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当·隐语·墨馀解题:雅俗轩序跋三题

2019-12-26 07:57曲彦斌
文化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隐语

曲彦斌

其一

点赞“票据典当学”:网络信息化的经营智慧

在应约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撰写的“当铺”这个辞条文字中,我写到:“中国古代的典当活动于两汉初见萌芽,作为专业的典当机构肇始于南朝寺库,当时名为‘质库’或‘长生库’,意思是质押在寺院的库里生息。唐五代时,市井社会开始出现了寺库而外的典当机构。至宋代,中国的典当业形成了专门的行会组织,并于明清两代格外兴盛,到清末民初开始逐渐的衰落,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在中国的大陆最终被取缔。1987年12月,以四川成都华茂典当行的成立为标志,古老的典当业在中国当代经济改革舞台上复出,为中国典当史谱写了崭新的一页。”

且不论中国典当业源远流长约近两千年的兴衰沉浮史,仅就1987年末中国典当业在中国当代经济改革舞台上复出至今这三十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非常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甚至,几十年前,早从延安时代直至“文革”,人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以万恶的高利贷著称于世的当铺,还能重返社会经济生活的舞台,还会堂而皇之地再次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谁能说得清,在这半个多世纪的阶级斗争过程中,有多少因为是典当业主或出身于这个家庭,或与之相关联而受牵连之祸,发生多少悲惨的事件和冤案,有多少为之家破人亡,然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大势,亦如毛泽东本人曾经的预言“人间正道是沧桑”。

“俱往矣”,如今的现实是,典当业非但回归社会生活舞台,而且始终要与时代同行。

大约十年前,我在题为《弘扬传统典当文化,造就现代文明新典当》的短文中谈到过,“典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无论历来的人们对其或贬或褒如何评说,这个非主导性的民间金融行业,一直延续了十几个世纪,直到现代银行等金融业比较发达的今天仍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充分说明典当以其低风险经营来便捷地调剂资金余缺缓急的功能特点,在古今社会生活中均难以为其他金融机构所取代。新旧典当业的基本共同之处,主要有三。首先,典当行业赖以存在的营业性质,仍然是以财物为质押,限期、有息的有偿借贷,而且仍然属于高利贷款融资。其次,新旧典当业在社会金融经济市场中,均处于非主导的地位,均属于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在现代银行业比较发达的今天,这种在金融市场中拾遗补缺的非主流性的辅助性地位,或说是经营的市场定位更为明显。第三,新旧典当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及经营方针,均属一种灵活便利的调剂资金缓急余缺的非银行机构的融资渠道。这一点,也是其在当代金融经济体制改革中获得重出机遇的根本所在,即社会经济生活需求具有这种功能特点的非银行性质的融资机构。”

如何实现典当业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是典当业者必须认真应对的问题。为此,我在《典当理论研究亟待加强》这篇文章中明确地指出,“由典当史学、理论典当学、典当法学和应用典当学四个分支领域构成的典当学,目前应特别关注和加强典当法学和应用典当学两个领域地学术研究。中国大陆典当业复出的十几年历史证明,典当法学和应用典当学两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一直是个直接制约着现代典当业规范有序发展的‘瓶颈’。”其中,特别强调了“应用典当学”。我认为,“应用典当学以典当活动和典当业的经营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典当学直接介入并指导实践的分支研究领域,是典当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的直接体现,直接体现出典当学研究的主要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当前的应用典当学研究突出关注的内容是典当业的经营管理,典当业务操作,典当行的设置布局与监管,典当业务的风险与防范,典当契约与财务制度,典当活动中的当物鉴定、评估和保管技术,典当市场分析,阶段性的典当业发展分析评价,行业总体发展的中短期预测,以及典当企业文化建设,等等。为此,应用典当学研究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目标,采用切合实际的科学方法,如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综合归纳法,乃至建立数理模型等。”

如今,潘树旗先生构建的《票据典当学》学说框架和操作方法,无疑是“应用典当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的重要突破与创新。

现代典当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代同行,才能跻身于时代发展的大潮。否则,只能被现代文明所淘汰。2011年5月首届“国际典当论坛”的大会主旨精神是“弘扬传统典当文化,服务现代文明社会;让世界认识典当,让典当贴近民生”,目的在于让曾经比较封闭的典当业融入现代文明为现代社会进步服务,让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典当业者和典当学者相互增强了解,促进信息沟通与合作,让古老的典当业通过现代文明的洗礼获得新生,更好地为平民、为需要它帮助的人们和企业服务。

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大标志,就是以高科技支撑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生活最大限度地融入了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其触角几乎无所不在。传统农耕文明那一套延续千年的典当业经营理念及其方式,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置身于以高科技为支撑的互联网时代,游离于网络之外,脱离网络生活,任何行业都是没有出路的,事实上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何况,作为处于金融市场中拾遗补缺的非主流性的辅助性地位的典当业,尤其不可能游离于网络之外。

可以说,无论是典当行的设置布局与监管,典当契约与财务管理,典当活动中的当物鉴定、评估和保管,典当市场分析,典当业务的风险评估与防范,阶段性的典当业发展分析评价,等典当经营的操作层面,行业总体发展的中短期预测等监控层面,乃至典当企业文化建设等等信息平台,无不是网络技术所能涵盖的优长所在。但是,这一切又无不是需要从业者的认知、开发和操控,需要必要的知识与智慧。

可以认为,“票据典当学”的应运而生,正是根据行业自身特点,找准自身定位,选好符合自身定位与特点进入渠道,力求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再创辉煌的一项创新举措。《票据典当学》构建的出版,为中国典当业全面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为中国典当业深化网络信息化经营管理,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我们满可以很有信心地企望中国典当业全面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即将到来。这是时代发展大势的必然,更是典当业谋求生存的必须。

世上“球迷”甚至“超级球迷”很多,但不能任谁都会成为足球运动员。历代社会都会有众多关心政治的人,却不可以要求每位都成为职业政治家。世界上历来都有许多非职业的发明家,很多发明创造甚至都出自普通人的业余创造,但不能因此而指责职业学者和科学家,亦不可奢望全社会人人都成为科学家。但是,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高,势必会涌现更多的学者、科学家等优秀的智者,自然也会涌现更多有益于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发明创造。芸芸众生,平庸者居众,但人生各有姿彩,不好要求人人皆为智者,但培育智者、爱护智者、彰显智者,应成为社会的主流风尚,这个社会才有希望,才够得上一个文明的社会。

典当业的信息化经营管理,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典当业形成新时期典当文化的基本建设,是古老的典当业文明进步的重要时代标志。尽管当代典当业从业者中有许多前所未有过的各类人才,堪谓“藏龙卧虎”,却未必每位从业者都一定要有所发明创造,但是,需要积聚智慧,需要培育优秀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让他们的智慧为行业所用,那么,这个行业就是一个有潜质、有希望的行业。

尽管本人是首先构建“中国典当学”学说基本理论框架者,亦毋庸讳言,本人对“票据典当学”理论及其方法方面的知识,还极为肤浅,但是,我以治学大半生的学者的敏感意识到,电子金融网络平台为票据典当增添了新的尤其安全、便捷的翅膀,也催生了“票据典当学”的应时诞生,因而不由得对此予以首肯和赞誉。学术无止境。一门学说的建立、形成与成熟,需要更多人的参与以及实践的检验,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并非一人一事之功。

有鉴于上述,我热诚地祝贺潘树旗先生《票据典当学》的正式出版面世,祝贺以此为标志的中国版本的“票据典当学”的问世,祝贺中国典当业创新进程中取得的这一可圈可点的成果。

为网络信息化的经营智慧——“票据典当学”——点赞!

2018年9月12日与邨雅堂

其二

“锦语”故事及其他:《汉语历代隐语汇释》小跋

许多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笔者对于民间隐语行话的正名、辩诬,以及发掘抢救这种珍稀的民俗语言文化资源,发表了许多言论,策划组织了多次学术会议并深入到市井、村野采风,躬身进行田野作业。与此同时,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发掘抢救各类历史文献。

之所以说其“珍稀”,亟需抢救与保护,是因为主要在于,一是一向被统称为“黑话”的民间隐语行话一向遭受“贬损”被严重地“污名化”了,二是使用这种言语形式的社会群体的逐渐减少,三乃其所依附的地域方言亦处于濒危状态。

一部晚清坊间印行的《新刻江湖切要》,就连几十年前的蓝晒本,在一些著名图书馆亦早即列入了特藏。为什么?存世甚少。更重要的是,此书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稀见的、堪称汉语隐语行话典籍的著作。至于陆续发现发掘的一些传统行业群体口耳相传的传钞本,更是命运多舛,因不识、误读等随时都在消亡于世。

或问,这类东西任其消亡就是了,无甚可惜的,还能影响社会的文明进程吗?当然不会。然而,忽略这类作为出于历史文化深层结构的“言语化石”,探析、认知以往社会文化历程轨迹则缺少了理应在位见证,显然是一种不应有的缺失。

本书由于是初编,加之篇幅所限,只是从历年所收集的迄今为止约百馀种汉语隐语行话文献中选辑出的三十馀种,只是一部初编,还有诸如《江湖丛谈》等一些重要典籍因种种缘故本次未能选辑入编。个中,不乏笔者自行校订的数种珍稀文献,十分遗憾,留待后续即是。期望连同其他几十种,乃至还将陆续发现发掘的有关文献,有待新的机缘再继续奉献于世。

梳理、校订和选辑这些专题文献的过程,实际上还是一个深入研究的过程。比如,在此过程中,愈发感到,在以往为隐语行话“正名”的基础上,还很有必要进一步为之冠以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雅名”“别号”,那就是酝酿许久了的“锦语”。即将另外成文,另行发表,提请讨论,向世人请教。这个,也可以算是编纂本书过程中的一得之见,一点额外收获。

末了,还需要附带说明一点。这部书,名曰《汉语历代隐语汇释》,但限于篇幅等原故,仅仅从已知见的历代百馀种汉语隐语行话文献中选辑约近三十种,分列约两万馀个条目,作为初编就是。同时,考虑到汇释的隐语主体主要为“语汇”形态,为方便读者,本书编辑了《续编:其他形态的隐语行话》和《附编:历代汉语隐语研究与要藉选辑》,供参考。

关于本书的性质与功能立意,即如本书卷首的《说明与例言》所述,本书是“按条目汇辑中国汉语古代和近现代隐语行话(民间秘密语)文献的记述的文献类编,同时兼具类义性专门工具书功能,是一部供作汉语隐语行话学术研究参考的文献资料专题选集,一部仅供学术研究参考的比较冷僻的专题学术文献类编,一次对历史上有关文献的初步集中梳理与保存,一个特别言语形态的语料数据库”,亦即本书之初衷与旨趣也。或简言之,这是一部仅供专业学者作为学术研究参考使用的,以“小众”学者为读者对象的学术著作。

至此,似乎可以说说本书的封面故事,亦即“锦语”故事了。

封面又谓“书衣”。常言道,“人是衣裳马是鞍”。封面之所以谓之“书衣”,则在于它是一部书的外观仪表。虽说“包子好吃不在褶上”,却也是构成一部书不可忽略的有机部分。《汉语历代隐语汇释》的封面设计,因其书内容的独特性,我做了一点创意。提供给设计师去作艺术参考,于是就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不妨就创意给各位做一点解读,或也是件有趣的事情。

这是一部以古文献为文本的学术专著,那么,就以线装书古籍封面常见的蓝色,加上仿线装书传统的书名题笺形式,以及封面若隐若现的古籍书影,三种主要元素合而构成封面的基调和风格。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采用的书影和刻意突出的书影页面本身的“圆社锦语”四个字,以及稍大一些凸出书影之上的瘦金体“锦语”两个字,有些寓意在里面。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与晋唐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笔迹瘦劲风格独特的书体。黄淮流域民间流行的反切秘密语,被称作“徽宗语”,显富附会色彩。多才多艺的宋徽宗还是蹴鞠的爱好者,一位历史上最高级的“球迷”。因而,蹴鞠成了宋代风行一时一种的体育娱乐活动,几成国球运动。其间,非但涌现出许多为“圆社”的蹴鞠结社组织名,还形成了自成系统的当行隐语行话“圆社锦语”。清人翟灏《通俗编·识余》所说,“所谓锦语者,亦与市语不殊,盖此风之兴已久”,指明其性质即属于民间隐语行话。“圆社锦语”语汇内容所及,十分丰富,举凡蹴鞠阵法、踢法,球员之间的交流,乃至日常生活等,各有特定名目。宋人汪云程撰的《蹴踘谱》所“圆社锦语”,是世界足球运动史上的一种十分珍稀的足球运动专业技术性语料实证,也是佐证中国是世界上足球运动发源地的 “语言化石”。

有鉴于汉语隐语行话的称谓用语芜杂不雅,需要进一步为之祛污正名,摆脱污名化的阴影,还其作为不可多得的民俗语言珍稀文化遗产的本原品性,扫清障碍,尽快祛魅。通过系统的研究,建议使用“锦语”作为“隐语行话”的别号雅称,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下灵活替代,或与之并行,以期有益于这种珍稀语言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乃至科学开发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在此寓意背景下,凸出的“锦语”二字与题笺“汉语历代隐语汇释”相互关联映衬,启发着读者对此富有诡谲神秘色彩的语言文化化石的探秘情趣。

末了想说的是,本书乃仓促撰就,虽已尽力,仍难免舛误之失,诚请教正,以期进一步删改修订。

2018年5月8日于邨雅堂

其三

“墨馀琐缀”亦“穿世务之幽隐”——追加小跋:解题《雅俗轩墨馀脞录》

拙著小书《雅俗轩墨馀脞录》问世,在我出版过的大约四十馀种自著、编著或主编的著作中,其编排、装帧和印制,成为自感耳目一新的一本小书,不免有点感慨。王之江先生《写在书前的絮语》,大略评介小书的内容梗概。这里,且就书名解题说开去,发点议论,权作一篇追加的小跋。再版时,或可用补其阙如。

首当其冲者,是关于“雅俗”。

“雅俗轩”者,本人使用了多年的斋号之一。其用意,亦即小书封底篆刻联语所谓“雅俗相间得高趣,跌宕起伏是文章”。联语呢,取自《雅俗轩打油夫子自道》,是写作意愿与鉴赏的情趣表达兼励志。“雅俗相间”之“高趣”,在于亦雅亦俗,亦庄亦谐,“跌宕起伏”中雅与俗如水乳交融。我以为,这是“文章”最基本的“文采”所在。此即孔夫子所云,“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由此,则“言之有文,行而乃远”。

末两句,“有文无采盼飞扬,无才有愿苦拓荒”,乃自诉问道与笔耕之苦恼者也。一如之江先生《写在书前的絮语》所言“如果文章的气场再轻松一些,文字再增加一些文采,说理会更透彻,可读性会更强。我真诚地希望曲兄的文笔,就像他的手写书稿一样漂亮”,切中肯綮也。五年前,我在《文化学刊》上就学术文章需不需要有文采开展专题讨论,目的在于廓清一个学术著作规范的盲点,净化学术文风。《中华读书报》作出反应,《光明日报》(2013年07月26日2版)更是重笔报道,突出了本人的主要观点,“现代科学规范框架下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不仅要崇尚‘格式’,更要重视‘文采’”。结果,此后每交付刊发一篇文章,都不免有怯怯之感。“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为文讲究神采、质采、情采、形采和辞采,岂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年,旨在提请关注这个问题,也只是期望以自我警醒唤起有识之士的共鸣。“唐诗存雅俗”(北宋宋祁《送枢直梅学士守并州》),同理也。

其次,则关于“墨馀”。

我一向喜欢觅读历代笔记杂著之类,举凡《困学纪闻》《容斋随笔》《南村辍耕录》《日知录》《寄园寄所寄》《壶天录》之类,总觉得百读不厌,趣味津津,乃至于校注出版了《杂纂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以“墨馀”做书名,缘自偶翻清代上海毛祥麟笔记《对山书屋墨馀录》所感。其自序云,“岁华已退,志趣愈恬,惟昼长饭饱,弦诗读画之余,苦无所事,因辄就未干之砚,掇旧闻,征近事,佹辞异说,匪意横发,丛篇脞牍,随变杂施,积九成编,厘(整理)为一十六卷,以其馀墨所成,即曰《墨馀录》。”

末了,便是关于“脞录”。

“脞录”者,即杂簒之书,“丛脞之书也。丛脞犹细碎,细而不遗大,可知其所容矣”(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丛书》)。清陈康祺《燕下乡睉录》杨岘序云,“夫睉之为言,细碎也,箸书如君,而奚细碎之有邪?夫君多读书、多识故事而以箸书,而曾不获猎盛名、攀高位,而又何说邪?”正是。关节点在于“杂簒”之“杂”与“簒”。历代典型的“脞录”之书,当属笔记杂著,或曰“笔记体”。钱锺书的《管锥编》《谈艺录》,蒋寅《金陵生小言》《金陵生小语》,以当今西方文论的叙事学论之亦不外乎读书札记或学术随笔之属。及至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郑逸梅的《艺林散叶》《近代野乘》、《逸梅谈丛》的文体归属,似仍以传统所谓笔记杂著更为贴切。

费了些笔墨为一部小书的书名做了一个大脚注——书名解读。何以如此题名呢?似乎还需略为阐发题旨情趣。“今人诗且未论雅俗,但开卷看其题目,即可望而辨之”(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古今中外的学术,一向是小众的事情,对于大众而言,甚至是奢侈的。但因学术而生、与学术密切关联的社会的、自然的知识,更主要还是面向公众的。书名冠以“雅俗轩”,则在于凸显“雅俗俱欣”(宋史浩)“雅俗共为乐”(司马光)“雅俗共赏”,让多种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关注。涉嫌卖弄学问的“掉书袋”,首先还是要有点学问本钱的,不说是五车腹笥也得至少半吊子。明知自己没什么学问,仅仅喜欢如此书写罢了。嗜喜作些考据研究,钻故纸堆久了,更养成了掉书袋习惯。但同时又追求以“雅题俗写”和“俗题雅作”希冀实现“雅俗相间得高趣”。多年践行的一得之见,亦即向所主张的“雅题俗写,是力求把比较专门的理论知识,用比较轻松的笔调深入浅出地写书来,不故弄玄虚,让人能读得进去。俗题雅作,是要把一些关于人们习见或不以为然的事物的研究,赋以科学的认识,入情入理的分析,既不故弄玄虚,又使人明了个中的学术问题,增长新知”(《话说“雅”与“俗”》,《文化学刊》2016年第9期,署名艾珺)。无意间又掉了一下自己的旧书袋。

几十年学术研究多在一些细微领域游弋,诸如民俗语言、隐语行话研究,进而以此为方法或切入点,试图“别辟蹊径”,扩边展沿,掘隐发微,于是便有了诸如神秘数、典当、招幌、镖行、行会、乞丐、牙商等一系列社会生活史的专门史著作问世。为了一篇关于宦官史小文,我曾三次寻访设于京畿田义墓园的宦官文化陈列馆,详考遗迹。“书皆集俚俗常谈鄙事,以类相从,虽止于琐缀,而颇亦穿世务之幽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论《义山杂纂》语)。甚至,进而萌生出了一个“社会史点阵”的概念。

我一直铭记大象出版社《寻根》杂志创刊之初对我等荣誉编委的恳切要求,请在完成每项新的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写篇同一选题的学术随笔交刊物先行发表,使刊物每有最前沿的新知提供给读者。这不仅是这本刊物的自身定位和理念,其实也是文史等多领域专家学者们的社会职责。自行通俗地阐发总比他人介绍来得直接。有些未必需要专著或长篇大论所能表述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妨就用简明精干的短论来实现。辑于这本小书里的《“鞋拔子”小考》《“咬春”、“龂春”与“断春”》《“大锅饭”、“铁饭碗”的民俗语源》《<江湖切要>原出明人所辑再考》几篇,当初就是按短篇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愚以为,集腋成裘的《日知录》,毋庸置疑,大多数篇章本身就是一篇简短论文。应对考评制度的应制式的所谓“论文”,几多垃圾!谁爱看?除非或是照此办理照猫画虎之需,再即可能嗜臭垃圾堆。读者明眼可鉴,这本小书所辑全部文章,连同本人以往的上述别具旨趣的专题著作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皆非应对考评之类的“应制”之作。历代状元卷,具有个性旨趣之作微乎其微,显然,尽遭“应制”阉杀矣。

话多矣,且此打住,是为续补小跋。顺便预告,下一本拙辑“墨馀脞录”同类小书,拟名之曰《邨雅堂墨馀脞集》矣。其跋文中的解题,似可仅释读“邨雅堂”斋号之异可也。

戊戌大暑前夕补写于邨雅堂

猜你喜欢
隐语
读史长智商:我的“隐语”你懂吗
《清华六?子仪》歌诗试解
淳于髡:我的“隐语”你懂吗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析隐语
汉语委婉语与其他语言替代现象的区别
隐语识歹人
明清小说隐语举隅
“隐语”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