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145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19-12-08 09:34崔胜宇综述浦湧徐林审校
疑难病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表型靶向进展

崔胜宇综述 浦湧,徐林审校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一直是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CVD患病率仍然处于上升水平,其防治工作刻不容缓[1]。随着CVD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相关疾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发现,而miR-145作为众多miRNA其中的一种,其在多种CVD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本文旨在对miR-145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总结,以期在未来miR-145能够成为新型的预防和治疗CVD的干预靶点应用于临床。

1 miR-145生物学特征

miRNA是一类微小非编码RNA,可以与相关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进而发挥负性调节靶基因的作用[2],单个miRNA可以对多个mRNA发挥抑制作用,而单个mRNA也可以被许多miRNA调节。因此,miRNA对mRNA表达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广泛参与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凋亡、血管增殖等相关病理生理过程[3]。一般来说,miRNA基因经多种酶和复合物作用,最终形成双链miRNA复合体调控靶基因表达[4-6]。miRNA碱基与靶 mRNA序列部分互补结合时,靶基因不被降解,但阻遏靶 mRNA的翻译;miRNA碱基与靶 mRNA高度互补结合时,其作用方式与小干扰RNA相似,可切割、降解靶 mRNA,从而导致基因沉默[3]。

miR-145定位于染色体5q32-33,长度为4.08 kb,在体内的成熟形式有2种:miR-145-3p和miR-145-5p,这2种形式的出现取决于其衍生于前体miRNA双链的哪一侧。miR-145首先在小鼠心脏中检测到,随后在人类结肠直肠癌和其他组织中检测到,中胚层组织如子宫、卵巢、睾丸、前列腺和心脏,相对富含miR-145[3]。

miR-145-5p(引导链)通常与相关基因靶向结合,调控该基因表达,而miR-145-3p(乘客链)通常被降解,它的作用目前还不明确。具体来说,miR-145与转录物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通过miR-145独特的序列干扰靶标mRNA的翻译或介导mRNA的降解,来负调节该基因的表达。由于miRNA不需要完全互补以进行靶向识别,因此,miR-145可能同时调节不同的mRNA。众多研究发现miR-145在肿瘤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在肿瘤组织中通常呈低表达,并且运用相关方法高表达miR-145,会抑制相关癌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转移[7-10],提示miR-145可能会作为抗肿瘤的一种手段。随着近几年有关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都表明miR-145与心血管疾病也有重要关系,其在心血管组织中表达程度的高低与相关疾病的发生、进展及严重程度有密切联系。

2 MiR-145与动脉粥样硬化(AS)

AS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中、大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使动脉壁增厚、血管狭窄及弹性下降,是脑梗死、冠心病、外周缺血性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目前,尚没有完全可靠的指标实现对AS的早期诊断,相关治疗也只能延缓和控制AS的进展,不能完全逆转斑块形成。慢性炎性反应、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换[11]都参与AS的形成与进展。最近几年,miR-145在AS进展中发挥的作用逐渐被发现,其参与的相关通路、作用机制也被证实,为AS的治疗又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手段。

2.1 MiR-145参与慢性炎性反应 Zhong等[12]研究发现miR-145在AS斑块和VSMCs中随着AS进展其表达程度逐渐降低,可能是体内甲基化系统和去甲基化系统的失衡,引起了miR-145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增高所致,并且miR-145的低表达伴随着CD137 / NFATc1通路的激活,进而诱导VSMCs中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最终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巨噬细胞大量吞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AS慢性炎性反应中起中心作用,抑制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则可能有效控制AS。与Zhong等[12]研究不同,有学者使用oxLDL处理的THP-1巨噬细胞发现对其转染miR-145后,表现出NF-κB通路的激活,进而上调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CCL-4和CCL-7 这些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加重了AS的进展,在高脂饮食处理的ApoE基因敲除小鼠中也有同样的发现[13]。

miR-145在AS慢性炎性反应中发挥的作用有不同观点,这可能与不同细胞发生的病理改变不同相关。因此,如果能够实现miR-145的靶向输送或抑制,就可能有效减缓AS的进展。

2.2 miR-145抑制VSMCs表型转化 VSMCs在AS斑块形成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VSMCs有收缩型和增殖型2种表型,并且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受到相关损伤刺激后会由收缩表型转变为增殖型,从而使分泌、增殖、迁移能力大大增强,进而促进AS的进展。

相关研究采用被诊断为AS患者正常的升主动脉前壁组织作为AS组,而未被诊断为AS的相同部位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AS组中miR-14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伴随着KLF5、MYOCD基因表达升高,并证实了人为高表达miR-145后可通过靶向抑制KLF5和MYOCD的表达来抑制VSMCs向增殖型的转变[14]。类似的发现也在高血糖诱导的AS中被证实:miR-145在高糖处理的VSMCs中下调,外源高表达miR-145可通过抑制ROCK1的表达来减弱高糖诱导的VSMCs增殖和迁移[15]。

可以看出,miR-145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体现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炎性水平、转分化的调控,如果能够在AS患者VSMCs中外源性过表达miR-145,应该能够起到明显的治疗AS的疗效,为今后的AS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

3 MiR-145与心肌梗死(MI)相关损伤

MI通常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后引起的心肌坏死,是全世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相关治疗十分关键。近年来,miR-145在心肌梗死中发挥的作用逐渐被发现,并被证实在MI相关损伤中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许多研究都表明miR-145具有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的潜在作用。相关研究发现,miR-145参与调控心肌梗死组织和细胞的凋亡,miR-145与心肌细胞的凋亡程度呈负相关,人为在心肌组织中高表达miR-145,可以通过其靶向结合抑制凋亡相关基因PDCD4 3’-非翻译区的机制,使心肌凋亡程度和梗死面积均下降[16];不仅如此,Sun等[17]研究也发现,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可引起miR-145的高表达,并激活SGK1及其相关的PI3K/AKT通路减轻了心肌缺血缺氧带来的损伤。此外,Yuan等[18]同样发现,人为高表达miR-145具有心肌细胞保护作用,而这种保护作用的产生是由于miR-145通过靶向结合CD40,抑制了缺氧相关炎性反应,从而减轻了心肌梗死后损伤。芬太尼具有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当前发现可能是通过促进miR-145表达并抑制与凋亡相关的lncRNA MALAT1、Bnip3基因的表达,来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损伤[19]。另有Wang等[20]在遭受缺氧的心脏成纤维细胞中研究表明,miR-145和KLF5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证实了miR-145可通过KLF5-心肌素途径介导心肌中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进而阻止不良重构并恢复内源性瘢痕愈合和收缩,发挥保护心肌梗死后心肌的作用。

虽然还有很多研究都证明miR-145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发现miR-145可加重心肌缺血缺氧损伤,Wu等[21]在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研究表明,miR-145由于抑制了双特异性磷酸酶6的表达,而使c-Jun N-末端激酶途径激活,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类似的,Wang等[22]在缺氧的H9C2细胞中检测到miR-145呈高表达,而其靶基因Rac1呈低表达,并且抑制miR-145、增加其靶基因Rac1的表达会通过激活PI3K/AKT、MAPK/ERK信号通路使心肌细胞损害减轻。

miR-145在心肌梗死中发挥的作用较为复杂,参与的作用机制涉及很多方面。对于miR-145既有减轻缺血心肌损伤又有加重缺血心肌损伤的作用,可能是由于miR-145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期的表达程度有所变化,并且作用机制有多种,参与多条信号通路,如果在心肌梗死后不同阶段选用对miR-145不同的调节药物,或者针对性地靶向不同位点,应该能够实现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的作用。虽然miR-145对心肌梗死产生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其对心肌梗死的治疗及预后的评估[23]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手段,具有良好前景。

4 miR-145与动脉瘤

动脉瘤是由于血管壁局部病变或损伤,血管壁减弱,导致动脉壁向外膨出,可能是遗传性疾病或后天性疾病所致。随着动脉瘤尺寸的增加,其破裂的风险增加,可以导致不可控的出血。近几年对主动脉瘤的研究表明,局部炎性反应、血管平滑肌表型调节异常、细胞外基质重构、细胞凋亡及血管壁的缺失是动脉瘤发生的主要病理过程,miR-145在动脉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有研究发现,miR-145的过表达可以有效抑制由AngⅡ诱导的ApoE基因敲除小鼠中腹主动脉瘤的形成,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miR-145对MMP-2的抑制作用实现的,MMP-2的过表达会引起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促进动脉瘤的形成,但此项研究并没有直接证明MMP-2是miR-145的靶点[24]。

VSMCs表型转化、迁移增生是动脉瘤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环[25]。研究表明,miR-145通过靶向作用于KLF5,抑制VSMCs的表型转化,减缓了颅内动脉瘤的进展[26]。与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比较,在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浆中同样发现有miR-145的表达降低[27],提示低表达的miR-145可能有助于对有破裂可能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并可据此实施有效干预。

然而,不同部位动脉瘤中miR-145产生的作用可能不同,Pei等[28]的研究就有不同的发现:miR-145在升主动脉瘤的瘤壁中呈现高表达的状态,并通过TGF-β1通路引起骨桥蛋白和胶原蛋白Ⅲ的表达增加,加重瘤壁的结构重构,促进升主动脉瘤形成和进展。此外,Chen等[29]也证实,过表达长链非编码RNA(long chain noncoding RNA,lncRNA)MIAT可靶向抑制miR-145的表达,进而通过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增强VSMCs的活力,减轻其凋亡,延缓胸主动脉瘤的进展。

miR-145在动脉瘤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可能对不同部位动脉瘤产生的作用不同,或者在不同病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到miR-145的重要调节作用,在未来其可能成为新的靶向调控位点,来改善和延缓动脉瘤疾病进展。

5 MiR-145与肺动脉高压(PAH)

PAH是由于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导致的肺动脉压力升高,预后往往较差,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包括肺血管重构、肺血管阻力增加及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并最终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

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miR-145在PAH患者肺的平滑肌细胞和与PAH病变相关血管中呈现高表达,在肺泡管水平的新肌肉化小动脉表达丰富,在腺泡前和腺泡内动脉中也观察到其表达,伴随着血管肌化,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2型受体的低表达与miR-145的高表达可能存在着相关性[30]。不仅如此,Yue等[31]的研究还表明,PAH患者肺组织中高表达的miR-145伴随着其靶基因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的表达下调,而抑制miR-145的表达或过表达ABCA1之后,可以明显观察到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减弱,进而减轻了PAH肺血管的病理重塑。

因此,抑制miR-145在肺组织的高表达可能作为一种治疗PAH有效的方式,但是如何靶向抑制miR-145在PAH患者肺部的高表达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研究利用功能化的阳离子脂多胺将miR-145的小干扰RNA 送至小鼠的肺部,降低了内源性miR-145的水平,减小了50~200 μm大小的动脉壁厚度并降低了闭塞性血管病变的密度,改善了右室重构及心脏功能[32],这为开发靶向作用于肺组织的抑制miR-145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6 miR-145与自发性高血压

自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未明,血管重构是目前普遍接受的病理机制。血管重构不仅体现在VSMCs的排列紊乱,还包括VSM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相关研究发现了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中,高表达的lncRNA-TUG1通过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0,FGF10)竞争性结合miR-145,充当miR-145的 “海绵”[33],引起靶基因FGF10表达的上调,使VSM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加重了自发性高血压中的血管重构[34]。运动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Liao等[35]的研究同样肯定了miR-145在自发性高血压中的积极作用,运动提高了VSMC中miR-145的表达水平,其改善高血压病变血管病理重塑水平的机制可能涉及到miR-145对VSMC表型转换的调控。因此可以看出,针对miR-145的治疗方式在自发性高血压中同样也有着积极作用。

7 小结

心血管相关疾病始终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类疾病,miR-145作为一种非编码RNA,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对于miR-145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很多研究表明,miR-145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调控其表达可减轻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损害,减缓疾病进展。因此,随着技术及研究的深入,在未来针对miR-145的治疗,特别是靶向治疗,可能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猜你喜欢
表型靶向进展
基于电子病历的表型分析方法及应用综述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携IL-6单克隆抗体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在兔MI/RI损伤中的应用
体型表型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