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例输血不良反应系统评估分级

2019-12-13 08:20丁佳栋王艺媛张晓晶张晓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年23期
关键词:溶血性分级程度

杨 楠,丁佳栋,王艺媛,张晓晶,张晓萍

(甘肃省人民医院输血科,甘肃兰州 730000)

血液作为临床上一种特殊的医疗资源,在进行失血性休克抢救、外科手术、慢性贫血等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血液成分的复杂性以及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在输血治疗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输血不良反应[1-4]。国内很多输血工作者和相关学者都进行过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绝大多数以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报道为主并没有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级评估。截至目前,输血领域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文件性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分级评估标准。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与美国血库协会(AABB)共同推出了美国输血预警系统报告制度,统一规定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和诊断标准[5]。从输血反应的肯定程度、严重程度以及输血相关可能性的大小3个方面分别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了系统的分级评估,该评估标准对医务人员上报输血反应结果的准确性、严谨性以及避免反应的漏报、错报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课题组参考2018年9月26日最新发布的《输血反应分类》WS/T624-2018卫生行业标准[6]和美国输血预警系统报告制度,对本院2016-2018年期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了评估分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临床医生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馈单并报送至输血科。选择2016-2018年期间临床医生上报的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共44例,进行分级评估。

1.2方法 (1)回顾性查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44份输血病例(查阅相关实验室检查、病程记录、护理记录、手术记录等),获取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反应临床症状和输血前后的生命体征等相关信息;(2)从输血不良反应的肯定程度、严重程度以及输血相关可能性的大小3个方面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级。

1.3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诊断标准 (1)输血传播性感染;(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过敏反应;(4)输血相关低血压;(5)输血相关呼吸困难;(6)急性/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7)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8)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9)铁超负荷;(10)肺血管微栓塞;(11)空气栓塞;(12)输血后紫癜;(13)其他,以上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标准均参考《输血反应分类》WS/T624-2018卫生行业标准。

1.4输血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1.4.1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肯定程度分类 (1)确定: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完全符合相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全部定义标准;(2)基本确定: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未完全达到定义要求但是基本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3)疑似:患者疑似某种输血不良反应但没有符合定义标准的明确临床表现。

1.4.2输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类 (1)轻微: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轻微,不干预也不会造成明显的不良后果;(2)中等:需要医生进行干预,一般处理后症状可迅速缓解,无明显不良后果;(3) 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严重,医生必须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否则可能会威胁患者生命。

1.4.3与输血相关可能性的大小 (1)相关性极高: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只可能由输血导致,不存在其他原因;(2)很可能相关: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由输血原因导致的可能性最大,但并不能排除其他原因;(3)相关性较小: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由其他原因导致的可能性最大,但并不能排除输血原因。

2 结 果

2.1基本情况 2016-2018年期间,本院输注异体血患者共29 662例,其中男性16 165例,女性13 497例,有44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5%,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89岁,有输血史29例,占65.9%,无输血史15例,占34.1%。查阅电子病例记录中的病程记录、护理记录、相关检查报告记录、医嘱执行记录、用药记录后经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诊断标准评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输血相关低血压反应1例,过敏反应24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6例,输血相关呼吸困难1例,其他1例。见表1。

表1 输注血液成分及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情况[n(%)]

2.2输血不良反应肯定程度分级评估 44例输血不良反应经查阅电子病例,对照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诊断标准评估后,其肯定程度经评估后“确定”35例,占79.5%,“基本确定”6例,占13.6%,“疑似”2例,占4.5%。见表2。

2.3输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评估 44例输血不良反应 经查阅电子病例,对照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诊断标准评估后,其严重程度经评估后“轻微”9例,占20.5%,“中等”33例,占70.5%,“严重”2例,占4.5%。对于“轻微”程度的输血反应,临床一般减缓输注速度后,患者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对于大多数“中等”程度的输血反应,临床一般给予地塞米松或异丙嗪后患者症状可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对于 “严重”程度的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复查血型以及配血结果,根据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对症治疗,密切观察。见表3。

表2 输血不良反应肯定程度分级评估结果[n(%)]

注:/表示该项无数据

表3 输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评估结果[n(%)]

2.4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相关可能性大小分级评估 44例输血不良反应经查阅电子病例,对照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诊断标准评估后,其输血相关可能性大小经评估后“相关性极高”38例,占86.4%,“很可能相关”5例,占11.3%,“相关性较小”1例,占2.3%。见表4。

表4 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相关可能性大小分级评估结果[n(%)]

3 讨 论

本院2016-2018年期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5%,低于国内杨芳年等[7]报道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7%和陈月宽等[8]报道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31%。这可能与本院对血液制品发放前进行了血液辐照有关[9],经一定剂量的放射线辐照后,灭活了血液制品中的淋巴细胞,有效降低了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获得性免疫抑制患者以及接受Ⅰ、Ⅱ级亲属血液等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分别占54.4%和36.4%,这与国内报道[10-12]相一致。输注各种成分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红细胞(41.0%)、血小板(31.9%)、血浆(22.7%)、冷沉淀(4.5%)。

在“肯定程度”方面,绝大多数输血不良反应可以根据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和输血前后的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基本的判断,但是临床反馈结果几乎全部以发热和过敏为主,其中漏报了1例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输血相关低血压和1例输血相关困难,漏报率达6.8%。在查阅病例中发现临床医生对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认知度单一,主要集中在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不能很好地区分其他类型的反应。这可能会导致临床医生不能迅速对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做出准确的判断而影响后续的治疗和处理。

在“严重程度”方面,95.5%的输血不良反应属于轻中度,患者减缓输注速度或临床医生进行干预后患者症状可得到有效改善[13]; 对于严重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经临床采取相对的治疗措施后患者症状好转,但并没有主动积极的对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一步的追踪分析。输血科人员根据后期上报的反应查阅病例,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被动性[14-15],建议和临床沟通,设计输血不良反应分类分级评估表,在回收血袋时一并反馈输血科,对发生严重输血反应的病例深入分析原因,避免该患者再次输血时发生输血安全隐患。

在“输血相关可能性大小”方面,有86.4%的不良反应相关性极高,可以确定产生的不良反应是由输血原因引起的;有13.6%的不良反应相关性较低,可能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并非输血不良反应,但是在临床反馈的发生不良反应的回馈单中,这13.6%的不良反应均认为和输血相关[16],部分程度上造成了血液资源的浪费。

4 结 论

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级评估有利于反应的诊断识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良反应的错报、漏报,有利于对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深

入分析,对日后建立输血预警机制通过了参考。

猜你喜欢
溶血性分级程度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