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95后”学困生现状调查研究

2019-12-06 13:04于小艳刘宇轩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风学困生大学生

于小艳,王 琪,刘宇轩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青年,对青年提出殷切的希望。“95后”青年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势必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体,需要有理想、有作为、有担当。而高校学困生群体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幸福、家庭的和谐、高校的学风,同时关系到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应引起高度重视[1]。

西方对“学困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国外研究多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论述分析,在学困生的教育问题研究方面也多与医学相关,采用矫治的方式[2]。我国对学困生的研究较晚,尤其是对高校学困生的研究近几年才进入人们的视线。国内研究主要从学困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帮扶措施等方面进行,对于“95后”大学生的研究较为匮乏。“95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整体上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但也存在着理想信念薄弱、内心脆弱、缺乏团队精神、过于依赖网络等缺点。“95后”学困生在数量、特点方面均有不同于以往的情况。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德州学院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样本。山东大学是一所综合类的985高校,山东农业大学是一所省属以农业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大学,德州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笔者于2017年4月到6月对9名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7份。以山东农业大学食科学院为试点,进行学困生帮扶体系实践探索。

访谈提纲和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四个部分:一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包括学校、专业、性别、学习成绩等;二是学困生基本情况,包括数量、困难程度、特点等;三是学困生学习困难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高校因素、个人因素等;四是学困生帮扶措施及帮扶效果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学困生的数量与类型

大学学习特点的改变使部分学生无法快速适应。调查显示,96.4%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遇到过学习困难的问题,而学困生是指无法完成学习基本要求的情况,各高校多以学习成绩挂科情况来界定[3]。山东农业大学对学困生进行学习预警,对累计尚不及格课程达15学分及以上,但尚未达到20学分的学生进行橙色预警;对连续两学期获得学分小于10或累计尚不及格课程达20学分的学生进行红色预警。近年来,由于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及“95后”大学生对待学习态度的改变,学困生的数量明显增多。如表1所示,山东农业大学一个学期补考后成绩统计显示,不及格总人数2014年为445人,2016年增长为661人,橙色学习预警人数从2014年的167人增长到357人,红色学习预警人数从35人增长到91人。

表1 山东农业大学学困生数量统计表

2.2 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根据学习困难的原因可以将学困生分为客观因素学困生和主观因素学困生。客观因素学困生主要包括学习基础差与家庭困难两种情况,主观因素学困生分为自制力差与主观厌学两种情况。如表2所示,87.6%的学困生属于主观因素学困生,而学习基础差与家庭困难学困生仅占12.4%。

表2 高校学困生类型调查表

不同类型的学困生有不同的特点。客观因素学困生一般较为自卑,内心渴望取得优异成绩,帮扶难度相对较小。“我也想顺利通过考试,可我来自外省,原来的学习基础就差,生活与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让我跟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有人愿主动帮助我,我非常乐意”,一位学习基础差的学困生在访谈时这样说。主观因素学困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意志不坚定,帮扶难度较大。

2.3 学困生的影响因素

2.3.1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近年来,“能力至上”“读书无用论”等观念深刻影响“95后”大学生。如表3所示,22.6%的学困生认为能力比学习重要,他们过多地参加社会兼职、担任学生干部;12.9%的学困生认为挣钱最重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兼职或创业上;20.4%的学困生认为享受大学生活最重要。受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些大学生不顾学业,把过多的精力用在他们所谓的“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上,导致学习困难。

表3 大学生对学习重要性认识调查表

2.3.2 正确家庭教育的缺失

部分大学生家长对高等教育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考大学便是孩子在学习方面的终极目标,大学课程简单并且孩子已经成人,家长不必再督促孩子学习。也有家长过于关心孩子,为孩子制定每天的学习任务,时刻监督督促,引起孩子的反感。学生工作人员表示,接触过的学习困难学生家庭,90%以上都存在教育问题,他们有的上大学前对孩子管理过于严格,导致孩子上大学后过于放纵自我;有的过于娇惯孩子,致使孩子生活学习无法自理;有的缺乏关爱,致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学习困难。

2.3.3 高校学风建设体系不健全

高校学风建设情况与学困生数量有密切联系。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对学风重视程度不够,53.7%的学生对学校学风不满意,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二是高校学风建设机制不健全,64.4%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学风建设,相关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三是高校学风建设人力不足,高校负责学风建设的一般为辅导员、教务员、班主任。调查发现,高校学风负责人员配备严重不足,35.1%的学生没见过学风建设负责老师,并且部分老师能力不足,对工作不尽心尽力,或工作方法简单,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仅29.5%的学生对学风负责教师满意,如表4所示。

表4 大学生对高校学风建设满意度调查表

2.3.4 学生缺乏学习目标与意志

调查发现,86.7%的学困生属于主观因素学困生,而94.5%的学困生表示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自身,一是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素质教育推广多年,“95后”大学生综合素养普遍提升,可应试教育并未完全取消。如表5所示,39.3%的大学生表示他们的人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清楚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去唯一的目标便是“考大学”。上大学后这部分学生短期内缺失目标与方向,他们找不到学习的意义与动力,甚至厌倦学习,每天无所事事。二是学生自制力较差,高校与中学相比管理相对宽松,部分学生出现“管不住自己”的情况,从而出现“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现象。学困生也想改变自我,89.9%的学生表示周围的学困生都曾做出过改变,但仅22.7%的学困生可坚持两周以上,多数以失败告终。

表5 高校大学生学习目标与意志力调查表

3 措施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在自身。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目标与动力,重拾自信,提高学习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解决学困生问题的根本。当然,这需要社会、家庭、高校齐心协力,共同帮助学困生。

3.1 深化教育改革,社会各界积极支持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点亮理想之灯,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然而目前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相对分离,教育目标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应试教育仍在中小学阶段普遍存在。建议国家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投入,增加教育资源,改革考试制度,加强各个阶段教育之间的交流,使得中小学阶段教育就应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及近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纠正大学生活的错误观,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

此外,社会各方面应努力为学困生帮扶提供良好的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宣传舆论的主阵地,肃清“全民娱乐”“读书无用论”“能力至上”等不良社会风气,积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环境。

3.2 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家庭教育自觉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5]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困生家庭教育均存在问题。因此,家庭教育必须引起重视,每一名家长都应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理念去教育引导孩子,尤其避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与溺爱、过于专制与漠不关心,为孩子更好地接受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对于高校阶段的教育,家庭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主动了解大学教育,帮助孩子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主动在思想“语言”生活等方面建立与孩子的交集,使孩子愿意与家长交流;二是主动联系高校,了解孩子在校表现,配合高校一起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三是经常联系孩子,鼓励督促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给予孩子足够的亲情。

3.3 构建学困生帮扶机制,促成高校教育合力

学困生帮扶机制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目标,高校应重视学风建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高校主要目标。将学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学困生帮扶工作是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要部分。二是内容,高校对学困生的帮扶应全面了解学困生的情况。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等各种群体,利用班会、谈心、摸排等各种途径了解学困生的真实情况;严格学困生的管理,严格课堂、宿舍纪律,加大检查督促力度,确保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搭建平台实行全员帮扶,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创建家长联系群等途径,畅通家校之间的沟通,获得家庭对学困生的帮扶;通过班级“一对一”结对子帮扶,争取优秀学生对学困生的帮扶;通过学困生学业导师制度,争取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对学困生的帮扶。三是制度,实施学风考核激励措施,高校可将学风建设与学困生帮扶情况纳入对学院、辅导员、教师、班级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发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学风学困生大学生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
学风建设——高校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