,而应该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更方便地提取和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学生需要认识和了解小数代表的意义以及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学习能够使日常的计数更为精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对旧知识的回顾,让他们在课堂中把握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回顾之前学习整数的知识,然后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想一想平时在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小数,并以超市的商品价格标签作为例子,说明生活中为什么会有小数的存在。通过对之前整数知识的回顾,学生能够认识到更多数字,感受到计数知识的丰富。学生对知识连续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提高学生联系不同知识的能力

万事万物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即使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也存在间接的联系。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通过思维将学到的知识关联在一起,能够巩固之前已经学到的知识,也能够使新知识得到良好的吸收。结构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对横向知识、纵向知识的关联,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个人经验的沟通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是科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学生在每课时、每单元中学到的知识都是零散的,所以提高学生联系不同知识的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之间的关系的印象,也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学生形成联系数学知识的思维对他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促使他们自觉联系不同模块的知识,把细碎的数学知识通过联系构建起整体的认识,从而更加方便快捷地调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材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和“多位数乘一位数”中,都涉及乘法的运算。这是小学数学不同阶段教材中的内容,但是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两节课程内容联系起来,总结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是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需要教师立足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来把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引发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提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和迁移能力不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要随意否定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在数学问题上多进行思考和联系,把知识结成网络,以更好地吸收和认知数学知识。

三、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数学学习是不断深化吸收知识内容的过程。通过对小学数学的不断学习,学生会积累大量数学认识,也形成了应用数学的能力。结构化教学对数学知识的吸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归类和概括,并对所学到的数学方法与思想进行提炼,从而把这些内容变为精细和理性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在总结中能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对数学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见解和创意,养成数学知识归纳和总结能力,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在总结归纳完毕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首先肯定学生对知识的总结,然后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列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更好地解决数学知识总结和归纳过程中的问题。这样,学生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加以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单位之间的进率、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关于立体图形的知识,然后摘抄在本子上,在平时多看、多记忆,这样在平时多总结数学知识,能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吸收和运用,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更灵活地运用,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这也是归纳和总结的主要作用之一。

总结和归纳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一种方法,这对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很重要,所以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为学生提出数学学习的建议,使数学知识的建构更加合理。结构化教学提倡学生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规律来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内容结构和方法结构,最后完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也便于教师从整体结构上进行把握。

結    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结构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的结构化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努力。教师要用结构化教学的方式把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小学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也要在知识结构化的过程中通过联系和总结的方式不断整理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这是一个更为高级的学习阶段。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还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真正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结构化,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和习惯的正确培养,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也应该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观念,自觉实施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结构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颜春红.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课堂过程评价解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02):49-53+57.

作者简介:王敬德(1975.9—),男,安徽阜南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结构化教学小学数学
引导探究,开展结构化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结构化教学探讨
结构化教学,彰显数学整体系统的教学力量
让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善用关联思维 促进主动思考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