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诚信文化建设

2019-12-26 08:53程燕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契约诚信理念

程燕燕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诚信”的民族,“诚信”也是中华民族先哲们所倡导的传统美德之一,这也就有了曾子杀猪、立木为信、崔枢还珠等许多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典故。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出现与繁荣,社会的发展总是让人始料不及,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无论是在商品的生产,还是在商品的流通,抑或是在消费维权环节都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一个原本将诚信作为传统美德的民族,在如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高度发达的时代,却还要重新对“诚信”进行宣传和道德教育,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的诚信缺失到了一个很严重的程度。

1 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诚信缺失的原因归结起来有制度的缺失、道德的滑坡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等方面,但是针对诚信缺失怎样来建设诚信则是重中之重。有人就提出了加强监督管理、制度管理以及经济制裁等手段来解决诚信危机,但是依我所见,效果甚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诚信缺失这一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加强监督管理,派执法人员对所有的市场主体从商品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维权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从执法成本上来说无疑是不现实的,因为仅仅依靠执法人员的监督,毕竟人员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监督到,而且需要有高尚道德水平的人作为监督执法人也难以做到的。其二,制度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刚性的“他律”作用,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但是仅仅依靠制度管理来建设诚信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制度的制定从一开始就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滞后性,所以难免不是那么完善,而且制定的执行也是需要执法者来执行的,执法者的道德素质也就难免会影响制度的实施效果。其三,采取经济措施来惩治不讲诚信的人和市场主体等,这也是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的,也是需要执法者来实施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诚信的建设固然需要监督制度等手段,就如拳击场上的拳击手,绝不是仅仅靠一种拳法就能赢得胜利,而是靠打组合拳。但是在此过程中,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文化仅仅依靠法律监督等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说到底文化就是软实力。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一位国外研究文化的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它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仅仅靠它的经济建设这些硬实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文化思想这些软实力,软实力有时候发挥的作用比硬实力还要大。”诚信文化建设虽然不如法律监督等效果来得直接、果断和有效,但是却有一种“润物细无声”,慢慢渗透、潜移默化的功效,无声无息地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其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有效的,也是真正实现诚信“自律”的一种最有效途径。

2 诚信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2.1 诚信文化的基本构成

文化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文化、高中文化等,所指的就是知识。广义的文化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理念和一定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广义上就可以把文化称为理念、知识、行为方式。理念是文化的核心,知识是文化的基础,行为方式是文化的外来表现。一种文化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首先看理念,理念先进它可以引导着文化向先进的理念发展,理念本身就是落后的,或者说理念本身就是错误的,那文化就会越来越糟糕。知识是一个基础,没有知识文化是建设不起来的,没有知识社会就是一个盲荒的世界,因此需要有知识作为认知社会的基础,当然这些知识也存在正确的、先进的知识,和落后的、错误的知识。行为方式则是指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与在其所处的文化氛围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虽然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方式,言谈举止都可以展现出来一个人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氛围之中。所以文化也可以说是看得见,可以摸得着,它是有三个重要的内涵,以理念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以行为方式为外在的表现。

理念必须是言行一致的,是上升到价值观层面的正确的理念。知识则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所形成的一种认知,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在内的知识,而且这种知识必须是一种烂熟于心、脱口而出的知识。行为方式不是在“他律”的约束之下,或者非得努力想应该怎样做的时候才是行为,而是靠自发自觉产生的行为,也可以称其为叫作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诚信文化就是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诚信理念、诚信知识和诚信所体现出来的自觉的行为方式。

2.2 诚信文化建设的思路

诚信从文化层面来建设需要靠人的理性化,实现诚信建设的“自律”。理性化是指合理地指向有意识的目标实现的行为。诚信文化的建设,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和培育社会的每位成员,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诚信是一种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格,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做人的准则,以达到人人讲诚信,全社会讲诚信这一目标的实现。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文化塑造的过程,一个人从出生后,首先受原先家庭也就是父母的影响比较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是一个孩子教化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教孩子如何吃饭、走路、说话、如何懂礼貌讲规矩等,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把社会的观念、社会的价值、社会的法律法规通过家庭的教化,去内化成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内心行为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所以从一个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通过家庭的教育,慢慢地长大成人,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一套社会的规范内化成我们从一个生物人到一个社会人的过程。诚信文化的建设也是如此,它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建设起来的,而是要靠诚信理念的养成。诚信理念的培养是和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教化过程一样,需要有一套文化,这套文化体系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去培养,这一过程就是把诚信理念内化于心的过程。诚信文化建设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养成和积累的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2]。因此对社会中的每个人来说,都需要从内心形成一种诚信的文化理念,然后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但是重要的一点是这一过程必须有法治来保障,正所谓形成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社会氛围,这就是诚信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3 诚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诚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设起来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行为规范阶段、理念加强阶段和知识夯实阶段,也就是诚信文化建设三部曲。

3.1 行为规范阶段

诚信文化建设在第一阶段应强调行为的规范性,引导和规范全体成员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也把第一阶段称之为怎样规范的阶段。为什么在第一阶段强调行为的规范性,而非理念,因为理念确实需要树立,需要宣讲进行灌输让大家接受,但是它所使用的力度不如规范行为产生的效果明显。其原因主要是:仅仅靠说教或引导,诚信文化是建设不起来的。强调说教,强调理念的目的是要达到一种自律的效果,但是缺乏对行为的约束则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必须在他律这一辅助作用下,才能潜移默化以实现自律的结果。诚信文化的建设必须从行为的规范开始,且行为的规范必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其一,要树立标准,行为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由于行为受个人的意识的支配,因此行为具有差异性,即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所产生的行为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有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而有的行为则是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因此就需要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行为的规范使得社会成员按照正确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产生行为。所谓的规范就是规则和标准,规就是画出一个圈来,范就是立一个榜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为规范就是规定人们按照既定的标准、规范的要求产生一定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达到社会认可和人们普遍接受一种行为标准。比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的热爱祖国、尊师重教、尊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就是引导中小学生应该这样做以及怎么做等。行为的规范化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一种行为标准,是构建文明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

其二,要建立制度,行为的规范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套规章制度来保障行为规范化的实施。制度是一个社会行为的规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甚至连动物世界都有自己的“行规”,而制度的制定是为了让一切行为有秩序,合乎规范。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人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而且每一个人都会有每一个人自身的需求和愿望,每个人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的时候难免会损害到其他人需求的愿望的实现,因此,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需要考虑到整个社会,考虑到身边的每个人,也就是需要制度的保障,没有制度,没有规范社会就无序可言,不仅意味着整个社会成员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甚至个人的需求和愿意也实现不了。制度的制定则是对行为的规范化有力的保障,一方面引导着人们的行为既定合乎标准,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不合乎标准的行为,如 “诚信黑名单”制度就是惩治那些不守信用的个人、企业和政府等,通过对其在网络平台进行曝光以达到制约不诚信行为的目的。但是制度的制定难免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则是行为规范强有力的后盾。

3.2 理念提升阶段

诚信文化在第一阶段形成一种制度约束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变成自然的氛围,在这一阶段产生的行为是在制度的约束之下,经历开始的不自觉,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最后慢慢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自觉行为。但是这一阶段只是诚信文化建设的一个表象,即人们对自身产生的行为在思想层面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诚信文化需要进入第二阶段的建设。诚信文化建设在第二个阶段是提升阶段,针对的对象则是理念,因此也把第二阶段称为理念的提升阶段。

其一,强化传统文化理念,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习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因此,建设诚信文化必须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4]。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国诚信文化的建设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必须要弄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因此,一个国家、民族甚至每个人都要学史、懂史,要敢于正视历史。传统文化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五千多年的绵延不断,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的秘诀之一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建设诚信文化必须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如我们古代先哲们提倡的“无常”:仁、义、礼、智、信,就把信当作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要发扬诚信的观念,把信作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

其二,借助新媒体提升诚信理念,积极开展诚信的宣传教育和诚信自律等活动。通过报刊、电视、户外大型电子屏、广播、宣传挂画等方式,举办诚信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商场”,诚信志愿者上街宣传等活动,大力宣传诚实守信精神。利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公交车站、社区报刊亭等渠道发布诚信“红黑榜”,使得人们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是市场经济活动正常有序运行的基石,是执政党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因此在诚信文化建设的第二阶段要强调诚信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力量、社会想要发展必须要有诚信、没有诚信社会文明就要落后等理念。建设诚信文化应该充分认识到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纽带,如果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成本就会无线增大,因为互相不信任就意味着相互之间全是戒备之心。通过对人们的理念进行强化,使人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就如看到老人摔倒后就应该立刻扶起而不是考虑该不该扶的问题。在遇到问题时互帮互助,在帮助的同时不求任何回报。这正是诚信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结果。

3.3 夯实知识阶段

经过第一和第二阶段,诚信文化的建设基本上逐渐形成,但是这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知识层面的东西。因此在第三阶段应强调知识,也把第三阶段称为知识的夯实阶段。

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结果的总和,是符合人类文明的,包括理论性的,也包括实践性的。诚信文化建设需要知识,这里知识主要指的是契约关系。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在民主法治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契约一词可以理解为“守信用”,契约的形式主要有精神契约和文字合同契约。在日常生活中两种形式都是经常可见的,精神契约主要是存在于熟人社会中,靠口头的约定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如家风家训等。而合同契约主要存在与陌生人社会在中,“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5]”。如企业之间需要签订合同来实现合作关系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不是很注重契约的,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处只要相互信任就行了,如果订立一定的协议就会显得生疏,所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纠纷事件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契约知识导致的,因此,在诚信文化建设的第三阶段,要树立这样的一种理念:强调契约关系,形成一种契约。契约是一种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种承诺,是一种权利合法性的一种纽带。强调契约就是要明确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这样在面对纠纷和矛盾的时候就有所可依。因此,要在全社会普及类似契约这样的知识,以使得诚信文化建设的更加完善。

猜你喜欢
契约诚信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生前契约”话语研究 “生前契约”消费之多声对话——北京6位老年签约者访谈分析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
卖地的契约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