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缺下汉泰翻译补偿策略探究

2019-12-26 02:36赖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原语译语泰语

赖艳

(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都会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语言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而词是语言的一种表意单位,语言中的词汇常常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历史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很多描绘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习俗、饮食、物品、事件等相关的词语。文化使文化词的产生成为必然。

翻译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是把原语所表达的意义传递给译语接受者。语言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而文化词的翻译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由于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的不同文化存在空缺现象,并不是所有的原语文化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译语文化。在翻译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文化缺省和词汇空缺现象,这种“文化空缺”的出现会造成翻译的障碍。在文化空缺下,译者应采取一定的翻译对策,跨越文化词所造成的文化语言障碍。根据原语在原语文化中的功能和使用的语境,在译语中找到功能对等的译语。从译语读者的角度,把原语文化所蕴含的功能传译到译语文化中,就需要采取一定的翻译方法。

1 变通与补偿

文化通过语言传承,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词语不同的文化意义,每个民族都有一些反映本国特色的文化词语,这些文化词体现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

而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介绍异域文化的手段,在翻译一些文化色彩浓厚的词语时,如果在译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等值词汇进行变通与补偿是一种必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大多数汉语文化词有其特有的文化含义,译语读者无法从字面翻译中联想其引申义,因此在翻译中要采用变通手法,并适时对所缺文化予以补偿翻译,以利于译语读者理解和译文语言的流畅。

变通与补偿是意译法的一种,使用变通与补偿翻译策略时,可以通过意译来填补译语词汇或文化语义空缺,但完全用译文中直白词语去表达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会造成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流失,

1.1 茶马古道

在汉语中茶马古道是指起源于唐宋时期的 “茶马互市”。把康藏地区盛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与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进行互补性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由于茶马古道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在泰语翻译中,如果按字面直译为“”译语读者无法正确理解 “茶马古道”的意义。因为对于泰语读者而言,“”只是表明这是一条关于茶马的道路,而且两个名词(马)、(茶)组合在一起不符合泰语语法的规则,泰国游客很难像中国读者那样将其与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起来。因此,翻译为泰语时需把“茶马古道”进行变通,理解为“古代用马驮运物品的商队行走的道路”,泰语翻译为或,更易于泰国游客理解“茶马古道”的意思。

1.2 小葱拌豆腐

在汉语文化中这个菜名含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以葱的青绿和豆腐的纯白,来寓意人的清白。如果直译“”,泰语读者只会认为这是一道普通的菜肴,很难将其与人的纯洁清白联系起来,因为在泰语中则没有此类相对应的文化引申义,因此,在翻译时要变通,并对所缺文化予以补偿翻译。在此,译作“”这样可以传递原有文化,还可增加菜肴的神秘感,勾起人们食欲。

2 视点转换

每个国家,由于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问题,必然形成不同的思维形式和表达习惯。有些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豪无文化意义,翻译这种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时,必须进行视点转换,采用译语接受者所熟悉的比喻形象,以利于译语接受者的理解。

例如:哈尼族的“鬼崇拜”。

在这里“鬼崇拜”是指哈尼人的一种宗教活动,哈尼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变成鬼。但由于人死亡的方式不同,鬼的性质也不同,非正常死亡的人会变成恶鬼,恶鬼托生的魂会祸害人。一旦发生非正常死亡,必须进行特殊的祭祀活动,将死者灵魂送到特殊的地方,对其托生的魂进行祭祀,以免危害村寨的人。“鬼崇拜”在这里如果直译为“”,游客会理解为祭祀鬼。泰民族也有祭祀鬼的习俗,崇拜自然界中的鬼。而哈尼族的“鬼崇拜”在这里所指的是灵魂的崇拜,是为了祛除灾难对灵魂的祭祀。因此,翻译为泰语时需要进行视点的转移,把“鬼”()转化为“”,译作“祭祀灵魂”(),能较好的传递原有的习俗文化内涵,也不会导致泰国游客的误解。

又如,景颇族的“鬼鸡”。

“鬼鸡”是来自于景颇族杀鸡祭鬼的习俗,“鬼鸡”就是祭献鬼后,景颇族人将煮熟的鸡晾凉后撕碎,在野外佐以剁碎的姜、蒜、缅芫荽、柠檬叶等相关配料,配入盐、味精、柠檬等调料制成。在这里如果直译为“”游客会理解为是由鸡演变的一种妖魔鬼怪,因为泰国灵异文化和鬼神文化一直非常兴盛,泰国人相信 “万物有灵”,“轮回转世”,“超自然力”等,很难把它与食物联系在一起。因此,翻译为泰语时需要进行视点转移,把“鬼鸡”()转译为“”能使译语读者较直观地了解这一文化内涵。

3 加注与释义

加注与释义是因为译语读者不能理解原语文化特色,因此要进行适当的注释说明,以便使译文读者更好地了解按字面意思直译出来的内容。

原文中的历史事件、人物、风俗、典故,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是原语中所特有的,在译语文化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译者可先直译,然后再此基础上加注诠释,这样不仅可以保留源语的文化色彩,还可加深译语接受者的理解。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如果只是简单的将菜名直译或意译出来,大量的文化内涵会消失。因此在文化空缺下的风俗、典故等中国特有文化的翻译,采取加注与释义,不但可以说明这一菜名或典故的来历,使这一菜名的来历在译语文化里获得了与原语文化相等的功能,实现了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加深了译语读者对原语文化的了解。

翻译是文化信息转换的一个过程,对于文化词的翻译来说,要使文化词的翻译被译文读者正确理解,实现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转换,就必须在翻译中处理好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文化词的翻译应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而不是简单的字对字翻译;在翻译中把握文化翻译适度,对不同的文化词采取不同的方法,使原语文化更好的传递给译语读者。

文化词涉及面广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翻译实践中,不能局限于文化词语的字面意思,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翻译方法。翻译要做到形神兼具。翻译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再创造,语言所传递的不仅是表层的言语信息,还包含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译者往往需要透过表面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进行语言组合。因此在旅游文化词的翻译中,应注重文化内涵的对等,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来表达文化内涵。这样不仅可以使译语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原语文化,同时还可以使泰语学习者和泰语翻译工作者提高专业素养。有效传递文化的深层信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猜你喜欢
原语译语泰语
说一说汉语的“亲戚”
高校泰语演讲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浅析提高泰语阅读技能之我见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