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对教学在语感培养中的应用
——以《声律启蒙》“一东”为例

2019-12-26 07:12占晓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声律平仄语文课程

占晓梅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 310000)

1 属对教学概述

属对教学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属对训练儿童作诗对句、掌握声韵格律。在明清时期蒙学教学中尤为盛行,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读本,还详细地记载了属对的方法。《声律启蒙》是康熙进士车万育所作,不仅音调和谐、语言精练,而且内容包罗万象、材料丰富,是属对教学的典范。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第三章第三节对属对作了系统的阐述。他以现代语文知识框架认识蒙学中的属对教学,指出“根据属对课本内容来看,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语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得出“属对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的结论。

在张志公先生观点的影响下,笔者从期刊、硕博士论文等文献资料上对属对教学做了进一步的了解。2005年袁庆述在《<声律启蒙>校注记》指出《声律启蒙》的特点是“全部选用常用的字、词和典故,编成分韵排列、平仄和谐、对仗工整、义理健康的联语,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使人们能于诵读中对我国古典诗词的押韵、平仄、对仗三个最重要的特点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性认识。” 张丹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明清时期的属对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概括明清时期属对教学的而三大方法。以《声律启蒙》为例,从语言教学法、阅读教学法、作文教学法三个方面分析属对教学。其中在语言教学方面的阐释尤为详细,分别包括四声、平仄、押韵的语音教学;近反义词的词汇教学;从词法和句法分析的语法教学,具有非常实用的教学指导价值。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属对作为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是传统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手段。基于属对教学是包含语音、语汇、语法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实践训练,会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会产生潜移默化地感性认识。

2 属对教学进入语感培养的背景分析

语感培养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第二条“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018年语文长三角教育论坛上,刘大为教授作了“语感与思维”的相关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语感将成为语文选拔考试中的考题趋势,尤其在高考中。高考对于教育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其分量可想而知。

由于语感是一种默会知识,难以言说,具有高度的个人性、不可控性,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难以落实。努力探索适合于语感教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对多数的学生语感培养提供指点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笔者试图从传统语文的学习中探寻语感培养的有效的途径。属对教学包含了语音、语汇、语法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实践训练,是语感的培养可以尝试的教学活动。下面将对属对教学在语感培养中的有效切入进行分析,并通过《声律启蒙》中的“一东”的内容具体展开。

3 属对教学在语感培养中的有效切入

3.1 属对教材的音韵特征是语感产生的关键

属对教材按韵分编,强调声韵格律,《声律启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注释,我们可以知道《声律启蒙》上下两卷是按《平水韵》的上平十五韵和下平十五韵来编排的,而且每一个韵的韵目都为单字。依次为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如“一东”中“晚照对晴空”“三尺剑,六钧弓”押的都是“东”韵,读来朗朗上口。同时,每则对文内部四声和谐、平仄相对,音韵铿锵且节奏响亮。如“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这句,“蓑”、“烟”、“风”、“霜”、“之”、“翁”为平声字;“两”、“雨”“晚”为上生字;“鬓”、“客”“钓”为去声字,平生字与上生字、去生字之间做到平仄相对。

通过诵读感受音韵变化、语调起伏与文本意义之间的关系正是语感产生的关键。这里的语感范围已经扩大了,语感不仅仅是对词语意义和色彩的敏感,还有其他语法感和语音感。

3.2 属对练习含有培养语感的优势

3.2.1 属对训练目标明确

中国古代对属对教学非常严格,要求所有对句不仅字数要相等,语音要平仄相对,词汇要词性相同,语法要结构相同,而且在逻辑上要讲究概念、分类、比较,是一种综合性训练。

关于清代的属对教学,崔学古在《幼训》一书中介绍了他的经验: “一曰训字。先取《对类》中要用字眼,训明意义,戒本生勿轻翻对谱,须先立意,方以训明字凑成,勿轻改,勿轻代作。” 不管是训字还是通过增字对句达到通文理,属对训练都让学会处在一个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带着压力在没有意识到词法、语法等知识是什么却通过属对训练任务的完成掌握了这种知识。在训练前会选一些古今名对,让他们熟读记诵,培养他们的兴趣,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灵活作题。而不是单纯地给蒙童讲实字虚字、死活句眼、四声平仄等。

当然,张志公先生也指出过去属对教学要求过高,内容又不好,确实产生不少副作用,应当批评;但作为一种基础训练的方法大有可取之处。笔者现将属对教学运用于培养语感也是思考其可取之处的其中之一吧。

3.2.2 属对训练蕴含严密的语法训练

属对教材本身饱含语法知识,属对训练对语法的训练大有作用。“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纯熟地掌握了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说话和写作,因为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造句的实践训练的,而不是只从一些语法术语和抽象定义学习的。” 属《声律启蒙》作为一本平仄对仗相当严谨的韵语读物,和大多属对课本一样,把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对应现代汉语语法,“实词”即名词;“虚词”分动词和形容词;“助词”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性较多,包括连词、介词、助词等各类关联词和语助词。这些让学生在练习中不自觉地接触到大量的词类和语法。以《声律启蒙》“一东”中第三则为例: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在语法的训练上体现为“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等相对应的句子结构上,如“鬓皤”、“齿皓”是形容词加名词属于偏正结构,要求与之相对的“眉绿”、“唇红”也是偏正结构,而且用词恰当。再如“天浩浩”是名词加形容词组成,属于主谓结构,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日融融”也是主谓结构。最后一句“女子眉纤”对应的是“男儿气壮”也可以看出除了词性、结构一一对应,词类的表达也要构成对应关系。

如果学生通过有明确目标的教学活动,在反复练习“二字对”“三字对”,达到较熟悉地掌握基本的句法规律的水平,也就能将自己的语言从语感向语识转化从而获得发展甚至思维提升了。即语言表达本身就是将语感中直接感受着的内容转化为语识层面上的意义。

3.2.3 属对训练能在交互中培养语感能力

在语言能力中获得语感能力是关键。我们可以借助属对训练把获得的词法、语法知识练习到融会贯通的水平。即达到无意识状态下能自由使用的水平。也就是说,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的属对训练,把获得的词法、语法知识练习到融会贯通的水平。即达到无意识状态下能自由使用的水平。就像学习开车,通过教练带着实践,得到开车的步骤、技巧,获得开车的知识后要经过再次的反复的练习将有关的开车知识转变成开车的能力。从一开始的有意识状态到后来的无意识状态。当我们的语言能在无意识状态下正确、流利地表达,语言活动就能在更高的水上运作。又像是知名的主持人无需分配注意力和智力就能迅速而准确地表达。进行属对训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由老师出前部分学生对后部分;也可以是同学之间互相对文;更可以设计活动将其变成属对比赛等等。总之,在属对练习的过程中能有交往互动,包括语言上的和思维上的互动。这个方式的优点可以使语感从狭隘的个人经验空间中扩展出来,在交互对答的过程中形成相互的理解。把语感高度个人性的局限打破,发展语感的公共性,提升实际语言能力。

如古代非常有名的对对子活动,能激发参与对文的两人、三人甚至多人的活动参与热情,引发思维的碰撞和发展。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可以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通过个人、小组、全班多维的互动达到预定的目标从而获得语感。

小结:属对教学有自身的严格要求。语文教师作为一个教学的指导者,自身需要拥有语法知识基础框架,能运用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属对练习进行阶梯型的设计;对属对练习的结果判别正误,使其具有准确性和生动性。在程度上由易到难,在属对练习的内容选择上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富有趣味性。

例如,在属对教材的朗读上,以往我们强调的是熟读精思,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指向的是学生高度个体化的感受和经验,有的学生体悟到了很多进步很大,有的没有什么收获,所以谈不上教学上的语感培养。如果老师处在语识状态,在教学设计上稍加注意改变,如在范读后会指点学生具体哪几个地方读的时候音要延长,哪些地方音要短而重等。通过点拨,学生会注意到改进点在哪里,进步空间在哪里。长此以往,相信学生的进步将会从几个变成一大片,从进步一点点变成进步飞快。

猜你喜欢
声律平仄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请问这是哪个版本的《声律启蒙》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声律启蒙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