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希腊神话研究评述

2019-12-26 08:53黄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母题原型神话

黄静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作为西方文学和文明的源头,希腊神话一直是中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茅盾,作为中国近代神话学研究领域最早的开拓者和探索者,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和研究希腊神话的人,至今为止,国内对希腊神话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社会原因,国家的政治原因,希腊神话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沉默期,之后,进入八九十年代至今,国内对希腊神话的研究进入了活跃的阶段,大批学者投入到希腊神话的研究中。根据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截至2015年11月,在各类公开发表的学术和学位论文中,题名中包含“希腊神话”字样的达到785篇。三十多年来,国内的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希腊神话进行解读,在理论方法的运用上出现了多元并存、百家争鸣的局面。

1 希腊神话的比较研究

曹顺庆认为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以1979年钱钟书先生的巨著《管锥编》的出版为标志,比较文学研究逐渐复兴并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相较于其他视角下的希腊神话研究,比较研究在学术和学位论文的数量中占主导地位。研读了比较视角方面的论文后发现一部分研究者是从平行研究入手来探讨希腊神话的。所谓平行研究,即把没有直接联系的不同民族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在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技巧,甚至意象,象征,格律等方面进行比较,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发现文学自身规律性的东西,它是美国学派所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着重于作品自身内在的美学价值 。例如,李舒燕,马新广2007年发表了 《希腊神话与中国上古神话中海神形象之比较》,指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海神形象,与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存在着共同点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他们的相同点就在于海神既让人感到可怖畏惧,又有其亲和的另一面,而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就在于,希腊的海神形象人神同形同性,而中国的海神形象人神异性异形。刘双双在其硕士论文《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中对中希神话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其整体意象和具体形象的分析,探究中国和希腊神话故事中女性形象在审美观念和群像分类上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揭示了中国和古希腊神话故事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审美范式。

而另有一部分研究者则是从影响研究入手的,所谓影响研究,即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侧重在对域外文学的借鉴、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实联系的梳理,它是法国学派所推崇的一种比较文学的传统研究方法。例如,邹燕在《论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中探讨了希腊神话与英美文学的渊源关系,并借用加拿大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弗莱(Northrop Frye)的话总结出“希腊神话是一切文学作品的铸范典模,是一切伟大作品里经常复现的基本故事”。又如彭家海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希腊、罗马神话情结解读》中举例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济慈、雪莱、拜伦来探讨希腊以及罗马神话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等。

此外,有关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也占有一定比例。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是指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它包括文学与艺术、宗教、哲学、心理学以及文学与自然科学。例如,平静的《从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联系探讨哲学价值》、苏学芬的《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不同的宗教思想根源》、李国富的《试论希腊神话对希腊哲学的影响》、潘世东的《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希神话之比较》等。

2 神话原型批评研究

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其起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剑桥学派,兴盛于50年代的北美。神话原型批评这个流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来源于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与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也密切相关,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莱,文学批评开始被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都要归功于其著作《批评的解剖》。神话原型批评强调从神话、仪式和文学中寻找普遍的、共同的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神话原型批评研究虽然较晚的引入到中国,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其已经被逐渐地吸收,继而进入到实际的研究运用当中。并且在被消化的过程中,将这一原型批判研究应用到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度和空间,并产生出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在对希腊神话的研究上。例如,郝运慧、宫玉波在《〈白鲸〉与希腊神话的原型阐释》中通过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神话、那喀索斯情结以及酒神精神来探析《白鲸》文本与古希腊神话精神的内在联系。白小星在其论文《十九世纪英国的潘多拉—神话原型理论解读〈名利场〉》中则从一个更大的范畴对小说的神话意象原型、神话人物原型以及神话主题原型进行分析,从而挖掘作品中所呈现的集体无意识。而之后的彭晨晨在其硕士论文《〈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塑造的神话原型解读》中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神话原型理论视域下的分析,挖掘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苔丝、亚雷、安矶相对应的原型人物,即感性的佩尔塞福涅、本性的狄俄尼索斯和理性的阿波罗。通过对各个不同人物之间的分析对比,探究人物内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隐藏在其中的深层内涵,从而发现这些看似普通的人物关系下,蕴含的感性、理性、本性的关联,这相对于前期的研究者们仅仅寻找相似的神话原型人物来说是一大突破。

3 女性主义批评视域下希腊神话研究

女性主义批评是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致力于挖掘女性在历史、文学、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文学角度对父权制度、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从而达到发掘女性语言、寻找女性文学史、重建文学新理论之目的。

20世纪末,国内的学者们将目光转向了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探讨,尝试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来解读古老的希腊神话,从而为希腊神话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成果显著。例如,党静萍在《论希腊神话传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化及社会认识价值》中分析了希腊神话传说中妇女的地位由母权制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制相抗衡的“女人”,直到处于私有制地位被奴役的“女奴”地位的演变过程。之后张严的硕士论文《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从女神到女奴的演变》则较为全面地分别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黑暗时代、古风时代以及古典时期的女性形象进行逐一探讨,最后通过分析源远流长的女性宗教仪式而彰显出父权统治者对女性的扭曲及矛盾心理等。

在希腊神话中,除了永生不死的众神,以及勇敢无畏的英雄之外,还塑造了一些妖艳美丽、性情各异的女妖形象,不同于英雄光明正义的形象,女妖几乎都是美丽而恶毒的,但是这些非正义的女妖形象却在神话中形成了一道不同的风景线。同时也被视作是被边缘化的“他者”。近几年来,另有一些学者从女妖的视角来解读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例如,韩艳,王秀银在《希腊神话中男权意识建构下的妖魔化女性形象》中分析了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权意识如何通过性别制度和话语霸权秩序来构筑,通过对妖魔化女性形象的建构来维护其统治秩序,进而说明在这样的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中,女性只能以一种异化分裂的形式存在。

通过对希腊神话的女性主义解读,便于我们了解古希腊社会发展中女性地位的变化,有利于我们对希腊女性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在今天这个人们日益关注女性问题,努力构筑女性权力、女性话语的时代,探讨希腊神话中女性形象对后世女性意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

4 希腊神话的母题研究

用母题分类法来研究神话是当代国际神话学派一个比较流行的趋势。这种研究神话的方法是由美国民间文艺学家史蒂斯·汤普森 (Stith Thompson,1885—1970)于1932年提出,它是以“母题”为最小的单位来进行分类。“母题”一词是英文中“Motif”的音译,汤普森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对“母题”做了解释:“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

5 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进步,学术界的合作也随之不断的加深,希腊神话的研究也会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渐趋于多样化。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片面地否定某一种学术研究,则是要取其精华,吸取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其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在扩展研究广度的同时,也要使研究更加具有深度。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到希腊神话研究成果的分类评述,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掌握研究对象的历史与现状,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研究希腊神话的研究者们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母题原型神话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爱情神话
包裹的一切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神话”再现