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素养,有效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2019-12-02 08:23丁玉娟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师素养教学方式

丁玉娟

[摘   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思考怎样有效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只有提升自我素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及模式,才能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究、自主分析、自主欣赏评价作品。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教师素养;图像识读;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7-0010-02

欣赏课教学一直以来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难点,从省市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不难看出,选择上欣赏课的教师并不多。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思考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显得尤其重要。美术学科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首当其冲的就是“图像识读”,读后达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最后升华为“文化理解”。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素养大部分都是从美术欣赏课上获得的。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只有提升自我素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及模式,才能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在现在的形势下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美术教师要有图像识读的能力

为什么很多美术教师都感觉教材很好,但又感觉很难开展教学?原因在于,美术教师自身对于美术及美术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

如果总是抱着技能目的性去学习美术,那永远只能停留在手头上的功夫,且不会走得深远,只有提高了眼界,才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一百多年前,丰子恺先生就提出,“美术是为了眼睛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越是文明进步的人,眼睛的要求越是大”,“人为了有眼睛,故必须有美术”。美术最重要的传达在于视觉信息的呈现,静态、动态、立体图像是美术知识的重要载体,学生经常性的视觉阅读可以有效地补充教学和记忆中的不足,同时还能激发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加大学习的深入程度。由此看来,美术教师要把图像识读带给所有的学生,它是一种基本的美术素养。有眼睛才有美术,培养学生眼睛看东西的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视觉养成教育,而视觉养成教育开发的是学生的右脑(艺术思维脑),可以说美术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培养图像识读能力的过程也是视觉经验的积累过程,美术教师经过系统的美术学习,掌握了大量的美术学科知识,在观看作品时,有经验的教师会立即反映并联系到作品。除了经验外,教师还必须有丰富的美术常识,广泛和较为深入的美术史知识,能对美术作品进行识别、分析、解读、判断等。我们要理解美术作品,就要先理解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基本美术知识层次纬度,即美术常识、美术学科知识、美术理解。美术常识就是作者、作者国籍、作品名、作品画种、作品年代、作品风格等。美术学科知识包括作品内容、美术语言、形式构成、应用的美术法则等。美术理解包括:1.作品内容和时代背景、思维思想的关系;2.作品中美术语言、形式构成的表现力,即时代、风格特征;3.应用的美术法则对作品主题、表现力的作用。图像识读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

二、美术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眼里有学生,要了解学生。美术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应对学生这一阶段的美术兴趣和美术能力进行透彻的了解后再实施教学,而且在具体的欣赏阶段,也要考虑学生的感受。现在学生的知识量已经和以前的学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各个地区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都存在差异。在美术欣赏的时候,作为还没有经过系统美术学习的学生,他们看不到美术教师所看到的东西,如美术作品的构图、明暗、用笔、用色等,也看不出作品中美术学科的要素、形式美感等。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可以尝试先引导学生自我感受,然后再逐步渗透美术学科的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步认识,没有对错,把“初心”留住很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2.把图像解构,提炼出美术学科方面的知识。每位美术教师都是经过系统的美术学习的,对美术学科方面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因此美术教师应把美术作品中的表现解构出来,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更易理解。这种解构需要教师对作品有充分的认识后才可以完成,这里也需要教师个人的知识积累以及在教授每个作品前的充分准备(包括资料的查阅等)。如苏州园区美术教研员沈兰老师在美术欣赏课《不期而遇》中,就将整幅作品的人物动态进行了解构分析,最后人物变成了线条,变成了线条与线条的关系,简单明了,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动作表达出来的情感,进而升华到整幅作品的情感体验。

3.精选内容,以点带面。很多美术欣赏课堂上总是讲授很多内容,生怕哪个知识点没有说到,导致课堂内容很多,没有重点。其实放手给学生,在美术欣赏的时候以点带面,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效果会更好。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很科学,每节课不是知识点的罗列,而是一个具有方向性内容的指引,授课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地方特色、学生特点来选择教学活动的方式,从而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施展空间。如笔者就在八年级课程《园林·探幽》的教学中,带学生观赏苏州园林,让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水彩,走进水彩园林,再动手创造园林衍生品——花窗贺卡。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教师特点、地方特色和学生特点,将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纳入课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甚至还可以构建单元化课程架构,在几节课的教学里,对这一内容深入探究。

三、美术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新时代,网络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有什么不知道的都可以问一问“度娘”。美术欣赏的很多基础性知识、信息,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得,这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也给美术欣赏课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在课前将微课发到学习平台上,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资料,解决基本问题,然后在课上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同倾听、发表见解、讨论问题,使学生由对美术作品的“基本知道”达到“基本理解”,最终解决情感、价值取向等问题,并达到“基本运用”。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新技术可以让我们在欣赏时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把我们的视觉放大化,发现以前没发现的细节。如我们在欣赏《溪山行旅图》的时候,可利用图形处理软件将图像局部放大,作品中运用的皴法,只要将图放大到一定程度,密密麻麻的墨点就呈现在了眼前,这就是“雨点皴”的表现方法。放大图片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皴法的理解,而作品中的人物、建筑以及签名等,都是通过放大才能够被我们看清的。另外还可以用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再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这些方法都有利于教师仔细地分析画面细节,方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作品。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运用有效的方式,构建有效的美术欣赏课堂,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自主探究、自主分析、自主欣赏评价作品。

[  参    考    文    献  ]

[1]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孟沛欣,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2]  李力加.名师如何炼就名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4]  尹少淳.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6(1):2-7.

[5]  孙涛涛.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新思考[J].考試周刊 ,2012(78):187.

(责任编辑 柳   紫)

猜你喜欢
教师素养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